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本文著眼于特色小鎮的內涵和特色小鎮產業“特而強”、功能“聚而合”、形態“小而美”、機制“新而活”特點,結合安徽宿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數字小鎮的實踐案例研究,探索特色小鎮的發展路徑,從城鎮化發展、產業創新升級、歷史文化傳承、人文特色彰顯和生態環境保護等方面梳理特色小鎮的建設意義。
關鍵詞:特色小鎮;發展路徑;產業;建設意義
引言
在新型城鎮化背景下,小城鎮的建設漸漸暴露出一些問題,主要集中體現在特色產業發展、人才聚集、特色文化傳承、環境保護等方面。為了適應和引領經濟新常態,深入貫徹新型城鎮化的建設目標,“特色小鎮”應運而生[1]。
特色小鎮則是新型城鎮化發展的實踐探索和創新縮影,具有人本化、生態化、差異化、傳承化、藝術化、一體化等六個特征[2]。特色小鎮從成立、發展,到具備一定的規模,離不開企業的支持、政府的主導。特色小鎮的“特”是核心競爭力,因此面對現在千鎮一面的發展困境,在規劃策劃過程中需要找準定位,明確到底要建設什么類型的特色小鎮,從小鎮的現有資源、產業特征及當地的城鄉發展建設情況出發,因地制宜地發展特色小鎮,探索特色小鎮發展的合適路徑。
一、特色小鎮內涵
特色小鎮是指依賴某一特色產業和特色環境因素,比如地域特色、生態特色、文化特色等,打造的具有明確產業定位、文化內涵、旅游特征和一定社區功能的綜合開發體系,體現出產業“特而強”、功能“聚而合”、形態“小而美”、機制“新而活”的特點。
二、特色小鎮發展路徑
(一)安徽·宿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數字小鎮概況
安徽·宿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數字小鎮位于安徽省宿州市主城區西北部,規劃面積3.35平方公里。數字小鎮位于新汴河生態文化旅游帶和唐河景觀帶兩帶相擁的大生態景觀格局中,京臺高速和泗許高速生態綠廊、四季花海是小鎮內部核心生態景觀資源,整體生態格局良好。綜合考慮利用田園及水系自然資源、具備開發建設潛力、兼顧產業項目布局、完善數字產業體系,選址建設安徽·宿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數字小鎮。
(二)發展路徑
宿州高新區在獨特產業本色、生態綠色底色、宜教宜醫彩色、宜住宜樂特色“四色園區”的發展定位的指導下,積極建設新興產業示范區、創新創業引領區、高端人才集聚區、生態文明新城區。宿州高新區已經逐漸從產業片區走向產業新區、從單一生產走向產城融合、從綠化配置走向生態聚合、從生產加工走向文化塑造,數字小鎮也將從附屬組團走向核心主體。宿州高新區數字小鎮主要從產業、空間、功能和管理四個方面進行思路轉變,探索產業片區向特色小鎮轉型發展的新路徑。
1.產業由“特”到“強”的轉變:集聚特色產業
圍繞數字小鎮內相關重點產業領域,重點吸引行業內龍頭企業,通過產業鏈發展為支點上下游企業、關聯企業招商,以價值鏈打造為提升,聚集產業群體,謀求宿州市數字產業的整體發展。實現拓展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和培育出創新鏈的目標。
2.空間由“物”到“人”的轉變:匯聚優美環境
特色小鎮的形態應突出風貌個性和宜人的空間尺度。產業園區由于追求效率,一般采用大馬路、大廠區和大園區等為“物”服務的空間意向。而宿州數字小鎮建設應突出特色:緊扣主題功能,突出風貌特色,打造高顏值數字小鎮形象。
3.功能由“產城融合”到“文化培育”的轉變:凝聚人文氣息
為了宿州數字小鎮應該是“產、城、人、文、旅”有機融合的重要平臺,而不是以單一的生產功能為主,需要結合產業現狀和人文情況,植入數字文化、數字產業,強化文化及旅游功能。
4.管理由“傳統開發模式”到“創新體制機制”的轉變:構建靈活體制機制
