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軍 張曉瑞 吳建鵬 張瑤 劉松杰 喬志剛



摘要:2023年,仙桃市開展了水稻全生育期病蟲害綠色防控示范。結果表明,應用交配干擾技術對第4代稻縱卷葉螟、二化螟的防效分別為92.2%、90.5%,優于農戶自防區91.3%、74.6%的防效;全程應用生物農藥對稻飛虱的防效為93.3%,優于農戶自防區86.6%的防效,對紋枯病、稻曲病、稻瘟病的防效分別為82.8%、93.5%、84.8%,略低于農戶自防區的防效;綠色防控示范區水稻產量為688 kg/667m2,高于農戶自防區的632 kg/667m2,比空白對照增產44.2%;綠色防控示范區較常規化學防治區減少化學農藥使用量87.3%。
關鍵詞:水稻;全生育期;病蟲害;綠色防控
中圖分類號:S435.11?文獻識別碼:A?文獻編號:1005-6114(2024)03-066-04
水稻是仙桃市主要糧食作物,常年種植面積約6.4萬hm2,占全市糧食作物總種植面積的一半以上。仙桃市地處江漢平原腹地,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水稻病蟲害發生較為嚴重,主要病蟲害常年發生面積約19.3萬hm2次。目前,對水稻病蟲害仍以化學防治為主,長期、大量使用化學農藥,導致水稻主要病蟲產生抗藥性,生物多樣性遭到破壞,自然控制作用下降,增加了防治難度,嚴重威脅糧食生產安全和稻米質量安全[1]。為推進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控工作發展,促進化學農藥減量增效,控制農業面源污染,保障水稻生產和質量安全,根據湖北省植物保護總站安排部署,筆者于2023年在仙桃市中稻上開展水稻全生育期病蟲害綠色防控示范工作,重點示范交配干擾技術和生物農藥應用技術,以期為水稻綠色防控的大面積推廣應用提供科學依據。
1?材料與方法
1.1?示范田基本情況
示范選擇在仙桃市毛嘴鎮深江村仁和種植專業合作社中稻田進行,前茬作物為小麥,水稻品種為兩優688,2023年6月5日直播,5月29日每667m2施40%復合肥(N-P-K=20-8-12)40 kg作底肥,6月28日每667m2追施尿素12.5 kg,7月14日每667m2追施40%復合肥(N-P-K=20-8-12)15 kg,土壤性質和肥力均勻一致。防治對象為水稻全生育期主要病蟲害。病害包括紋枯病、稻瘟病、稻曲病;蟲害包括二化螟、稻縱卷葉螟、稻飛虱。
1.2?試驗材料
水稻螟蟲性信息素迷向劑和新型智能噴射緩釋器,寧波紐康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生產;80億孢子/mL金龜子綠僵菌CQMa421可分散油懸浮劑,重慶聚立信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生產;24%井岡霉素水劑,武漢科諾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產;18%甲維·茚蟲威可濕性粉劑,江蘇省南京惠宇農化有限公司生產;40%氯蟲·噻蟲嗪水分散粒劑,先正達南通作物保護有限公司生產;80%烯啶·吡蚜酮水分散粒劑,江西中迅農化有限公司生產;25%噻呋·嘧菌酯懸浮劑,江西江南綠岸生態科技有限公司生產。
1.3?試驗設計
試驗共設3個處理,各處理均不設重復。農戶自防區和空白對照區距綠色防控示范區500 m以上,避免干擾。水稻品種、稻作類型、播期、田間管理措施與綠色防控示范區一致。
綠色防控示范區:面積33.3 hm2,防治二化螟、稻縱卷葉螟選用水稻螟蟲性信息素迷向劑,采用新型智能噴射緩釋器田間釋放,每2000 m2放1套,田間均勻設置;防治稻飛虱、紋枯病、稻曲病、稻瘟病等選用生物農藥。
