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美
當前的教育改革倡導發展學生綜合素質,語文教育也呼喚更多的實踐性和綜合性教學方法,語文必讀名著具有重要的文學、歷史和思想意義,但受限于傳統教學模式的局限,學生對名著的閱讀和理解常常存在困難,而讀寫結合的教學方法可以通過兩者的相互促進,激發學生對名著的深入思考和理解,提升他們的文學素養和人文關懷。
一、初中語文必讀名著閱讀教學現狀
1. 自我規劃意識薄弱
首先,教師往往只關注教學目標的達成,在教授名著時,更注重對文本的解讀和理解,缺乏對學生自我規劃意識和能力的培養。其次,學生在名著閱讀過程中往往只關注文本內容的理解和記憶,只是為了完成作業而閱讀,而非真正從中汲取知識并對自己的學習進行規劃。
2. 閱讀留痕頻率偏低
首先,傳統的教學方式往往以講授為主,對于文學作品的解析和啟發性問題的提出較少。這種單向傳授的模式限制了學生的思維深度和留痕頻率的提高。其次,由于教學進度等各種因素影響,學生沒有足夠的時間來仔細思考、記錄和交流他們在閱讀名著時的體驗和想法。
3. 名著閱讀寫作較難
首先,對于初中學生而言,他們的詞匯量和語言理解能力有限,難以理解名著中的語義和復雜的句法結構,導致閱讀理解困難。其次,名著往往探討社會倫理、人性等復雜問題,涉及深刻的思想內涵和情感交織。對于尚未形成完善的思維方式和情感認知能力的初中學生來說,理解和表達這些深層次的意義是一項挑戰。最后,名著的閱讀不僅要求學生理解故事情節,還需要他們能夠準確把握并運用名著的語言風格和寫作技巧進行寫作。然而,由于缺乏寫作經驗和技巧的培養,學生在寫作中常常表達不準確、缺乏連貫性和韻律感,導致作文質量不高。
二、讀寫結合背景下初中語文必讀名著教學實踐策略
1. 任務驅動積累寫作素材
在讀寫結合背景下的初中語文必讀名著教學中,任務驅動的教學方式注重通過設定明確的任務,引導學生主動參與閱讀和寫作,以達到深度理解文本、積累寫作素材的目的。其中任務的設計應當關注名著中的關鍵主題、人物性格、情節發展等方面,使學生能夠有意識地在閱讀過程中收集與寫作相關的信息,這種有目的性的積累有助于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名著,同時為后續的寫作提供充分的素材基礎。同時任務驅動的教學模式還鼓勵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運用多種思維方式,從而更全面的理解文本,這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為寫作素材的積累提供了更為豐富的層次。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不僅僅是被動地獲取知識,更是通過積極的思考和解決問題來加深對名著的理解。這種主動性的參與使學生更加愿意深入挖掘文本,積累更豐富的寫作素材。以閱讀科普文章《昆蟲記》為例,教師可以創設以下驅動任務,幫助學生積累寫作素材:(1)生態系統調查任務,(2)昆蟲觀察日志任務,(3)昆蟲保護倡導任務。
通過這些任務,學生不僅能夠深入了解科普文中的知識點,還能夠通過實際觀察、調查和提出解決方案的過程中積累大量寫作素材。這些任務既切合文本內容,又能夠培養學生的實際動手和思考能力,為他們未來的寫作提供有深度、有廣度的素材基礎。
2. 圈點批注培養練筆習慣
圈點批注不僅僅是對文字的簡單勾畫和標記,更是一種深入思考和分析的過程,有助于學生逐步形成獨立思考、批判性思維和文學鑒賞能力。在讀寫教學中,通過引導學生運用圈點批注的方式來解讀名著,能夠培養其對文本的敏感性和深度理解能力。學生可以通過標注關鍵詞、重要段落或難點句子、情節轉折點等,對文本進行逐字解析和理解,從而形成對作品內涵的深刻把握。這種深入閱讀和理解的過程,為學生提供了更豐富的閱讀體驗,同時也為后續的寫作提供了堅實的素材基礎。例如,通過對名著的圈點批注,學生可以深入思考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情節發展、主題思想等方面,從而激發自己的創作靈感。這種從閱讀中獲取素材和啟發的過程,有助于學生培養批判性思維和創造性表達能力,進而提高其寫作水平和表達能力。以《駱駝祥子》的讀寫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圈點批注教學:(1)熟悉作品所描寫的人物形象和生活畫面;(2)解讀閱讀文檔中的四個評語;(3)關注底層勞動人民的生存狀況;(4)分析作者的現實主義藝術。
3. 深度閱讀高效續寫故事
深度閱讀作為教學的核心手段,不僅有助于學生對文本的深刻理解,還能培養其分析思考的能力,通過深入挖掘名著中的文學細節、情節發展以及人物性格等方面的信息,學生能夠在閱讀過程中形成對作品整體內涵的綜合認識,這種全面理解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提升文學鑒賞水平。在深度閱讀的基礎上,對已閱讀的名著中的故事或情節進行續寫,使學生能夠在語言表達和文學創作方面得到更為系統的訓練,高效續寫不僅要求學生保留原著的精華和思想內涵,還要求他們靈活運用各類修辭手法,使得續寫后的文本既能保持原著的文學品質,又能展現學生獨特的文學審美和創造性思維。以《儒林外史》為例,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注意細節,并準確把握作者對人物的態度,從而培養學生對文本的深層次理解能力。在閱讀過程中,學生可以邊讀邊做批注,將有所體會的語句標記出來,作為立論的材料。此外,《儒林外史》通過眾多人物形象,對科舉時代的社會生活進行了深刻的反思。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分析不同人物形象所展現的特點和行為,進一步了解科舉時代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培養學生對歷史背景的理解。在閱讀《儒林外史》之后,學生可以選擇書中的一個人物,并發揮想象,續寫這個人物的故事。在續寫過程中,學生需要打開思路,設置一些懸念,讓故事更吸引人,借鑒《儒林外史》中通過富有意味的細節來塑造人物的筆法,學生可以嘗試在自己的寫作中應用類似的手法,以提升自己的創作能力和寫作水平。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讀寫結合背景下的初中語文必讀名著教學中,首先,通過明確的任務設置,學生在閱讀名著的過程中不僅僅獲得文學知識,而且能夠積累豐富的寫作素材。其次,通過對名著進行深入的閱讀和批注,學生在閱讀的同時培養了良好的練筆習慣。最后,通過深度閱讀名著,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文本背后的深層次含義,從而在續寫故事時更具創造性和深度。
(作者單位:山東省鄒平市黃山實驗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