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山水畫是中國書畫藝術史上的一顆璀璨明珠,極具東方藝術與美學特征,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青綠山水是中國山水畫的一種,是中國繪畫中的特殊技法,通過勾勒設色,色彩華麗,極具美觀裝飾意味,在中國繪畫藝術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宋代以后,山水畫以水墨畫為主,色彩豐富的青綠山水成熟作品逐漸稀少,因此宋徽宗想要復興青綠山水畫,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圖》則產生于此時,成為聞名于世的青綠山水名作。以《千里江山圖》為例,在中國傳統青綠山水意境之美、表現手法、審美特征的基礎上,深入探索王希孟青綠山水意境表達和審美分析。
關鍵詞:青綠山水;王希孟;《千里江山圖》;意境表達;審美分析
一、王希孟青綠山水的意境表達
(一)中國傳統青綠山水的意境之美
中國山水畫發展到隋唐時期成為一門獨立的畫種。以唐代王維為開創者的文人畫派,希望通過繪畫寄托情感,因此他們特別講究在山水畫中營造一種意境,打造一種“行望游居”的繪畫格局。意境是中國傳統山水畫藝術的靈魂,畫家想要通過繪畫將他追求的理想世界在現實當中呈現出來。而青綠山水是中國傳統山水畫的一種形式,同樣也追求整體繪畫作品中意境的呈現效果。意境之美的呈現方式十分豐富,既包含了對真實世界的執著與向往,也體現著超脫于真實世界之外的空靈之心[1]。首先,中國傳統青綠山水的意境之美表現在以神寫形、神形相合、神韻為上等方面。這是與大自然情感交流到出神入化的境界,是當時繪畫藝術所追求的最高層次,是藝術真諦之所在。中國傳統青綠山水從自然中感受生命之妙,感受人生之道。其次,中國傳統青綠山水意境之美根植于“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藝術綱領。在青綠山水畫的創作當中,畫家必須深入了解繪畫藝術創作的源泉。創作的源泉來自客觀的物質世界,要遵從創作的源泉,同時注重“心源”的參與,內外同步,傳達出人與自然合而為一、自我和諧的美好意境。最后,中國傳統青綠山水意境之美還在于注重思想感情的表達[2]。唐代著名詩人王維特別重視“詩情畫意”在書畫藝術中的融合,這種藝術觀念被當時乃至后世認可。文人畫家在進行青綠山水創作時常常將思想感情融入書畫意境當中,形成獨特的青綠山水意境之美。
(二)中國傳統青綠山水的表現手法
中國傳統山水畫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意境營造,主要表現為實景山水的重構、自然與人文環境的結合、繪畫表達多樣化,并以此來襯托傳統青綠山水的意境之美。第一,實景山水的重構。中國傳統青綠山水的重要特點之一就是重神似而輕形似,對于山水等自然景觀的描繪不局限于與真實事物的相似度,而是將畫家本人主觀能動性融入繪畫作品當中,通過各種繪畫技巧和色彩的搭配描繪出山水本身的神韻。第二,自然與人文環境的結合。青綠山水屬于中國山水畫的一種,因此它也具有中國山水畫人文與自然相融合的特征。在青綠山水畫中,雖然人文景觀并不是畫作主要描繪的對象,但是大多數畫家還是注重將人物和日常生活場景放置在山峰河湖當中,用人文景觀來點綴山水景色。人們生活的日常景觀點綴在自然景色當中,能夠讓整幅青綠山水所描繪的自然景色更加意境深遠,既包含自然之美,又不乏生命活力之美;既彰顯出山水等自然環境本身之美,也用人文景觀點亮繪畫作品的意境美。第三,繪畫表達多樣化。傳統青綠山水繪畫表達方式多樣,比如在色彩表達上,以青、綠為主要色調,注重人與自然的協調。青色描繪天空、水面、山頭,綠色描繪林間草木和遠處山巒,用墨色描繪深度和細節,以此實現畫面層次感和空間感的建構。在水墨技法的運用上,通過渲染勾勒等方式來呈現山水的形態和質感。這些繪畫表達方式使得青綠山水作品更加富有層次感,也更加有利于青綠山水意境的營造[3]。
(三)王希孟青綠山水意境表達——以《千里江山圖》為例
1.山水意境營造
