摘要:茛苕紋是西方設計中常用的裝飾紋樣,它起源于古希臘,但自工業革命后,尤其是在現代化的大批量生產出現之后,茛苕紋在現代裝飾設計中的應用逐漸減少,紋樣也逐漸簡化。文章通過理論研究結合案例分析的方式,對茛苕紋進行較為深入的解析,主要從歷史起源、構成特點以及在現代裝飾藝術中的應用三個方面來進行論述,以加深對西方傳統裝飾紋樣的理解。
關鍵詞:茛苕紋;裝飾藝術運動;植物紋樣
茛苕是一種地中海植物,葉子寬大,葉邊帶刺,有的端部卷曲,象征著智慧、藝術與永恒。茛苕紋通常以藤蔓為紐帶,以葉片為主體,以花蕊為點綴,具有連續性和節奏感,給人以動態奔放、具有生命力之感。茛苕紋在西方裝飾設計中的應用,常以茛苕葉飾漩渦紋的組合形式出現。其中,茛苕葉片帶刺,花序以白色或紫紅色為主,高度在0.4米—2米之間。茛苕的尖刺與旺盛的生命力,具有“克服人生中諸多障礙”的寓意。
茛苕紋自古希臘時期產生,在之后的長期演變中不斷發生變化,但自工業革命后,茛苕紋為適應工業化的大批量生產方式,紋飾逐漸簡化。其通常由茛苕葉、卷須飾以及花頭組成,但這也不是絕對的,也常以茛苕葉扭曲變形的形式出現,并適應器物的造型,以達到裝飾的目的。
一、茛苕紋的起源和發展
由于茛苕紋常以茛苕葉飾漩渦紋的組合出現,所以研究茛苕葉飾漩渦紋的起源,要從它的組成部分進行研究。由于茛苕葉和卷須飾是主要部分,花頭在一些裝飾上或存在、或省略,因此下文主要從茛苕葉和卷須飾這兩部分的起源進行論述。
(一)漩渦紋和卷須飾
據里格爾的《風格問題》一書記載,茛苕葉飾漩渦紋這一組合紋樣最早由古埃及蓮花紋樣衍變而來。茛苕葉飾漩渦紋的花頭和漩渦紋最早起源于底比斯埃及陵墓(公元前22世紀中期到公元前18世紀),早期的漩渦紋雛形開始出現。在古埃及壁畫圖案中,棕櫚葉紋樣添加到蓮花圖式上替代花苞位置,形成了新的蓮花圖式結構。里格爾論述卷須飾在古希臘最早起源于邁錫尼時期,不可否認的是,曲線是邁錫尼時期植物裝飾的關鍵部分,并且在這一時期的藝術創作中,波狀線是聯系水平飾帶內植物紋樣的藝術手段。
但里格爾的研究存在時間上的滯后性,米諾斯王宮的發現(米諾斯王宮屬于克里特文明或米諾斯文明,年代在公元前2850年至公元前1450年),為卷曲的植物紋樣提供了更早的證據。目前關于希臘卷須飾的起源,都以邁錫尼文明為最早的起源,但隨著米諾斯王宮的發掘,其壁畫中存在著大量的植物卷須飾紋樣。米諾斯王宮中的卷須飾包括里格爾論述中的花的卷須和葉的卷須,由此證明植物卷須飾目前可發現的起源,來自克里特文明的米諾斯王宮。邁錫尼時期繼承了米諾斯文明對卷曲飾植物紋樣的使用,并形成了一定的規律。總之,邁錫尼時期的卷須飾以連續、間斷、上下交錯的規律應用于器物上,并根據器物的形狀形成適合紋樣,且靈活多變,已經形成一定規律。
(二)茛苕葉
里格爾認為茛苕葉是棕櫚葉飾的變形,但英國藝術史家貢布里希對此并不認可,他認為棕櫚葉似乎被當成一朵花,莨苕葉被當作花朵下的杯狀環托,而茛苕葉和棕櫚葉在外形以及裝飾的使用上有很大差異。早期愛奧尼亞柱式上的裝飾花紋的確是棕櫚葉飾,但科林斯柱式上的茛苕紋樣與愛奧尼亞柱式上的葉子紋樣明顯不同。其次,在阿提克單耳瓶上的裝飾畫,貢布里希認為這是早期茛苕葉紋的應用,盡管他認為早期的紋樣并不像莨苕植物的葉子。阿提克單耳瓶上葉子的裝飾使用手法與科林斯柱式上葉子的使用手法有著明顯的不同,科林斯柱式上的茛苕葉形成單獨的單元,單元之間有空隙,但阿提克單耳瓶上的葉子是重疊的。總之,從科林斯柱式開始,茛苕葉可以確認作為紋飾在裝飾中應用。
