萇翠粉 王薇 常玉梅

現今社會人人都在追求健康。對于健康,世界衛生組織給出了明確的定義,即健康不僅是身體沒有疾病或不虛弱,而是生理、心理和社會適應能力完好的狀態。對照這個定義,你是否健康呢?如何才能永葆健康呢?世界衛生組織針對影響當代人健康的主要危險因素——不良行為與生活方式,提出了健康生活方式的“四大基石”:合理膳食、適量運動、戒煙限酒、心理平衡(或心理健康)。其中,心理健康尤為重要,接下來我們著重說一下如何保持心理健康。
《黃帝內經》記載:“百病皆生于氣,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思則氣結。”怒傷肝,憂思傷脾,喜傷心,悲傷肺,恐傷腎。 而今我們在健康體檢中發現大量人群患有乳腺結節、甲狀腺結節,從西醫的角度來講,這與壓力相關;從中醫角度來看,則多是心結未解、肝氣郁結導致了肝經淤堵。
最新研究顯示,不良情緒可以直接改變人的基因,情緒變化會影響到DNA甲基化和組蛋白修飾的變化,而這些都會改變基因表達。也就是說,你的一顰一笑,你的每一點兒情緒波動,每一個喜怒哀樂,都會在你的基因上烙刻上明顯的印記。多項研究結果證實,長期處于抑郁情緒,不僅會患上抑郁癥這一類的精神疾病,甚至會破壞身體免疫系統,引發腫瘤的產生。除此以外,不良情緒還會寫在遺傳信息里,至少留存兩代,而下一代能否發病,依然與他的性格特點有關。
預防大于治療,我們既然知道了情緒和健康的利害關系,就要趨利避害,朝著健康的方向努力。嵇康的“養生五難”:名利不滅、喜怒不除、聲色不去、滋味不絕、神虛精散。如果情緒是穩定的,身體肯定是健康的。知易行難,我們不是圣人,每天都有無數的情緒發生,如何才能化解情緒,保持良好心態?
首先,要意識到情緒的產生,這是問題的關鍵。情緒并不可怕,不面對情緒是可怕的,很多人沒有意識到自己的情緒,情緒會繼續預警。只有認識到情緒問題,才會付諸行動。
其次,要懂得化解情緒的方法。比如,可以去山間遠眺山水花木;常與朋友談天說地;自己靜坐瑜伽冥想;平時多培養一些個人愛好,例如寫字、畫畫兒來陶冶情操。堅持運動也是一種化解情緒的好辦法,運動不僅可以鍛煉身體,還可以緩解焦慮、抑郁的情緒。當你運動的時候,大腦會分泌出一種叫多巴胺的神經遞質,該信號從大腦發出,刺激各個部位,最終使人產生一種相當愉悅的感覺。如《管子·內業》云:“止怒莫若詩,去憂莫若樂。”這就是說,如果想讓人息怒,沒有比“詩”更好的辦法;如果想讓人去憂,沒有比“樂”更好的方式,總之要努力讓自己保持心情愉悅。
最后,要在適宜的時候把情緒垃圾宣泄出來,避免讓情緒垃圾在身體里堆積太久。若發現情緒低落,心情焦慮時間過長,甚至出現了頭痛、心跳心慌、腹瀉、出汗等軀體癥狀,靠自己的努力無法調節,需及時尋求專業心理醫生的幫助。
(作者單位:河北省直屬機關第一門診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