針對小鎮數字產業發展中的熱點問題和產業鏈關鍵環節,結合小鎮現有的要素優勢和產業基礎,積極探索與小鎮產業發展相適應的科學、精細、規范、高效的專業化管理體制。構建一流的產業公共服務平臺,通過專業化的技術服務、經營管理和政策指導,幫助企業解決建設過程中遇到的資金、技術、人才等方面的困難,為中小型企業的快速成長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開放共享“公共信息資源”,打造信息化軟環境。推進公共事務職能部門將因公共事務職能產生、收集、整理、傳輸、發布、使用、存儲的信息資源依法依托互聯網平臺開放出來,為全社會所有、所用、所享。通過降低公共信息資源使用成本,提高使用效率,提升資源利用率,從而促進以信息為“生產原料”的小微企業創業,大中型企業投資,撬動小鎮產業增長。
(三)規劃對策
宿州高新區數字小鎮通過探索產業片區向特色小鎮轉型發展的新路徑,落實“數字+云端”的規劃理念,實施形態、業態、生態、文態四個維度融合發展的規劃對策,貫徹優化空間、提升產業、植入功能、營造特色、凸顯特質五大策略,引導在生產、生活、生態“三生融合”的基礎上實現“四態融合”發展。
(四)政策扶持
1.強化組織領導
宿州市高新區特色小鎮成立建設領導小組,領導小組統籌指揮特色小鎮的創建,協調解決規劃實施的重大問題,將創建方案確定的相關任務納入各部門年度計劃和考評內容,監督檢查重大事項進展和落實情況,形成層次清晰、責任明確、運行規范的領導體制和上下統一、左右協調、運行高效的機制。成立宿州市高新區特色小鎮建設工作辦公室,作為特色小鎮創建的執行機構,負責特色小鎮建設實施的日常管理工作。
2.強化政策支持
在產業發展方面:設立文化基金、徽新云計算(手游)基金、南創產業基金,為數字小鎮創新創業提供金融支持。設立數字小鎮云計算這一主導產業發展基金,支持云計算創業項目孵化、主體培育、創新平臺打造、公共平臺建設、人才引進、產業環境營造等,加大數字小鎮投產企業支持,企業從投產之日起1年~2年,給予企業不高于產值的6%補貼,3年~5年給予企業不高于產值的3%補貼。
在創新能力建設方面:鼓勵企業建立研究中心、技術工程中心等創新平臺,引導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和產業聯盟、行業協會等相關組織及成員企業參與數字小鎮產業發展。
3.強化人才建設
強調人才發展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實施人才優先發展戰略,積極培養多層次創新創業人才,實施更加積極的人才政策,優化人才發展環境,激發人才創新創造活力,全力打造高端人才港,建設皖北人才特區。支持企業建立教育實踐和培訓基地,對建立實訓基地的企業,經認定,根據規模一次性給予一定的補貼。企業引進的高層次人才,經認定符合條件的,參照當地人才引進相關文件規定享受優惠政策。對數字小鎮相關企業員工,按個人所得稅(非股權轉讓),給予一定獎勵。
4.強化金融支撐
建立以宿州市高新建設投資有限公司為平臺的投融資保障體系,建立銀企戰略合作關系,形成多元化投融資機制,為數字小鎮企業打通融資渠道,使宿州數字小鎮具備孵化器的功能。同時加強與國內外風險投資機構的聯系,吸引國內外風險投資基金和投資機構進入宿州數字小鎮進行風險投資,對宿州高新區內中小企業提供技術創新資金和擔保資金,投資參股控股宿州數字小鎮內的優質企業。
5.強化稅收政策
財政政策是吸引企業投資的重要舉措,加大對數字小鎮相關企業財稅優惠支持。對于入駐宿州數字小鎮的涉云企業,從獲利之日起,前兩年由同級財政按照100%扶持獎勵,獎勵款項于次年第一季度一次性兌付。
6.強化招商引資