公元前5世紀,雅典奧林匹斯山建筑上的柱子,其四個側面都有茛苕葉和渦卷形裝飾,整體造型均衡勻稱。這一時期茛苕葉和卷須飾的葉莖的組合發展成熟,成為基本框架。利斯克拉底紀念碑的科林斯柱頭也出現了茛苕葉和漩渦紋相結合的紋飾:茛苕葉作為底襯,并被處理成一個個獨立的單元;茛苕葉依附在卷曲的漩渦紋之上;花頭置于整個裝飾紋樣的中上方。由此,茛苕葉飾漩渦紋的架構基本完成。
二、茛苕紋飾在“裝飾藝術運動”中的應用
工業革命后,工業化產品的設計與之前相比發生了巨大的轉變。這個時期的設計為了適合工業大批量生產的需要,裝飾開始簡化。例如,茛苕紋逐步拋棄卷曲的枝蔓和繁復的裝飾。其中,英國設計師威廉·莫里斯開始探索適合大批量生產的裝飾藝術形式,像他設計的墻紙和家具等,逐步簡化裝飾。此外,“裝飾藝術運動”對茛苕紋的使用逐漸減少,表明當時社會逐漸發現簡潔的幾何形態要比曲線造型更適合于批量化生產。
(一)工業革命前茛苕紋的應用
工業革命前的產品設計十分注重裝飾,這一時期的茛苕紋也呈現出華麗精致的風格。此時的茛苕紋可以分成獨立紋樣、輔助紋樣以及與其他紋樣相結合的紋樣。例如,巴洛克、洛可可時期的藝術風格偏向于宮廷藝術,其總體風格華麗繁瑣。而茛苕紋總體的風格遵循了這一時期的藝術特點,以金色為主色調,在構圖上呈現不對稱的形態,結構和線條突出一種婉轉而柔和的表現,造型呈C形或S形。
首先,茛苕紋作為裝飾紋樣單獨使用。茛苕紋作為獨立的裝飾紋樣應用時,其結構通常包含茛苕葉、漩渦紋和花頭三個部分,這樣的組合紋樣稱為茛苕葉飾漩渦紋。有時這樣的組合也被拆分成以茛苕葉紋為主的紋飾,將花頭去掉,把茛苕葉作為單獨的裝飾紋樣使用。茛苕紋單獨使用時,紋飾比較簡單。例如,凡爾賽宮的茛苕紋桌子,茛苕紋以簡單的茛苕葉和玫瑰花相結合,華麗而精致。
其次,茛苕紋作為輔助紋樣,常扭曲變形,呈現C形或S形。巴洛克、洛可可紋飾中卷曲的花草,常將茛苕紋與其他裝飾紋樣相結合。一方面,茛苕紋作為輔助紋樣,常呈現C形或S形。其中S形兩邊呈渦卷紋狀態,用在建筑和家具上常做淺浮雕式,總體呈現華麗而精致的風格。例如,以茛苕紋進行裝飾的擺件,茛苕紋以浮雕環繞四周,整體呈C字形。另一方面,茛苕紋作輔助紋樣常裝飾于邊緣,以帶狀的二方連續方式呈現。在凡爾賽宮的裝飾物中,茛苕紋常以環帶的形式出現,上部分的茛苕紋呈二方連續,并且以對稱的形式分布,中間以茛苕葉組成花環的形狀,并涂以金屬色,顯現出奢華的效果。
最后,茛苕紋與其他紋樣相結合。這一時期的茛苕紋常與海浪紋相結合,以波浪狀曲線起伏作連接造型,呈現出纖細、柔和、零散的特點。這一時期以手工裝飾為主,造型常常呈現繁復的狀態,色彩選用奢華的金黃色。例如,維斯圣地教堂中的裝飾,色彩用金色,連綿起伏,清新淡雅。
(二)工業革命后茛苕紋的設計應用
