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禾

大唐盛世,詩酒風流
唐代是中華民族歷史上詩歌藝術最為輝煌鼎盛的一個朝代,流傳至今的《全唐詩》900卷中,詩歌達4.3萬余首,而與酒有關的詩歌就有6000余首,這在歷史上可謂空前絕后。
唐代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繁榮發達,社會文化開放自由,這一時期既是中國酒文化的全盛時期,也是中國詩文學最流光溢彩的時期。這樣的時代背景,造就了唐人曠達樂觀、瀟灑恢宏的氣質,唐代飲酒之風的盛行更加證實了這一點。唐代詩人借鑒前人的詩酒風韻,以其開闊的胸襟、宏大的氣魄,極力謳歌盛唐氣象。
唐代釀酒技術比前代更加先進,釀造業官私兼營,酒政松弛,官府設置了專業的酒類生產部門——良醞署,許多唐代皇帝也親自參與釀酒。唐太宗曾引進高昌國(今屬新疆吐魯番)的馬奶子葡萄酒釀造工藝在宮中釀酒,做成的酒呈綠色,“芳香酷烈,味兼醍醐”?!熬G酒”在唐詩中曾多次被提及,較為知名的有白居易《問劉十九》中的“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唐代不僅民間有飲酒的習俗,統治者也支持并參與游宴、賜酺,特許臣民聚會歡飲。杜甫《麗人行》中的“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就是寫唐玄宗天寶年間,長安仕女們在曲江邊的踏青宴。
可以說,這條曲江就是唐代文人飲宴、游賞、賦詩的樂園??瓶济砍鲆慌逻M士,曲江邊就會舉行一次盛大的游宴。每到此時,長安上到皇室貴族,下到文人雅士、普通百姓,傾城出動,而喝酒吟詩正是曲江游宴中不可或缺的內容。
唐代真正做到了詩酒交融,形成了無酒就無詩、有詩必有酒的獨特文化,贊美酒的詩歌更是不計其數。似乎只有飲醉后,詩人的所思所慮才可進入“醉鄉”。在“醉鄉”之中,大唐盛世色彩斑斕。
茶香入詞,余味雋永
飲茶的普及從中唐時期開始。到了宋代,整體生活富足,城市的商品經濟、貨幣流通、對外貿易不斷擴大,宋代社會的物質基礎和生活內涵都得到全面提升。這樣繁榮的社會經濟,自然也刺激了茶葉商品的生產和貿易,宋代飲茶之風比唐代更為興盛,飲茶之習開始在全國盛行。
宋代是理學家引領思想潮流的時期,理學強調士人自身的思想修養和內省。要提升自身修養,時刻保持清醒,茶是再好不過的伴侶。因此,不同于唐代詩人以飲酒為樂,宋代文人儒者間興起了一種新的高雅之事——以茶入詞。茶詞,是宋代文人飲茶、斗茶、詠茶之習的產物,表現出宋人的閑逸之趣。著名的詞人黃庭堅、蘇軾、陳師道、秦觀等都有茶詞問世。宋代既有奢華的宮廷茶文化,又有樸素的市井茶文化,品茗的逍遙貫穿于各階層日常生活和禮儀之中。
如果說唐代文人用浪漫豪情來書寫情懷,那么宋代文人則鮮明地表現出高雅精致、心性內斂的時代審美品格。茶詞在宋詞中獨樹一幟,是宋代文人精神風貌和情懷的展現,體現了宋代文人高雅的生活情趣和浪漫的情懷。
宋代與茶文化、茶學、茶道相關的詩詞、書法、繪畫不勝枚舉。例如,北宋政治家、文學家范仲淹的《斗茶歌》,對宋人的斗茶之習進行了生動的描寫。他說,宋人有了茶,“長安酒價減百萬,成都藥市無光輝”,喝茶能讓“眾人之濁我可清,千日之醉我可醒”。
所謂斗茶,就是茶人將茶餅碾成細末,置于盞中,注入少量沸水,用茶筅擊拂茶湯,產生泡沫后飲用。茶湯泡沫凝結得越久,則分茶技藝越高,這便是宋詞中的“一水試云痕”。斗茶風靡于民間,士大夫們亦熱衷于此,斗茶已然成為宋代人雅致的消遣方式。宋徽宗曾親自注湯擊拂,斗茶試茶,并分賜群臣,還寫下《大觀茶論》,記述宋代團茶的產地、采制、烹試、品質、斗茶風尚,可見宋代茶文化的興盛發達。
在文人雅士眼中,瓊漿和香茗如同氣若幽蘭、絕世獨立之美人,錦簇嬌艷、姹紫嫣紅之繁花,蒼翠欲滴、靜謐深遠之竹林,能夠與眼前幽幽清輝之殘月、耳畔呼呼勁吹之疾風、船底涓涓流淌之江水等詩詞意象相互唱和。于是,他們把高雅的情趣依附于杯盞中,把美好的精神寄托在飲品里,反復吟詠。酒與茶,已深深融入唐詩宋詞的靈魂,相互交融,相得益彰。
(摘自微信公眾號“國家人文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