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洪娟
近年來,各級教育部門均提出以“減負、提質、增效”和“以學習者為中心”為關鍵詞的教育發展新思路和新要求。尤其是新課標頒布以來,更是進一步加大了對作業設計方面的系列要求。鑒于此,依托區級“十四五”課題“小學生作業設計有效性的實踐研究”帶動,學校構建了奧龍小學“125”作業設計路徑,助力育人“減負提質增效”,實現教育教學高質量發展。
奧龍小學“125”作業設計路徑主要是指:1個目標,以“減負提質增效”為總目標;2個理念,堅持素養生成、實現教學高效;5大路徑,機制性建設、制度性管理、學科性推進、協作性共育、創新性拓展。課題實施過程中,5大路徑相輔相成、相互促進、運行有序、自然高效。
一、“機制性”建設
踐行核心素養導向的有效作業設計,離不開學校教研機制的高效建設與引領。為切實保障作業設計有效性的提升,明確作業研究作為學校教研工作重點內容的要求,奧龍小學著重從教研機制方面進行了精細化安排,制定了奧龍小學“5+1+1”集體教研運行機制,即“511集體教研機制”。其中的“5”:主要由包干干部牽頭,組織各年級組進行每周5天、每天1次的短時集中研討。重點就當天各學科作業內容設計、作業優化策略、作業量把控、作業批改反饋等問題進行研討。第一個“1”:主要由各學科大組長牽頭,組織進行至少每周1次的集體研討和工作規劃。各學科教研組專門針對提高作業設計質量進行定期研討和智慧碰撞。第二個“1”:主要由各備課小組組長牽頭 ,組織進行至少每周1次的本年級段的學科教研和交流。重點是就本學段各學科教學進度、效果、作業設計與批改、學生輔導、技術策略等方面,進行具體研討和商定,共建共享共成長,促進本學科教育教學的有序組織和高效課堂建設。
二、“制度性”管理
學校高度重視作業的育人價值,將作業作為培養學生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的重要載體,把作業設計視為學校育人的關鍵。圍繞當前小學生作業設計中存在的諸多問題,通過作業改革撬動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學校從管理層面進行系統設計,將作業設計納入學校育人體系,根據省、區、市各級作業規范指導意見以及新課程標準理念的引領,制定并實施了《濟南高新區奧龍小學作業管理制度》、《濟南高新區奧龍小學語文、數學、英語作業規范指導意見》等管理制度,通過建立健全學校作業管理機制,完善作業管理辦法,指導教師規范作業的布置與批改,形成統一的價值認同和理解,在保障作業規范設計的基礎上提高作業設計有效性。
三、“學科性”推進
有效的作業不僅要考慮教學的自身需要,還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興趣。每日相對固定和傳統的作業布置形式離不開相對綜合性、特色化、學科性的作業進行調劑,那么通過“學科活動”的開展實踐特色化作業設計,實現“做中學”無疑是很好的路徑。通過“學科活動”的開展,選取學生感興趣的學科內容,設計不同形式的學科性特色作業內容,采用活動或創造性的形式,將唱、畫、玩、演等學生感興趣的活動聯系起來,這樣既鞏固了所學的知識點,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了學生動手、動腦的綜合素質。活動式作業,它突破傳統作業的形式,消除機械重復的弊端,由以往的單調、枯燥、乏味變得生動、活潑、有趣。作業從“寫”的單一形式中走出來,聽、說、讀、寫全面開花,與唱、畫、游戲、制作、參觀、訪問等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巧妙結合,把知識、技能的訓練,創新能力的培養和智能的開發與活動聯系起來,讓學科作業富有趣味、吸引力,提升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助推學生學科素養的落地和提升。
四、“協作性”共育
在小學學科教育中,家校協作起著重要的促進作用。家庭作業作為學生在課外的延伸學習活動,也是家校合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從教育學角度來看,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長成才的重要因素,比學校教育更具有優勢,學校與家庭進行聯合教育、聯動培養,共同關注家庭作業的質量及優化路徑,形成教育合力,對于學生發展和教育教學質量的提升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家庭作業作為學校和家庭之間的橋梁,不僅可以鞏固和拓展學生的知識,還能夠促進家庭與學校之間的有效互動。家庭作業的存在促進了學校與家庭之間的有效互動。通過家庭作業,學校和家庭可以建立良好的溝通渠道,共同關注學生的學業發展。學校可以通過家庭作業傳達教學目標和要求,提供家庭作業的指導;而家長可以通過家庭作業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及時與學校溝通,共同協助孩子克服學習困難,提高學習效果。然而,要確保家庭作業的有效性和積極性,需要學校、家庭和教師三方的共同努力,優化作業設計,確保家庭作業的合理布置、準確批改和正確引導。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發揮家庭作業在小學學科教育中的促進作用。學校可以通過班級微信群、“致家長的一封信”等方式,將上級和學校對作業的相關要求傳達給家長,還可以通過家委會、“家長學校”等通道,向家長宣講當前課程教學改革現狀及學校的辦學理念,家校達成共識、形成合力,把作業管理的相關要求落到實處,既充分發揮作業溫故知新、發現問題、改進教學的功能,又為學生的睡眠、體育鍛煉和課外閱讀騰出時間,保障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全面發展。
五、“創新性”拓展
作業是鞏固知識、形成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的重要途徑,是課堂教學的延伸與補充。新課標強調“學科核心素養”,跨學科、項目化課程內容的實施是新課標的重點要求,也是優化“創新”作業的重要路徑,更是落實學生核心素養的有效方式。
學校每學期一次的班級“主題項目”系列課程,是學校特色課程之一,也是“項目式作業”實踐的重要舉措。每一個主題項目課程以及相應“項目式作業”的選定和實施,都是結合課程內容難度大小、學生年齡特點、認知經驗基礎等,經項目團隊教師多輪研討、設計,共同推進實施的,研討的過程也是項目內容及作業設計不斷優化的過程。“項目式作業”借鑒項目化學習理念,以項目為依托,設計指向拓展的跨學科項目式作業。由于改變了作業的形式,學生在玩中主動完成了作業,作業從“有趣”走向“高效”,有效提升學生運用課本知識完成真實任務的能力,發展了學生核心素養。此外,每個寒暑期,結合各年級學生年齡特點和各年級學科學習需求,各學科教師會提前進行規劃設計假期課程“十個一實踐手冊”,假期不再是學習和作業的“空白期”,而是深入生活、綜合實踐應用的“顯威期”,通過“假期十個一手冊”的設計和應用,讓學生在假期里充分感受生活、體驗生活、聯系生活,有目的有計劃地引領學生參與社會實踐、動手創作、綜合探究。
(作者單位:山東省濟南高新區奧龍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