茛苕紋作為西方一種經典的紋飾,進入工業化以來發生了巨大的轉變。工業革命之后,尤其在19世紀西方工藝美術運動之后,茛苕紋一改維多利亞時期繁瑣、華麗的姿態,呈現出自然的形式美感,并表現出質樸的藝術風格。例如,在威廉·莫里斯設計的墻紙、家具、紡織品等產品中,將茛苕葉紋飾與工業化生產相結合,促使茛苕葉紋開始簡化。
1.工藝美術運動時期
工藝美術運動時期的茛苕紋和之前相比,茛苕葉的形式發生了很大的轉變。先是從之前的茛苕葉、卷須飾、花頭組合,變成了茛苕葉和卷須飾相結合或者單獨的茛苕葉的狀態,工業革命前成體系的紋飾開始分解。然后,這一時期茛苕紋常作為輔助紋樣,以凸顯畫面的和諧與統一為目的,它開始簡化,且常應用到掛毯、墻紙、書籍之上。
首先,茛苕紋成為主體紋樣。這一時期,因為工業化機器批量生產的原因,茛苕紋開始簡化。在工業革命之前,茛苕紋通常作為輔助裝飾紋樣使用,在工業革命之后,尤其在工藝美術運動時期,茛苕紋開始作為主體紋樣使用。例如,在莫里斯設計的作品中,茛苕紋作為主體紋樣使用時,葉脈舒展,具有寫實的特點。其次,茛苕紋作為輔助紋樣,在這一時期常與其他裝飾紋樣相結合。一方面,茛苕紋作為輔助紋樣時,常扭曲、變形,具有細長、秀麗的特點,并存在維多利亞風格的痕跡,呈現女性化柔美的傾向。例如,亞瑟·瓊斯設計的椅子,模仿維多利亞時期的裝飾風格,但與之相比,裝飾比較簡單。椅子上浮雕裝飾的茛苕紋對稱使用,形成小的卷曲的弧度,自然而柔美。另一方面,茛苕紋做輔助紋樣時,常用于做邊框的適合紋樣,或者與其他裝飾紋樣相結合。例如,在莫里斯的作品中,茛苕紋圍繞在邊框的四周。
總體而言,在工藝美術運動時期,茛苕紋做輔助紋樣比較多,不作為主要表現對象,而是以畫面的整體和諧為主要目的。
2.新藝術運動時期
從1880年開始的新藝術運動,其目的是實現藝術和技術的結合,崇尚自然的藝術風格。表現在茛苕紋的裝飾使用上,一方面是作為獨立紋樣使用,常采用舒展的姿態,將茛苕葉舒展的姿態裝飾其中;另一方面作為輔助紋樣使用,常用夸張的手法將茛苕葉相互拉伸、纏繞、彎曲和變形,形成如自然藤蔓般細長的樣式,蜿蜒交織形成裝飾紋飾。
新藝術運動時期,茛苕紋做獨立紋樣可以分成兩種:一種是葉脈比較寬大;另一種是纖細、修長、卷曲,仿佛是一根根卷曲的線條,具有日本木刻版畫的特點。葉脈比較寬大的茛苕葉紋,體現在安東尼·高迪圣家族大教堂外部的裝飾上,茛苕紋飾采用舒展的橫向或豎向的狀態裝飾在上面,葉脈自由舒展,呈現淺浮雕的裝飾形態。另一種纖細、修長、卷曲的茛苕紋,有時會形成二方連續,常應用于家具的飾帶、樓梯的扶手等處。因為受到日本浮世繪木刻版畫線條的影響,茛苕紋演變成類似木刻版畫的裝飾線條。在圣特雷薩斯修道院中,茛苕紋采用對稱或連續的形態,拉伸變形,形成藤蔓般相互纏繞的曲線造型,并結合木刻版畫對線條的應用,線條更為修長簡潔。
其次,茛苕紋做輔助紋樣。因為受到日本浮世繪木刻版畫線條的影響,使用了大量類似木刻版畫的裝飾線條,在構圖中注意茛苕紋的動勢、陰影和質感,并與畫面相結合,達到豐富和平衡畫面整體感的目的。例如,在穆夏的作品中,茛苕紋做角紋或底紋裝飾時,以類似木刻版畫的裝飾線條方式呈現。茛苕紋做輔助紋樣,常作為背景圖案填充或裝飾于衣物上。而在阿爾豐·穆夏的作品中,茛苕紋作為服飾上的裝飾紋樣,與畫面整體相協調,利用茛苕紋的密集與主人公純色而稀疏的服飾紋樣相對比,以達到突出主人公的效果。
