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文學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完善委員聯系界別群眾制度機制。委員聯系界別群眾是黨中央對各級政協組織和廣大政協委員的重要要求,是強化委員責任擔當、更好履行政協職能的應有之義。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政協要廣泛聯系和動員各界群眾,協助黨和政府做好協調關系、理順情緒、化解矛盾的工作。要鼓勵和支持委員深入基層、深入界別群眾,及時反映群眾意見和建議,深入宣傳黨和國家方針政策。”沽源縣政協在落實完善委員聯系界別群眾制度機制上,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結合縣情具體實際,通過創新工作機制,完善工作鏈條,推進委員聯系界別群眾工作取得實效。
一、縣政協委員聯系界別群眾的工作現狀
政協委員聯系界別群眾,本質上是黨的群眾路線在人民政協的生動實踐。政協委員與聯系界別群眾的有效貫通,是增強委員在界別群眾中的影響力和履職效果的前提。近年來,我們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人民政協工作的重要思想,突出政協委員聯系服務群眾的橋梁紐帶作用,研究制定了《沽源縣政協委員聯系界別群眾工作制度》《沽源縣政協界別召集人制度》《加強政協委員知情明政工作的實施方案》等一系列制度,為政協委員聯系界別群眾、廣泛凝聚共識、促進社會和諧創造了條件。同時,廣泛搭建委員聯系界別群眾平臺載體,建成了4個界別委員工作室、4個社區社情民意聯絡站,實現了委員駐站(室)全覆蓋,有效推進了讓委員走進基層、讓群眾走近政協的目標。但在調研中發現,縣級政協駐鄉鎮委員數量少、聯系鄉村界別群眾渠道少、反映鄉村群眾意愿的提案和社情民意少,還沒有真正打通鄉村民主協商“最后一公里”,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委員履職的覆蓋面,在委員聯系基層界別群眾機制制度上還存在短板。
二、縣政協委員聯系鄉鎮界別群眾存在的不足
一是鄉鎮無政協組織機構。縣政協是縣四大班子之一,但在鄉鎮是唯一一個沒有組織機構的,所以在基層協商議政工作中,總是感覺在面向基層深入群眾上,深度不夠深、廣度不夠廣,部分基層群眾對政協性質職能不了解,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政協協商和基層協商有效銜接。
二是鄉鎮政協委員相對少。由于政協委員來自各行業界別,按比例有一定的名額分配,所以鄉鎮政協委員自然就顯得有些少,多數鄉鎮只有1名政協委員,基層的政協力量就顯得有些薄弱,想通過委員組織開展一些基層主題調研服務活動,存在一定的困難。
三是反映社情民意渠道不夠暢通。由于鄉鎮缺乏政協組織和機構,縣政協陣地不能前移。駐鄉鎮政協委員基本都是鄉鎮班子成員,本身工作也繁忙,在聯系基層界別群眾上,明顯感到力不從心。有時就會出現基層界別群眾反映社情民意,既找不到組織也找不到人員的被動局面。界別群眾表達訴求渠道不夠暢通,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縣政協收集鄉鎮社情民意信息的頻次和質量,也影響了基層群眾反映社情民意的積極性。
三、縣政協在鄉鎮落實完善委員聯系界別群眾制度機制的做法
一是按照“不建機構建機制”的原則,建立鄉鎮政協工作聯絡組,解決縣政協在基層缺“腿”少“線”的問題。各鄉鎮根據自身實際,在不要編制、不需經費、不增加負擔的前提下,成立由鄉鎮黨委副書記任聯絡組組長,組織委員、政統委員(分管政法與統戰工作)、黨政辦公室主任為成員的政協工作聯絡組。鄉鎮政協工作聯絡組在縣政協黨組的指導下和鄉鎮黨委的領導下開展工作。其主要工作職責是當好“兩員”:一個是當好“協調聯絡員”。落實好中央、省、市、縣各級政協工作會議精神,組織協調縣政協在本鄉鎮開展的協商、調研、視察、文史資料收集、主題服務活動等一系列工作:另一個是當好“服務保障員”。支持住本鄉鎮的市、縣政協委員依據政協章程履行職責;為住本鄉鎮的政協委員的開展工作提供服務和保障,定期向政協委員通報鄉鎮黨委、政府工作情況。鄉鎮政協工作聯絡組的建立,有效解決了縣政協在基層機構薄弱的問題,也是加強和改進縣級政協工作的具體舉措,推動了縣政協工作創新提質增效。
二是建立縣政協鄉鎮社情民意聯絡站,有效破解政協在鄉鎮“三少”的問題。縣政協鄉鎮社情民意聯絡站的建立是積極推進人民民主,暢通界別群眾表達訴求渠道,將政協工作觸角向基層延伸,將政協工作重心下沉到一線的具體表現。實現委員與鄉村群眾“零距離”接觸,雙向奔赴,共謀發展。全縣鄉鎮社情民意聯絡站由本鄉鎮1名政協委員為召集人,縣政協1名常委、3至5名政協委員為駐站成員,組成鄉鎮社情民意聯絡站。各社情民意聯絡站根據工作需要,也可聘請若干名村級社情民意信息員。要明確縣政協鄉鎮社情民意聯絡站的性質定位。各鄉鎮依托現有辦公空間資源,堅持“一室多用”,提供工作場所。把社情民意聯絡站打造成委員開展履職活動的新載體、學習交流的新陣地、聯系群眾的新紐帶、反映民意的新渠道、協商議政的新路徑、展示風采的新窗口,充分發揮政協委員參與基層治理、反映社情民意,廣泛凝聚共識的作用。要明確縣政協鄉鎮社情民意聯絡站的工作職責。具體要當好“三員”:當好“宣傳員”。積極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國家的法律法規,重點圍繞縣委、縣政府的重大決策部署組織宣講,做好宣傳政策、解疑釋惑、正面引導工作,廣泛凝聚共識。每年至少組織一次主題宣講活動。當好“信息員”。積極參加所在鄉鎮召開的有關會議及群眾代表座談會等,聚焦黨政工作、民生福祉、熱點難點等方面聽取意見和建議,收集、整理上報社情民意。每季度至少開展一次走訪群眾活動,上報3條以上高質量社情民意信息。當好“服務員”。面向基層,服務群眾,組織開展好科技、文化、衛生等下鄉活動,力所能及地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每年至少組織一次主題服務活動。
三是要把反映社情民意信息情況看成是委員聯系界別群眾制度機制的成果體現。反映社情民意信息是人民政協重要的經常性、基礎性工作,是履行職能的重要方式,是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和載體。鄉鎮社情民意聯絡站要把反映社情民意信息作為中心任務來抓,要把聯系服務群眾、深入基層、傾聽群眾意見,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要把有深度、有價值、有分量的《社情民意》(專報),向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報送,及時準確地將群眾的利益訴求和呼聲反映到黨委、政府及相關職能部門。要努力建設一支貼近群眾、各有專長的信息員隊伍,要把反映民意、匯集民智,研究破解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深層次問題,通過政協信息服務黨政決策所需、回應界別群眾期盼。
(作者為沽源縣政協黨組書記 、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