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昶

明太祖朱元璋一生最重要的對外戰略是什么?是海禁嗎?不是,是北伐?!睹魇贰?80多萬字,其中提到海禁的文字一共只有7處,但是關于北伐的敘述卻連篇累牘。他先后8次組織北伐,遠征蒙古,還把自己的9個兒子封為塞王,分段鎮守北部邊疆。
明成祖永樂大帝一生最重要的對外戰略是什么?是下西洋嗎?不是,是北伐。出洋之事,不過是委托給鄭和在江南自行辦理,他則遷都北京,踐行“天子守邊”。永樂大帝一生“五出漠北,三犁虜庭”,最后死在北伐的征途上。
通常認為明朝是典型的大一統王朝,其實它與漢、唐有很大的不同。因為明朝雖然推翻了元朝在中原的統治,可是蒙古政權卻始終沒有被消滅,他們只不過是退回了蒙古高原,史稱北元,后分裂為韃靼、瓦剌。明朝和北元,事實上形成了一個劃陰山山脈而治的“南北朝”。在明朝人眼里,整個世界基本上就只有兩股勢力。那么很自然地,當時世界的主要矛盾就是明朝和北元之間的矛盾。
明朝初年,對北元實行的是“犁庭”政策。所謂犁庭,就是要把對方的勢力連根拔起、徹底掃除。傳說羅馬擊敗迦太基之后,用海鹽把迦太基人的土地全都犁了一遍,令其寸草不生。但問題是犁庭只對定居民族有殺傷力,而北元以游牧為主,居無定所,所以雖然明軍多次攻破、毀滅蒙古王庭的所在地,但是終究不能令其屈服。
明朝北伐是不是全無效果呢?那倒也不至于。游牧民族的產生方式是逐水草而居,需要人口分散放牧。連年征戰,使蒙古人一直保持在戰備狀態。幾萬戶人一直生活在一起,牲畜的飼養和繁殖都受到制約。所以在明初北伐高峰期,北元的經濟瀕臨崩潰,民不聊生,權力斗爭激化,政權更替非常頻繁。
問題是,明朝北伐必須深入不毛之地,遠離后勤補給。為了保證勝算,明朝一方的動員人數必須遠大于北元。所以這場消耗戰的結果是兩敗俱傷,明朝并不能占得很大優勢。
明成祖北伐身死之后,明朝改變了策略,對北元實施貿易戰,也就是“鎖國”政策。許多人一聽“鎖國”二字,便以為是明朝要搞自我封閉,實則大謬?!版i國”的意思是斷絕往來,這完全是一個中性詞,效果取決于你在世界上的地位:如果你在世界上占主流,那么鎖國就是你鎖別人;如果別人在世界上占主流,那時候鎖國才是鎖自己。
明朝和北元,誰是主流?這是不言自明的。蒙古高原物產稀少,糧食、布帛、銅鐵、工具都很缺乏。明朝人的禁運措施十分嚴格,蒙古人想要買一口鐵鍋都不行,怕他們拿去熔化了做兵器。不過明朝人搞制裁也講究“人性化”,如果確實是拿去燒菜,把鍋用壞了,那么只要把舊鍋交還,就可以買一口新的,維持“控鍋限額”不變即可。
在如此嚴厲的經濟封鎖之下,北元的經濟奄奄一息,國力空虛脆弱,早已失去了成吉思汗當年的雄風,實在被窮困、饑寒逼急了,才會進犯明朝邊境,其所求也不過是貿易通商而已。
1449年土木堡之戰,明英宗被北元俘虜。北元本來想把他當成人質,好吃好喝地供養著,借以要挾明朝開放貿易,不料明朝很快就扶持了新帝即位。這下北元急了,宣稱“如欲迎上皇,就奉還京。若不講和,我三家盡起人馬來圍大都,彼時毋悔”。
居然以戰爭來威脅對方,要求對方接回人質講和??梢姶藭r的北元,一心只求開通貿易,已經到了口不擇言的程度了。得到明朝開放貿易的承諾后,當時蒙古的最高統治者“也先太師”大喜過望,親自護送明英宗回到北京。
即使有限地開放了貿易,明朝仍然利用貿易作為武器,分化打擊蒙古各部。比如在15世紀初,也先部崛起,明朝就向與之敵對的阿魯臺部開放邊境貿易。把阿魯臺部扶持起來,打敗了衛拉特部之后,明朝又轉而與后者貿易,阿魯臺部則隨之陷入困境。
明朝還經常任意中斷貿易。1546年,蒙古俺答汗派使者到明朝求貢不下數十次,均被拒絕。明朝官員上書稱“敵懇懇求貢,去而復來……正當羈縻,使無擾”,可是明朝皇帝充耳不聞,還縱容邊吏多次殺死其使者。在此情況下,俺答汗在六月舉兵入侵,八月就殺到北京城下。這時他又主動宣布:“予我市,通我貢,即解圍。”和議退兵之后的第二年,他又對交戰之事深感后悔,特意以“黑頭白馬一匹、白駱駝七峰、騸馬三千匹”獻于明朝,并且請自“外塞稱臣”,可謂謙恭至極。
在明朝看來,“鎖國”政策無疑是成功的。依靠這個政策,明朝在很大程度上“馴服”了自己的主要戰略對手。而東南方向的海禁,則可以視為這個政策的配合和延伸。
鎖別人,而不是鎖自己
從延伸的角度說,海禁就是要把對北元實施鎖國的成功經驗,復制到對其他戰略對手的壓制上。比如日本,普遍實施海禁與偶爾開放朝貢相結合,相當于胡蘿卜加大棒,是明朝對日制約的兩大手段。從實際效果看,明朝基本上能夠做到不興兵戈,而令日本恭敬稱臣。
此外,還有一些戰術層面的原因導致海禁。比如說沿海的方國珍、陳友定等勢力,打著“誓死報元”的旗號,行走私海盜之事。他們就像游牧民族一樣,打不著,跑得快。對這種勢力,實行“犁庭”政策是非常困難的,只能以“鎖國”應對。清朝取代明朝之后,又出現了鄭成功等“反清復明”勢力,于是這又成了“鎖國”政策的推力之一。
人們回看明清兩代的海禁政策,常常覺得愚不可及。但這只是因為人們已經知道了地球的真實形狀,知道了傳統意義上的“天下”只占世界的一小部分。我們不妨“回溯測試”一下,假如地球上沒有南北美洲等新大陸,明朝確實已經占據了地球上絕大部分資源、人口和技術,那么在這種情況下,開放可能帶來危險,“犁庭掃穴”則又得不償失,那么“閉關鎖國”何嘗不是一項合理的選擇。堅壁清野,畫地為牢,讓對手自生自滅。
(摘自《文明、資本與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