王希孟在《千里江山圖》中刻畫了遼闊的青山綠水,為整個畫作的意境提供無限想象。山川與林木之間,樹木茂盛,房屋穿插其中、錯落有致,河湖暢通,山水景觀與小橋、房屋以及人們勞作等景象交相輝映、相互映襯,將山川的宏偉遼闊與湖水河水的柔美通過繪畫方式融為一體。整幅畫卷中,山脈的造型大多以之字形呈現,高聳入云,營造出多樣無盡的山景。山景在全景畫面中大致呈現出金字塔的形狀,金字塔塔尖居于畫面的最中心位置,也就是主峰,主峰周圍群山環繞,營造出宏大的山巒意境。山體周圍河湖環繞,形態多樣,與山體的厚重感形成鮮明對比,增加了畫面的柔和度和流動性,也襯托出山巒疊嶂的巍峨,營造出盛世之意境[4]。
2.山水實景轉換為審美意境
王希孟在刻畫山體時,通過筆墨手法加強了山體高低遠近之間的明暗變化,注重整個山體結構與周邊其他景觀的和諧共處,營造出純樸簡單但又真實的意境。通過設色選擇來進行山水意境營造,在隋唐青綠山水設色的基礎上又增加了赭色,強化了其與石青、石綠這兩種顏色之間的色彩差異,在藍綠色的基礎上使顏色色調產生更加多層次的變化。除此之外,又通過虛實相間的呈現手法,在寫實的同時又將山水實景營造出有想象空間的意境。這也是當時對山水實景進行審美轉化的重要形式[5]?!肚Ю锝綀D》意蘊深厚,整個山水意境營造給了觀賞者無限的想象力和親和力,讓觀賞者仿佛置身其中。通過筆墨輕重和繪畫技巧,畫家對于畫面進行自然而又理性的表達,營造出清新淡雅的意境氛圍。
3.人文環境對意境的影響
《千里江山圖》中不僅僅有對山川湖泊等自然景觀的刻畫,還有小橋流水人家、寺廟、宮殿,以及人們生活場景和休閑娛樂場所等人文環境的描繪,展現出人類社會在山川、湖泊之間生生不息的延續。王希孟刻畫的人文環境中,人物形象生動活潑,舉止自然,而且各種人物的活動形式多樣,有的男耕女織、車船擺渡、裝卸貨物以謀生,有的則閑靜淡然地欣賞風景,有的相對而坐閑談品茶,等等。這些場景交織在自然環境中并呈現在觀賞者面前,悄無聲息卻又散發著生動活潑的生活氣息,引發觀賞者聯想。這幅全景巨作可謂是一步一景,刻畫巧妙精細。放大局部仔細觀摩,可以看到,江面上有漁民劃著漁船,撒網撈魚,細節活動場景被刻畫得惟妙惟肖,就連在家中庭院灑掃的場景也活靈活現,仿佛讓人身臨其境?!肚Ю锝綀D》在刻畫山川自然湖泊之余,對樸實無華的百姓田園現實生活等人文環境的細致描繪為整幅畫作增添了些許人間煙火氣,對全篇畫面的意境營造增加了多樣性和層次感,在青山綠水之間營造出別樣的生活意境[6]。
二、王希孟青綠山水的審美分析
(一)中國傳統青綠山水的審美特征
中國山水畫題材中主要有兩種十分盛行的繪畫方式:一種是色彩艷麗、工筆重彩的青綠山水畫,另一種則是以黑白灰為基調、色彩淡雅的水墨山水畫。兩種題材都有其獨特的審美特征。中國傳統青綠山水的審美特征有三:
第一,色彩之美。青綠山水畫,顧名思義以青綠色為主色調,其主要顏色來源于石青、石綠等礦物質提取物。其材料珍貴,色彩濃郁,十分符合以自然為主的山水題材色彩選擇。唐朝李思訓、李昭道父子直接繼承與發展了展子虔山水畫的藝術成就,形成具有特色的青綠山水一派。他們用這種色彩創作出許多青綠山水名作。“青綠為質,金碧為文”,華彩之作的青綠山水也因此成為歌頌盛世的模板。從現存于世的青綠山水名作來看,青綠山水也似乎完美契合了皇宮貴族的審美選擇[7]。
第二,裝飾之美。為了美化整體畫面,裝飾是繪畫當中一種常用的繪畫手法。畫家在創作時對現實對象進行重新整合,突破現實當中事物外形與色彩的真實性,將畫家本人的主觀認識與感受融入繪畫創作當中[8]。青綠山水就完美展現了繪畫藝術的裝飾之美,在借助現實事物固有顏色的基礎上,不受光影的束縛,運用色彩與筆墨的統一協調將色彩選擇從現實事物中脫離出來,大膽取舍,賦予繪畫作品色彩上的裝飾性。
第三,平面呈現之美。對中國傳統青綠山水來說,其整體畫面呈現出二維空間的表現方式,強調色彩與色彩之間的相互組合和整體構圖,強調在平面中色彩內在張力的具體表現,不過分追求對景象的真實再現。在這種主觀選擇下的結構形式中,不再過分依賴光影、遠近、明暗對于繪畫作品整體呈現的影響,化繁為簡,將復雜的空間關系簡單化,更能突出畫家思想及作品主題表達的深刻性。
(二)王希孟青綠山水的審美分析——以《千里江山圖》為例
首先,從構圖方面分析。在中國傳統繪畫藝術中,構圖是作畫的關鍵,對繪畫作品的整體呈現起著重要作用?!肚Ю锝綀D》整體作品十分宏大,全長大約有12米,如何構圖是作品成功的關鍵。王希孟在這幅作品中,采用“高遠、深遠、平遠”的“三遠”構圖法,運用豐富的層次變化,讓畫面中的山巒疊嶂、茂密林木、小橋流水呈現出縱橫交錯的浩然之氣,注重色彩濃郁和清淡的相互搭配,不再受限于時間和空間。整幅作品松緊適宜、造型精準,無不體現著王希孟對于山水林木細致入微的觀察,并且不局限于真實景物的描繪,而是對其觀察到的內容進行升華、提煉,融入其本人的思想感受,完美展示出王希孟高超的青綠山水繪畫技藝,讓這幅全景式長卷繪畫作品呈現出迎面而來的磅礴之氣[9]。
