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風凜冽的冬夜,最快樂的事情,莫過于躲在自己溫暖的被窩里睡大覺了。我們的被子輕又軟,保暖效果也非常好。那你知道古人都蓋什么樣的被子嗎?
作為睡覺和御寒的工具,被子的出現與人類生活水平的提高密切相關。遠古時,原始人以采集和狩獵為生,那他們自然只能靠動物的皮毛保暖,用獸皮當被子是順理成章的事情。目前考古發掘和文獻中發現的最早的“被”字,出現在商周時期的金文里。它的左邊像一件衣服,右邊像是一只手在剝野獸身上的皮。這說明,在古人看來,被子是可以用來保暖的獸皮。

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已經學會種植和養殖的人們開始尋找其他保暖的材料當被子,如用蠶絲織成的絲綢,用麻、葛等植物纖維織成的布等。被子也開始有了細分類別,《詩經》中有這樣一句詩:“肅肅宵征,抱衾(qin)與稠(chou)”,意思是天還沒亮,就要拋下溫暖的被子外出了。“衾”與“稠”都是被子。“衾”是厚被,被子里用于取暖的填充物較多;“稠”則是單層被子,填充物較少。
秦漢時,古人已經開始使用一種稱為“寢衣”的小臥被,這是一種沒有填充物或者填充物極少的夾被,多用于午睡、小憩等短暫的休息。《論語》中也有記載:“必有寢衣,長一身有半。”意思是寢衣的長度通常是使用者身高的1.5倍。至于被子的寬度,從史料記載來看,“幅”是當時衡量被子寬度的單位,《漢書》中記載二尺二寸為一幅,大約相當于現代的半米多一點兒。成人所用的單人被一般不會少于兩幅寬,雙人大被則為三四幅寬。也就是說,古人所蓋被寬在1米至2米之間,這與我們現在常見的被子的寬度差不多喲!

在我們的印象中,被子的形狀一般是長方形或者正方形的。但古代的被子并不都是這樣。戰國時期楚國墓葬中出土了一張“樣貌”奇特的被子,打破了我們的認知。
這張被子名叫“蟠龍飛鳳紋繡淺黃絹面衾”,顧名思義,它上面有龍、鳳和花紋等華麗的裝飾。看,它的樣子是不是很特殊?上面有一個凹形口。這個凹形口有什么作用呀?專家們經過考證認為,這應該是當時貴族睡覺蓋的被子,而凹形口正是留給脖子的地方。哈哈,這凹形口的設計看上去還真是與人體構造挺貼合呢,不僅能夠確定被子的頭腳位置,還能很好地包裹住使用者的肩部。

唐宋時期,隨著造紙術的不斷發展,人們開始用特殊的紙來做被套,“紙被”就是這么來的。南宋著名詩人陸游就曾經寫詩稱:“紙被圍身度雪天,白于狐腋軟于綿。”
要說古人真是敢于嘗試,獸皮、麻布、絲綢、紙張等都曾被他們用來做被面、被套,而被胎——也就是被子中的填充物,在古代也是五花八門。古時候的有錢人一般會用絲織物來做一床柔軟的被子——絲綢的被套、絲綿的被胎。而更多人會使用“絮”做被胎,茅草、蘆花、楊柳絮、敝綿(絲綿的下腳料)等都可以做絮。此外,古人還會用家禽的羽毛或者小獸的絨毛來做被胎。這種填充物,聽起來有點兒“高大上”,其實在古人眼中并不新鮮!


現代人冬天蓋被子,夏天有時也需要蓋個“夏涼被”防止著涼。沒想到古人也和我們一樣,不同季節會更換不同的被子。據說曹操的遺物中就有“寒夏被七枚”。
古代貴族的夏被有點兒“高級”,一般都是蠶絲被,蓋在身上涼爽舒適。唐代古籍中就記載了一種海外進貢來的名叫“神錦衾”的蠶絲被,稱這種被子“冰蠶絲所織也……暑月覆之,清涼透體”。這不就是我們現在所用的蠶絲被嗎?不過在古代,一般人是用不起這種絲衾的,普通人只能蓋“布衾”。



兩宋以后,棉花種植范圍不斷擴大,棉紡織技術也不斷發展,棉被終于成了人們在冬天御寒的首選,棉布做被套,棉絮做被胎。“棉被”一詞替代了用絲綿做的“綿被”。到了明清時期,棉被已經成為每家每戶的必備用品。
小小被子的發展歷史,讓我們看到了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從最初用紙、絮做被胎的被子,到后來用棉花做的被子……小小的被子也從一個側面反映著時代的變遷,見證了中國歷史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