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敏
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與智慧的結晶,對現代青少年的成長與發展有重要意義。引導初中生學習優秀傳統文化可以讓學生接受良好的文化熏陶,促進其思想文化素養提升,使學生成為有著高尚品德的社會主義接班人與建設者。尤其是在外國文化熱的背景下,教師要正視其帶來的挑戰,認識到加強初中生傳統文化教育的緊迫性與重要性。語文具有顯著的人文性、工具性特點,利用語文教學向學生傳遞優秀傳統文化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初中語文教師應抓住學科優勢,秉持“全過程貫穿”的原則滲透優秀傳統文化,彰顯語文學科時代性與價值性。
一、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意義
(一)培養學生語文核心素養必由之路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明確指出,“語文課程圍繞核心素養確立課程目標”。而語文核心素養中包含了四個維度,“文化自信”是其中之一。倡導教師通過指導學生學習語文知識讓他們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形成深厚的文化底蘊與開闊的文化視野。由此可見,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優秀傳統文化是重要且必需的,這是增強學生文化自信的有效手段,也是培養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必由之路。
(二)豐富語文課程內容以及課程內涵
我國有幾千年歷史,而建立在歷史發展之上的傳統文化也數不勝數,具有復雜性、多樣性等特點。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融入優秀傳統文化,可以極大地豐富現有的教學內容與形式。比如優秀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之一古詩詞,有著韻律美、節奏美,不僅可唱、可視還可聽,如李煜的《虞美人》,蘇軾的《水調歌頭》等,很多有著深厚文化底蘊的古詩詞被改編成流行歌曲,若是將這些資源引入語文課堂,可以活躍課堂氣氛,讓教學形式變得更豐富。此外,還有很多蘊含著傳統美德的文化資源,這些都是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和語言教育的重要材料。在初中語文教學實踐中,教師若是合理地運用,可以拓展教學內容,豐富語文課程的內涵。
(三)促進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揚
強大的的群眾基礎是優秀傳統文化得以傳承至今的原因之一,也是最根本的原因。作為新時代的青少年,作為華夏子孫,初中生肩負著繼承、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然而,在多元文化的交織與沖擊下,初中生的文化意識越來越淡薄,甚至受到一些不良社會思潮的影響而崇尚西方文化,認為中國傳統文化落后,這些思想觀念若得不到及時糾正,會影響學生身心健康發展,也會影響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揚。而以語文課堂為載體弘揚傳統文化,不僅可以豐富語文課程內容,幫助學生儲備豐富的語言知識,還能傳承與發揚優秀傳統文化。
二、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優秀傳統文化的具體措施
(一)深入挖掘語文教材中傳統文化資源
教材是教學內容的承載體,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優秀傳統文化,教師要有意識地去挖掘其中蘊含的傳統文化,以此促進教學目標的達成,豐富語文課程的文化底蘊。挖掘傳統文化資源是滲透傳統文化教育的根本與基礎,教師先挖掘出來再讓學生鑒賞、誦讀,可以讓他們深刻感受其中蘊含的積極進取、遠大理想、誠實守信、家國情懷等文化理念。例如,在指導學生學習《陳太丘與友期》一文時,教師可以挖掘其中所蘊含的“誠信”美德,教育學生誠實守信,弘揚這一傳統美德;在指導學生學習《魚我所欲也》一文時,教師可以挖掘其中所蘊含的“舍生取義”的傳統美德,教育學生學會取舍;在指導學生學習《出師表》一文時,教師可以挖掘其中蘊含的“親賢遠小、修明政治”的美德,教育學生兼聽則明,偏聽則暗,能夠聽取不同的建議與意見等。除了挖掘這些顯而易見的傳統文化以外,教師還要拓寬挖掘深度,如《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中的灑脫與曠達,《飲酒》中的怡然自得,這些都屬于“自然而然”“天人合一”等傳統文化的一方面。教師要有意識地去挖掘這些,讓學生通過這些文化知識了解“人法自然”的樸素辯證思想,從而達到陶冶情操的作用。
(二)基于以生為本位創新課堂教學方式
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優秀傳統文化,教師不能生硬地說教,而是要“潤物無聲”地融入,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感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因此,教師要摒棄傳統的“講解—接受”教學模式,基于以生為本位創新課堂教學方式,讓學生在想象、思考中充分體會到傳統文化的魅力,得到文化“美”的熏陶。例如,教師可以運用對比討論的方式,將學習主動權交給學生,讓他們去思考、分析,以此滲透優秀的傳統文化。以《醉翁亭記》與《岳陽樓記》兩篇課文的對比分析為例,教師可以先指導學生分析“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的內涵,闡述感悟,再指導學生分析“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內涵。在這個基礎上,教師采取小組合作學習法,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交流、討論,說一說這兩句話表達的相同之處與不同之處。通過這樣的比較分析,學生充分領悟兩篇文章中“以民為本”“憂民”“愛民”的思想,教師再以此為基礎給學生講述“民為重”這一思想,傳遞“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政治理念。
(三)立足語文教材適當地拓展傳統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容、資源、種類非常豐富,而語文教材篇幅有限,承載的內容有限。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教師不僅要挖掘教材中的傳統文化并利用,還要結合課本內容,搜集相關的傳統文化素材與資源,通過適當的拓展延伸開闊學生的視野,使學生具備更加深厚的文化底蘊。比如針對文言文、詩歌等內容,教師可以從不同角度、時代出發,引入作者的其他作品,組織學生群文閱讀,這樣既可以讓學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作者的寫作風格、性格特點,還能讓學生深刻地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圍繞教材內容的主題拓展傳統文化,比如教學《背影》一課,教師可以圍繞“孝親”“親情”等主題引入相關的傳統文化,讓學生形成孝敬父母、感恩父母的傳統美德。
(四)開展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實踐活動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教師要堅持課內外相結合的原則,除了圍繞教材對學生進行理論教育以外,還要組織學生開展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以此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發揮傳統文化的熏陶作用。例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詩詞朗誦活動,鼓勵學生選擇課本上自己喜歡的詩詞或者從課外書上選擇自己喜歡的詩詞參加朗誦活動,通過朗誦活動讓學生充分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此外,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開展以傳統文化為主題的課本劇表演、演講比賽等活動,推薦學生觀看《中國詩詞大會》《中華好詩詞》等關于傳統文化的電視節目等,開展校本課程,學習本地傳統文化,比如花供參觀活動,竹馬參觀活動等,在豐富學生課外生活的同時提升他們的傳統文化素養。
(作者單位:山東省曹縣第一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