農戶自防區:面積3.3 hm2,選用當地常用農藥常規劑量防治水稻“三蟲三病”(二化螟、稻縱卷葉螟、稻飛虱、紋枯病、稻曲病、稻瘟病)。
空白對照區:面積0.3 hm2,不采取任何防治病蟲措施。
1.4?誘蛾設置
綠色防控示范區的東、南、西、北、中每個方位設置2個干式飛蛾誘捕器,監測靶標害蟲成蟲量,分別安裝二化螟和稻縱卷葉螟測報專用誘芯,兩種不同誘芯的誘捕器間距3 m以上。水稻生長前期誘捕器底端距地面50 cm,分蘗盛期后低于水稻植株頂部10~20 cm [2]。農戶自防區內各設置1個二化螟、稻縱卷葉螟誘芯和干式飛蛾誘捕器監測成蟲量,不同誘芯的誘捕器間距3 m以上。
1.5?防治時間
綠色防控示范區的水稻螟蟲性信息素迷向劑于7月5日(第2代二化螟成蟲始盛期前)設置,在水稻收割前(10月8日)收回,放置期間可持續防治二化螟、稻縱卷葉螟等鱗翅目害蟲。綠色防控示范區和農戶自防區藥劑防治見表1。7月31日調查,綠色防控示范區第五(3)代稻縱卷葉螟卷葉率平均為18.6%,部分田塊高達29.5%,達到大發生指標,在8月2日選用化學農藥對稻縱卷葉螟進行了應急防治。施藥器械均采用大疆T40植保無人機進行飛防作業,幅寬7.8 m,噴藥高度3 m,飛行速度6 m/s,每667m2噴液量3 L [3,4]。
1.6?調查方法與防效計算
1.6.1?調查方法
誘蛾量調查:綠色防控示范區和農戶自防區每隔5 d收集一次誘捕器內的成蟲,分別記錄種類和蛾量。每次調查后清空調查的誘捕器。
蟲害調查:各處理在二化螟為害穩定后,稻縱卷葉螟和稻飛虱在各代次為害高峰期調查,分別在小區的東、南、西、北、中隨機5點取樣,每點調查20叢水稻,共查100叢,記錄總叢數、總株數,二化螟調查枯鞘(心)叢(株)數、白穗數;稻縱卷葉螟調查總葉片數、束尖(卷葉)數,穂期查水稻上部3片葉片的葉片數、卷葉數;稻飛虱調查活蟲數。
病害調查:紋枯病、稻曲病、稻瘟病在病害為害穩定后采用5點取樣法進行調查。共調查5點,每點調查20叢,記錄調查總株(穗)數、病株(穗)數、病情指數,計算病指防效。
天敵調查:在對水稻病蟲進行定局調查的同時,對示范區、對照區和農戶自防區常見天敵數量進行定局調查。
產量調查:水稻收獲前,對示范區、對照區和農戶自防區的水稻進行理論產量測定,每個處理采用對角線5點取樣,每點1 m2,調查有效穗數、每穗實粒數、千粒重等指標,計算理論產量。
1.6.2?防效及產量計算
二化螟:
白穗率(%)=調查區白穗數調查區總穗數×100
防效(%)=對照區白穗率-處理區白穗率對照區白穗率×100
稻縱卷葉螟:
卷葉率(%)=調查卷葉數調查總葉數×100
防效(%)=對照區卷葉率-處理區卷葉率對照區卷葉率×100
稻飛虱:
防效(%)=對照區活蟲數-處理區活蟲數對照區活蟲數×100
紋枯病:
病情指數=∑(調查病株數×相對級數值)調查總株數×最高級數值×100
病指防效(%)=
對照區病情指數-處理區病情指數對照區病情指數×100
稻瘟病、稻曲病:
病情指數=
∑(調查病穗數×相對級數值)調查總穗數×最高級數值×100
病指防效(%)=
對照區病情指數-處理區病情指數對照區病情指數×100
迷向率:
迷向率(%)= 對照區誘蛾量-處理區誘蛾量對照區誘蛾量×100
理論產量:
理論產量(kg/667m2)=單位面積穗數×穗粒數×千粒重(g)×10-6
2?結果與分析
2.1?迷向效果
從表2可以看出,迷向劑對二化螟的迷向效果很好,各代次的迷向率均在90%以上,全生育期綜合迷向率為90.5%;迷向劑對稻縱卷葉螟的迷向效果隨著代次增加則由弱到強,對第2代稻縱卷葉螟迷向率最低,為20.0%,對第3代稻縱卷葉螟迷向率較好,為71.4%,對第4代稻縱卷葉螟迷向率最好,為87.9%,全生育期綜合迷向率為80.8%。
2.2?二化螟防效
從表3可以看出,綠色防控示范區迷向劑對二化螟防效很好,在孕穗期綠色防控示范區枯心率最低,為0.2%,農戶自防區和空白對照區枯心率分別為0.5%、2.3%:定局調查時,綠色防控示范區防效最好,為90.5%,高于農戶自防區的74.6%。
