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廷玉的父親,是康熙時期的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張英。張廷玉是張英的二兒子,深受康、雍二帝恩寵,尤其在雍正年間一帆風順、平步青云。
雍正皇帝駕崩前,遺詔莊親王允祿、果親王允禮和大學士鄂爾泰、張廷玉四人輔政。允禮在1738年病逝;允祿1739年因謀反被削爵;輔政四大臣就只剩下鄂爾泰和張廷玉二人。
對于鄂爾泰和張廷玉這兩位股肱重臣,雍正皇帝給予了極高的待遇,于雍正八年(1730)六月頒布諭旨,賜鄂爾泰和張廷玉死后配享太廟。這是皇帝賜給大臣的最高榮譽和獎賞。乾隆皇帝即位后也同樣敬重兩位老臣,于第二年同封二人三等伯,并在張廷玉七十大壽時御書“調元錫祉”匾額,親自撰寫對聯和詩相贈。
兩代皇帝的恩寵,使鄂爾泰和張廷玉二人無所顧忌,開始培植勢力、制造對立。鄂、張兩黨勢力膨脹、明爭暗斗,年輕的乾隆自然不會聽之任之。但乾隆對鄂、張兩黨并沒有立即采取措施,而是采取“利用—限制—鏟除”策略。這其中最成功的關節是利用“改土歸流”。
雍正末年,鄂爾泰首倡在西南實施“改土歸流”,但因具體舉措不當,引起苗民反抗。雍正頗為不滿,下旨切責鄂爾泰,并由張黨成員張照任苗疆大臣,入黔指揮征剿。張照挾門戶之見,存心報復鄂爾泰,到貴州后搜集其各種罪狀,向雍正告發,企圖推翻“改土歸流”。但遇雍正駕崩,不了了之。
乾隆即位后堅持“改土歸流”,對張照的提議十分不滿。不久,張照平苗失利,朝廷又起用鄂黨的張廣泗負責西南事務。這時鄂黨占了上風,欲打擊張黨,并置張照于死地。
然而,乾隆雖支持“改土歸流”,卻不想鄂黨借機報復。他要的是鄂、張兩大集團保持平衡。因此當鄂爾泰要求處死張照時,乾隆并沒有采納。乾隆非但沒殺張照,還命其在武英殿修書處行走,后又任為吏部大臣。他在事后說:“鄂爾泰、張廷玉素不相得,兩家亦各有私人……余非不知,既不使一成一敗,亦不使兩敗俱傷,在余心固自有權衡,而鄂與張兩皆成就為賢臣,不亦樂乎?”
但鄂、張兩黨的舉動令乾隆大失所望。惱怒之余,他不得不采取威嚴措施打擊黨爭。其中最為成功的就是利用仲永檀與張照的矛盾。
1741年,號稱“敢于言事”的御史、鄂黨成員仲永檀誣告張黨集團接受京城富商賄銀,將矛頭直指張廷玉及其黨羽。乾隆下令調查,結果張黨骨干沒事,只抓了個提督受賄銀1000兩,結果被處死。仲永檀揭發有功,擢升僉都御史。仲永檀嘗到甜頭后,又將矛頭對準張照,說他利用職權泄密:“向來密奏留中事件,外間旋即知之。此必有串通左右,暗為宣泄者。是權要有耳目,朝廷將不復有耳目矣。”而他所說的“權要”,就是張黨首領張廷玉。乾隆當即指出:“鄂爾泰縝密之處,不如張廷玉?!毖酝庵馐菑堻h雖有泄密,但鄂黨更甚。
