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魁
創新已經成為增長的重要驅動因素。但是,創新的發生,也需要適合的政策。我國進入新的發展階段,迫切需要創新政策轉型。
如今,中國與發達國家的技術代際距離,在很多行業已不太明顯,在這種情況下,要思考我們下一步的創新模式和創新政策,到底是集中攻關式創新還是分散試錯式創新?這個問題至關重要。
在原來技術代際距離較大的情況下,集中攻關式的創新很有用。當我們看到人家是第六代技術,而我們還是第四代、第三代技術的時候,我們就知道目標是什么,技術路徑也大概知道。這時可以通過政府手段、國家力量,來集中所有的專家,搞大會戰,集中攻關搞幾年,就能搞出來。譬如電解鋁技術,“八五”“九五”期間,我們國家就開始組織力量,把這個行業重要的研究設計規劃機構,就是政府部委下面的科研機構,和一些企業組織起來,搞大電解槽的技術攻關,結果就攻破了,到“十一五”“十二五”期間就大面積地快速應用。又譬如中國高鐵技術,南車和北車合并之后,又攻克了一些技術難關,高鐵試車時速達600公里。從中國中車現在的創新情況來看,它還是一個模仿和集成、消化吸收再創新,不屬于在前沿上開拓新前沿。至今為止,中國高鐵領域的那種集中攻關式創新方式還是有用的,但是未來我覺得未必。開拓新前沿的創新,需要的是分散試錯式創新。這些創新對經濟增長有沒有直接帶動作用,是有爭議的,但至少開拓新前沿的創新是激動人心、激發夢想的。
所以,我們下一步的創新政策,到底是把國有大企業合并到一起來,去搞集中攻關型創新,還是更多轉向分散試錯式創新,這可能是我們未來五年到十年的重大政策選擇。
從歷史經驗來看,日本政府曾經組織企業在超大規模集成電路(VLSI)領域進行集中攻關,并取得巨大成效,但那時離美國的技術前沿有距離,集中攻關就設定了清晰的技術目標,即開發大儲量的動態隨機存儲芯片(DRAM),也有確定的技術路線,即攻克光刻技術難題以實現微制造方法的突破。集中攻關式創新的成功使日本企業在該行業一度占據絕對優勢和絕大部分市場份額。但后來,當日本電子信息行業的技術前沿距離幾乎消失的時候,日本政府和企業并沒有及時轉向更加分散試錯的創新模式,還是過于依賴集中攻關式創新,又繼續由日本政府牽頭搞飛鳥計劃和未來計劃,結果是沒有及時抓住移動存儲和閃存等技術和產品興起的巨大機會。韓國的創新也有過類似行動,但在IT產業,韓國自二十世紀末以來與日本不太一樣,看起來是財團經濟,不過財團企業之間并沒有搞集中攻關,三星、大宇、現代等寡頭之間在搞分散試錯型創新,而且與美國高度接軌,雖然大宇、現代錯了,但三星對了,所以還有三星。
因此,必須意識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研究下一階段我國創新政策是否需要轉型。我的思路是,在新背景下,國家政策必須從產業政策轉向競爭政策。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國家在武漢搞一個鍋爐廠,又配套搞一個汽輪機廠、一個重型機器廠,等等。哈爾濱也是一樣,幾個企業擺到一塊,并不是讓它們競爭,而是專業化分工、相互協作,搞出了電站成套設備。這是產業政策。而未來競爭政策更重要。很多產業組織理論的研究也認為,競爭太厲害了也不行,就是過度競爭。但是這個界限怎么把握?這就涉及未來我們反壟斷法的尺度怎么把握的問題。
企業之間的競爭根本不是局限于價格競爭,更多的是在尋求差異化、在尋求跟其他企業不一樣,不一樣就意味著不再是新古典經濟學意義上的競爭。因此,從創新的角度來看,競爭更應該被理解為這個行業能夠自由進入和退出,就是可競爭性的意思。在這個前提下,才會轉向分散試錯式創新。
分散試錯式創新給原來的集中攻關式創新體系帶來了嚴重挑戰。在原有體系中,政府部委下面的科研設計院所具有樞紐地位,就像電解鋁技術攻關那樣。但在分散試錯創新中,那些科研院所就不一定是那個地位和作用了,反而是一些大企業建立的研發機構具有核心地位。所以,這涉及大量傳統科研和設計院所的轉型、改制、重組問題。當然,政府本身如何轉變思路和政策,更加重要。
在轉向分散試錯型創新過程中,政府并不是無需作為。無論是基礎研究,還是技術研發,都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但在許多行業的技術代際距離不太大的情況下,政府應該意識到哪一種研發路徑更能實現技術突破,哪一種技術更符合未來市場需求,集中攻關的缺陷是比較明顯的。我也不是說企業之間、企業和科研機構之間不可以合作創新,實際上,許多形式的合作創新與分散試錯創新不僅不矛盾,而且相融洽,但如果政府還是像過去那樣以行政力量來捏合企業、指定目標、規定方向,那就難有好的創新效果。對于芯片等少數存在明顯的技術代際距離的行業,也可以繼續搞集中攻關,但由于在全新的創新生態中,這些行業的一些具體技術也在不斷迭代,所以,分散試錯也非常重要。
(摘自《北京日報》)
新能源行業已進入淘汰賽,2024年至2026年是規模、成本和技術的決戰。中國汽車公司新能源產品加速投放將會蠶食合資品牌市場,未來3至5年,合資品牌份額將從40%降到10%,其中30%是中國品牌未來增長的空間。
——比亞迪董事長兼總裁王傳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