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世尤

作為兵家智慧的源泉、克敵制勝的法寶,《孫子兵法》毫無疑義是我國古代軍事著作中最具代表性的杰作,也是世界上現存最早、最有影響的古典軍事理論名著。它構筑了中國古代兵學理論的基本框架,也深遠地影響了外國的軍事思想理論,歷來有“兵家圭臬”“百世談兵之祖”的美譽。
然而,作為兵學圣典的《孫子兵法》卻不主張打仗,反而主張慎戰,甚至不戰,并以倡導和謀求和平為主旨,是一部實實在在的不主張打仗的兵書,堪稱世界兵書中的另類。
“慎戰”是《孫子兵法》戰爭觀最核心的內容,也是貫通全書的指導思想。《孫子兵法》開宗明義,開篇便鮮明透徹地闡述了戰爭的地位和影響:“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這一論斷表達了兩層意思:一是不輕言戰事,因為代價太大,國家之間動輒兵戎相見,不僅僅有財產損失,人類還要為此遭受苦難;二是迫不得已用兵的情況下,必須小心謹慎、周密細致地謀劃。
《孫子兵法》的慎戰思想浸透了深沉的理性和冷靜,其對戰爭的理解和論述既沒有歐洲一些戰爭論著中的激情,也不頌揚個人英雄主義。
孫子強調君主和將帥不可輕啟戰端,要做到“非利不動,非得不用,非危不戰”。他著重指出:“主不可以怒而興師,將不可以慍而致戰。”因為“怒可以復喜,慍可以復悅,亡國不可以復存,死者不可以復生”。這些論述既強調了戰爭的謹慎性,也揭示了戰爭的破壞性和殘暴性。所以他說,對待戰爭“明君慎之,良將警之”。
孫子清醒地意識到動用暴力手段并不是解決國家沖突的最佳選擇。他主張“不戰而勝”,追求“全勝”,認為戰爭的最高境界是“不戰而屈人之兵”,強調盡量避免戰爭或把戰爭的災難降到最低程度。為此,孫子尚智重謀,把“上兵伐謀”作為達成作戰目的的戰略上的最佳選擇,其次是伐交,迫不得已時才是伐兵、攻城。在孫子看來,謀略上出奇制勝,外交上縱橫捭闔同樣可以達到使敵人受挫的目的,同時又可以把自己的損失降到最小,這本質上是一種力爭以和平方式實現戰略目的的理性選擇。
“中國傳統文化中蘊含著對和平的熱愛。就連兵書《孫子兵法》都曾警示:戰爭永遠是最后的選擇。”美籍教授潘維廉熟讀《孫子兵法》后發現了這個秘密。
《孫子兵法》主“和”不主戰,與孫子的經歷密切相關。孫子胸懷大志,窮極半生研習兵法,所愿乃是天下太平無事,百姓黎民得享安康,而不是冤冤相報、戰亂不止。然青年時目睹四姓之亂,首次體會到了戰亂爭斗的血腥和殘暴;及年長伐楚破郢時,更是目睹了士兵的濫殺無辜、伍子胥的掘墳鞭尸和楚王的窮兵黷武,孫子內心極度悲涼,愈發感到離自己寫作兵書、出山施展抱負的初衷愈來愈遠,于是最后設計逃離吳國,隱居山林,終老余生。此外,孫子,姓孫名武,武者,止戈也,暗合兵書慎戰和平之意,寓意諸國友善相處,天下蒼生安泰,這才是大德、天道。
《孫子兵法》并不著重戰爭的“正義”和“非正義”的規定及區分,只是從戰爭自身殘暴性以及對國家、民眾之重要性的價值尺度提出慎戰思想,關心的是如何把握和處理現實的戰爭。與一般國外軍事理論或《戰爭論》中崇尚暴力,強調戰場正面沖殺相比,《孫子兵法》則崇尚理性,講求道義,側重計謀和戰略。
日本著名《孫子兵法》研究專家服部千春認為,《孫子兵法》作為東方的兵學圣典,與西方軍事名著《戰爭論》的“主戰論”不同,其主導思想則是“不戰論”,孫子乃是和平主義者——爭取和平,謀求“不戰而屈人之兵”是《孫子兵法》的思想精髓。他主張人類應該格外珍視《孫子兵法》謀求和平之主旨,讓《孫子兵法》成為捍衛世界和平的思想武器,為人類和平美好服務。
以《孫子兵法》為代表的中國傳統兵學的偉大之處,不僅在于它揭示和創造了不朽的作戰通則,更在于高舉義戰、慎戰的旗幟,反對窮兵黷武。唯研究戰爭最透徹的人最反對戰爭,此言不虛。概言之,《孫子兵法》不是以作戰為主的,是以不打仗為主的;不是戰法,是不戰之法;不是戰勝之法,是不戰而勝之法。春秋時期,整個社會大動亂、大分裂、大改組,孫子撰寫兵法十三篇,從實質上說就是制止分裂,追求統一。這種富于理性的科學思想,在全球化的今天,閃耀著人道主義與和平主義的光輝,在現代化國際生活中尤其值得高揚。
(摘自2024年第4期《書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