仲永檀彈劾不中,張照立即反擊。他探知仲永檀曾將留中密奏的疏稿內容泄露給鄂爾泰之子鄂容安,于是上疏揭發。乾隆聞奏,即命張廷玉協同三位親王及其他大臣審理此案,結果查實仲永檀、鄂容安二人“往來親密”,確實有過嚴重泄密之事。對此,張照建議擴大調查范圍,企圖將鄂爾泰也牽扯進來,將鄂黨一網打盡。乾隆深知鄂黨一旦倒臺,張黨將一家獨大,更加難以收拾,于是決定從寬發落,只將仲永檀下獄,鄂容安也僅是不再讓侍奉皇帝。
鄂爾泰于1745年病死,但其勢力仍然牢固。直到1755年發生胡中藻文字獄。胡為鄂爾泰門生,其詩文中多有悖謬之詞,被斬決。此案又牽連鄂爾泰之侄、甘肅巡撫鄂昌,乾隆令鄂昌自盡,至此鄂黨才遭到沉重打擊。再加上鄂爾泰兩個兒子又相繼在平定準噶爾的戰爭中陣亡,鄂黨勢力從此銷聲匿跡。
鄂黨消亡后,為了不讓張黨繼續坐大,時任左都御史的劉統勛建議乾隆效仿康熙朝做法:“敕下大學士張廷玉,會同吏部衙門,將張姚二姓部冊有名者,詳悉查明。其同姓不同宗,與遠房親誼不在此例。若系親房近友,累世密戚,現任之員開列奏聞,自命下之日為始,三年之內,停其升轉?!?/p>
乾隆表示贊同。但為了不引起張黨恐慌,便又對張廷玉進行撫慰。張廷玉在官場幾十年,當然知道皇上此舉的真正意圖,于是立即上疏請辭。
張廷玉反復請辭的做法被殘余的鄂黨分子揪住,向乾隆進言稱張廷玉沒資格享受死后配享太廟的榮譽。張廷玉聽后心急如焚。于是他立即去見乾隆皇帝,哭咽難抑,竟要求“乞上一言為券”,意思是讓乾隆皇帝給他寫一份保證書。乾隆聽后很不高興,但還是表示不會更改先帝遺詔,讓張廷玉放心。
第二天,張廷玉讓兒子張若澄上朝代謝皇恩,這使乾隆皇帝惱怒萬分,認為張廷玉請求配享太廟時能親自來面奏,謝恩時卻不見駕,是視皇恩為“分所應得”,當即下旨斥責。
乾隆此舉使協辦大學士、張廷玉的門生汪由敦驚惶不安,暗中派人送信給張廷玉。次日一大早,張廷玉還沒接到圣旨就入朝。乾隆見他消息如此靈通,更是怒火中燒,查出果然是汪由敦走漏了消息。
于是乾隆立即削去張廷玉伯爵爵位,仍保留配享太廟。張廷玉至此徹底失寵。
1750年,乾隆的皇長子、定安親王永璜病死。初祭剛過,張廷玉不顧自己身為永璜老師的身份,急匆匆地向乾隆奏請回鄉。乾隆對此斥責道:“試思伊曾侍朕講讀,又曾為定安親王師傅,而乃漠然無情,一至于此,是謂尚有人心者乎?”
之后,乾隆命令九卿討論張廷玉是否有資格配享太廟,并定議具奏。九卿大臣看出皇帝的心思,一致認為應該罷免張廷玉配享太廟。乾隆以此為依據,罷黜張廷玉死后配享太廟的待遇。
同年九月,又有人揭發張廷玉的姻親曾涉及呂留良案,乾隆皇帝降旨罰張廷玉白銀15000兩,并追繳以前賞賜的各種物品,查抄其在京住宅。張廷玉的黨羽,如汪由敦等人也都一一受到處罰。至此,雍正朝鄂爾泰、張廷玉兩大集團,終于在乾隆的精心運作下得以最終解決。此后大清王朝再也沒有形成較大的朋黨勢力。
1755年春,張廷玉病逝,享年83歲。乾隆做出眷念老臣的姿態,寬恕了張廷玉的罪過,仍令配享太廟。
(摘自 《紀連海品清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