其次,從色彩選擇方面分析。一般來說,一幅繪畫作品的色彩最先抓住觀賞者的眼球。在以往的山水畫中,大多選用的是水墨、淺絳這兩種色彩,青綠在山水畫中選擇較少。王希孟在《千里江山圖》中對于色彩的選擇非常考究,仔細選擇色彩的材料來源,使整個顏色在濃墨厚重和淡雅清透中相互平衡、相得益彰。整幅繪畫作品采用了青綠設色,在山體勾勒中采用了剛柔相濟的暈染手法。山體結構北方多險峰,南方多山巒;繪畫材料絹的選用增強了山體的連貫性。同時,《千里江山圖》的色彩選擇具有裝飾性特點,畫面中的山河林木、木屋舟船的色彩選擇非常完美,展現出真實場景的遠近、虛實、濃淡等特征。在不同場景的連接處,色彩選擇也恰到好處,過渡自然,整幅畫面的色彩選擇和情感宣泄相輔相成,更加增添了該幅作品的獨特魅力。
再次,從繪畫技巧方面分析。王希孟在《千里江山圖》中,以中鋒為主、側鋒為輔的方式展現崇山峻嶺。他的繪畫技巧主要體現在皴、染、烘三個方面。一是皴。在繪畫過程中,先用濃淡不一的線條勾畫出山石的大概形狀,然后用柔軟細膩的線條進行加皴。在這一過程中體現崇山峻嶺的層次感。但在具體染色之前都要進行留白,對于大概輪廓的勾畫細致不亂。二是染。整幅畫面山峰的底色全鋪以赭調,山體的顏色自下而上、由深入淺。王希孟為使整個山體的空間關系更加明確,使山峰遠近適宜,在遠處山體的上方用石青和石綠著染,再用基礎顏色堆疊使得整個山體空間層次分明,增加全圖山體的厚重感。三是烘。在前面兩步的基礎上,對樹干進行濃墨處理,用石青、石綠畫出枝條,使用墨進行點染,再用綠色水染汁點出綠葉。從整幅畫面的繪畫技巧來看,王希孟整個畫面處理十分嚴謹細膩,筆法運用十分熟練,既有前人青綠山水繪畫技藝的基本特征,又在此基礎上進行創新,具有十分重要的審美價值[10]。
最后,從文化內蘊方面分析。王希孟《千里江山圖》這一青綠山水畫融入了中國傳統的宇宙觀、山水觀和自然觀,整幅畫卷展現出人與自然的和諧,采用簡單的線條對山巒進行勾勒,細致地運用“三遠法”描繪空間關系,通過山巒疊嶂和亭臺、小橋、屋舍等人文環境的交織,展現出古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與此同時,該幅畫還反映了中國傳統道教文化觀念,將道教主張的養生觀念在畫面中展現出來,具有深厚的文化內蘊。
三、結語
在中國璀璨的繪畫藝術發展過程中,山水畫無疑是這一璀璨藝術當中的一顆明珠,展現了中國歷史悠久的藝術之美。而青綠山水作為一種獨特的繪畫風格,為中國繪畫藝術史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王希孟十八歲時所畫的《千里江山圖》是青綠山水的代表名作,既融合了魏晉南北朝至宋代以來的水墨山水畫中的藝術成分,又繼承了隋唐以來的青綠山水的繪畫傳統,具有自身獨特的意境構成方式和審美價值。因此以《千里江山圖》為例,探究王希孟青綠山水意境表達和審美分析是有價值的。
參考文獻:
[1]文平.解讀中國古代山水畫的審美意境[J].時代文學(下半月),2010(1):203-204.
[2]林木.由意境的塑造到筆墨的抒寫:對中國山水畫史上一個重大轉折節點的研究[J].國畫家,2019(5):9-16.
[3]肖小艷.論宋代山水畫詩意的表達[D].杭州:中國美術學院,2022.
[4]余輝.細究王希孟及其《千里江山圖》[J].故宮博物院院刊,2017(5):6-34,158.
[5]鄭虹玉,王卓男.《千里江山圖》中的宋代園林意境營造探析[J].建筑與文化,2020(3):109-110.
[6]王文勇.宋代山水畫的審美意境[J].名作欣賞,2021(33):183-184.
[7]呂澎.溪山清遠:宋代山水畫[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20:45-48.
[8]傅熹年.王希孟《千里江山圖》中的北宋建筑[J].故宮博物院院刊,1979(2):50-61,3.
[9]鐘蕓.論隋唐宋元山水畫的演變[D].南昌:江西科技師范大學,2014.
[10]趙濤.咫尺有千里之趣:解析宋代王希孟青綠巨作《千里江山圖》及其影響[J].名作欣賞,2010(27):143-144.
作者簡介:
康峰,韓國牧園大學美術學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山水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