2.3?稻縱卷葉螟、稻飛虱防效
從表4可以看出,對第3代稻縱卷葉螟:綠色防控示范區采用的性信息素迷向劑對遷入代稻縱卷葉螟幾乎沒有任何的防治效果,防效僅為6.1%,農戶自防區的防效較好,為62.6%;對第4代稻縱卷葉螟:綠色防控示范區防效很好,為92.2%,略高于農戶自防區的91.3%。對第3代稻飛虱:綠色防控示范區防效為90.1%,略低于農戶自防區96.4%的防效;對第4代稻飛虱:綠色防控示范區防效最好,為93.3%,高于農戶自防區86.6%的防效。
2.4?病害防效
從表5可以看出,對紋枯病:綠色防控示范區防效為82.8%,略低于農戶自防區的88.1%;對稻曲病:綠色防控示范區防效為93.5%,略差于農戶自防區的100%;對稻瘟病:綠色防控示范區的防效為84.8%,低于農戶自防區的100%。
2.5?天敵分析
從表6可以看出,綠色防控示范區天敵數量最高,為300頭/百叢,其次是空白對照區,為282頭/百叢,農戶自防區天敵數量最少,為184頭/百叢。
2.6?產量及效益分析
從表7可以看出,綠色防控示范區單產為688 kg/667m2,比空白對照區增產211 kg/667m2,增產率44.2%;比農戶自防區增產56 kg/667m2,增產率8.9%;示范區增產主要是增加了結實率、提高了千粒重。從防治成本與經濟效益評估,示范區凈收入1648元/667m2,比空白對照區純增經濟效益312元/667m2;農戶自防區凈收入1706元/667m2,比空白對照區純增經濟效益370元/667m2;示范區凈收入略低于農戶自防區。示范區化學農藥使用折百量為5.4 g/667m2,農戶自防區為42.4 g/667m2,示范區化學農藥減量87.3%。
3?小結與討論
2023年示范區病蟲整體呈偏重發生,其中稻縱卷葉螟第3代大發生,第4代偏重發生,第2代二化螟偏重發生,稻飛虱第3代偏重發生,第4代輕發生,紋枯病偏輕發生,稻曲病和稻瘟病(穗頸瘟)輕發生。示范結果表明,在病蟲偏重發生年份,應用交配干擾技術對稻縱卷葉螟遷入代(第3代)防效較差僅為6.1%,但對本地繁殖代(第4代)防效非常好,可達92.2%,對二化螟防效很好,達到了90.5%,超過了農戶自防區74.6%的防效;全程應用生物農藥對稻飛虱的防效為93.3%,優于農戶自防區86.6%的防效,對紋枯病、稻曲病、稻瘟病的防效分別為82.8%、93.5%、84.8%,略低于農戶自防區的防效;綠色防控示范區水稻產量為688 kg/667m2,高于農戶自防區的632 kg/667m2,比空白對照增產44.2%;綠色防控示范區凈收入為1 648元/667m2,略低于農戶自防區的1 706元/667m2;綠色防控示范區較常規化學防治區減少化學農藥使用量87.3%。
綜合分析表明,綠色防控示范區使用交配干擾技術和生物農藥應用技術,病蟲重發時輔助使用化學農藥進行應急防治,可以很好的控制水稻的“三蟲三病”;雖經濟效益略差于常規化學防治,但田間生態得到很好改善,化學農藥減量明顯,對控制農業面源污染,促進化學農藥減量增效起到非常好的效果,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田卉,萬宣伍,徐翔,等.四川水稻病蟲全程綠色防控技術應用效果[J].中國植保導刊,2021,41(12):34-36.
[2]?徐善忠,肖明徽,韋趙海,等.性信息素交配干擾技術在水稻害蟲防治中的應用[J].中國植保導刊,2019,39(8):48-51.
[3]?汪剛,周傳文,胡全民,等.2023年隨縣小麥赤霉病綜合防控示范區示范效果分析[J].湖北植保,2023(6):40-42.
[4]?劉平知,萬超,郭婧,等.不同藥劑組合對小麥赤霉病防控效果及效益評價[J].湖北植保,2022(6):5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