加大數字小鎮數字云、數字存儲等產業領域的招商引資工作力度,積極引進國內外大型電信運營商、第三方數據中心、IT企業、數字文化、數字智造、數字電商等企業來小鎮投資項目。加強沿海經濟區的多層面全方位的溝通互動,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利用區位優勢和現有基礎,建立“飛地”園區,打造宿州市高新區為沿海發達城市數字產業延伸地,利用已有的產業基礎和優勢資源,變產業承接這一被動產業轉移模式為園區對接的主動模式。
7.強化要素保障
優先安排數字小鎮主導產業項目建設用地,積極爭取上級預留建設用地計劃指標。堅持高標準建設小鎮,統一道路、燈光、亮化、綠化主色調,完善小鎮道路、供水、供電、供氣、排污、供熱等配套設施,打通標準化廠房光纖通道,推進產城融合。實行社會事務系統化管理,按照開發小區標準提升安置區物業管理能力、便民服務能力。建設好鄰里中心,引進酒店、購物、娛樂等配套設施。堅持園區校園化理念,完善公交車、公共自行車等功能配套,提供人才公寓吃、住、行便利,構建職工“十分鐘生活圈”。
8.強化服務配套
在宿州高新區數字小鎮構建規范高效的政務服務體制,建好政務服務中心,抓好權責清單管理,推行“互聯網+政務服務”,全力打造審批事項最少、辦事效率最高、投資環境最優、市場主體和人民群眾獲得感最強的“四最”營商環境。深化“保姆式、顧問式、管家式”服務。
三、建設特色小鎮意義
(一)推動新型城鎮化的發展
在我國城鎮化建設推進過程中,由于城鄉二元結構差異和各種社會資源不均衡投入,致使大城市出現交通擁堵、環境污染、住房擁擠的“城市病”,老百姓的幸福指數逐漸下降。特色小鎮作為一種新的經濟業態,適應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要求,發展特色產業,提供新的投資機會,集聚各類生產要素,打造創新創業的新平臺,激發傳統特色產業的活力,使特色產業與其他產業融合發展,能夠有效緩解“大城市病”,推動農村城鎮化進程。
(二)縮小城鄉差距
通過特色小鎮的建設可以激發人口、設施、信息等要素的集聚,帶動鄉鎮和鄉村的開發建設,完善鄉鎮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配套,營造賦予特色文化底蘊的城鄉空間環境,同時也可以解決一部分就業問題,縮小城鄉差距。
(三)加快促進產業創新和產業升級,促進經濟快速增長,形成新的經濟增長極
產業就是培育特色小鎮發展壯大的一個關鍵要素。充分發揮特色產業地緣集聚優勢,聚合各類資源和要素,結合屬地物流企業和引入的第三方機構,建成物流數據共享互通體系。特色小鎮就是著眼于推動傳統產業升級、促進新興產業發展,構建一批具有明確產業定位、文化內涵和旅游功能的產業發展空間載體。
(四)有利于保護和挖掘傳承傳統文化和建筑
通過特色小鎮的塑造,可以充分挖掘地方特色文化元素,集中優勢資源重點打造一至兩種特色產業,將傳統文化和特色產業文化融入小鎮的建設中去。
結語
在打造特色小鎮的過程中,要盡可能多地挖掘其特色,把自己的最大優勢彰顯出來,揚長避短,只有這樣,才能形成特色小鎮。在特色小鎮領域創新,需要傳統與現代相結合,在繼承傳統的同時,融入現代技術與人的需求。創新不是孤立的,需要人們在傳統環境里享受到現代服務。在打造特色小鎮的過程中,一定要賦予它原生的動力,前期可能會通過外部的一些規劃、模式等,包括先進的技術促進、各方關系協調機制和利益共同體機制進行推動,但最主要的還是要實現其自身的“造血”功能,這樣特色小鎮才能獲得長期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衛龍寶,史新杰.浙江特色小鎮建設的若干思考與建議[J].浙江社會科學,2016(03):28.
[2]中共城陽區委黨校課題組.新型城鎮化進程中特色小鎮建設分析——
以青島市城陽區為例[J].中共青島市委黨校青島行政學院學報,2015(02):92.
作者簡介:許躍東(1986.03-),男,漢族,安徽合肥人,研究生,高級工程師,研究方向:國土空間總體規劃、詳細規劃、專項規劃、城市更新、城市設計、鄉村振興、特色小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