最后,工業革命后尤其在工藝美術運動乃至新藝術運動后,對茛苕紋的使用逐漸減少。這是由于機械化的大批量生產出現,茛苕紋自然卷曲的形態因不適合批量化的生產而逐漸減少。
三、總結
茛苕紋作為西方經典紋飾,自工業革命后發生了巨大的轉變。由于茛苕紋卷曲的枝蔓和繁復的裝飾特點,并不適合于大批量生產,茛苕紋的使用因此逐漸減少,并且進一步簡化。工業革命尤其在工藝美術運動之后,茛苕紋一改維多利亞時期繁瑣、華麗的姿態,呈現出自然的形式美感,并表現出質樸的藝術風格。對茛苕紋的使用逐漸減少,表明當時社會逐漸發現簡潔的幾何形態要比曲線造型更適合于批量化生產。總之,茛苕紋有其獨特的生存語境,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發生相應的演變。
參考文獻:
[1]陳亮.茛苕紋研究在中國的接受史反思[J].美術觀察, 2022(09):77-84.
[2]李紅,谷巖.西方古典建筑中茛苕葉飾漩渦紋在軟裝陳設品中的應用[J].藝術大觀,2022(20):91-93.
[3]王賀強,魏征.基于植物精神的古典時期宗教建筑裝飾分析——以茛苕為例[J].天津美術學院學報,2021(06):45-49.
[4]江壽國,李曉梅.綻而未放的水晶之花——延禧宮西洋建筑靈沼軒裝飾藝術特征[J].北京文博文叢,2021(02):70-78.
[5]馬瀾,郁舒蘭.茛苕卷須式紋樣特征在歐式古典家具中的應用與演變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20(14):46-47.
[6]王臻.在東西方文化語義下茛苕卷須飾的比較研究與設計應用[D].大連工業大學,2018.
[7]高雪.茛苕葉飾漩渦紋探析[J].中國文藝家,2017(09):138.
[8]許文君.十八世紀洛可可風格的特征研究及其對首飾設計的啟示[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7.
[9]韓邦躍.茛苕葉飾漩渦紋在天津小洋樓家居中的應用[J].包裝工程,2016,37(22):204-208.
[10]韓邦躍.莨苕葉飾旋渦紋的演變及對我國建筑的影響——以天津小洋樓建筑裝飾圖案為例[J].四川戲劇,2016(10):86-88.
[11]魯沫.茛苕葉飾漩渦紋樣在現代服裝設計中的應用研究[D].浙江理工大學,2013.
[12]魯沫.論茛苕葉飾漩渦紋樣[J].現代裝飾(理論),2012(11):208+210.
作者簡介:
曲平(1998—),女,漢族,山東平度人。新疆藝術學院設計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設計理論與設計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