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母牛繁殖性能受遺傳、氣候、營養、飼養管理、疾病等因素影響,主要以受配率、受胎率和產犢率等指標進行評定。母牛繁殖性能決定母牛飼養水平,并直接影響肉牛產業的經濟效益。本文就母牛繁殖性能影響因素、提高措施進行綜述,以期為提高母牛繁殖性能和母牛飼養經濟效益提供技術參考。
關鍵詞:母牛;繁殖性能;遺傳;營養;提前斷奶
種畜是畜牧業的“芯片”,是產業核心競爭力。母畜繁殖是動物維持物種延續、發展的基本要素,是馴養、選育優秀群體的重要擴繁手段,是產業生產的關鍵環節。牛為單胎動物,自然條件下雙胎率低于3%,妊娠期280 d左右,繁殖周期較長,母牛繁殖性能尤為關鍵,不僅決定母牛飼養水平高低,并直接影響整個牛產業的經濟效益。母牛繁殖性能主要受遺傳、氣候、營養、飼養管理、疾病等因素影響,以受配率、受胎率和產犢率等指標進行評定。
1 繁殖性能影響因素及應對措施
1.1 遺傳
遺傳因素是影響母牛繁殖性能的首要因素。不同品種的母牛,其初情期、適配期、發情周期、發情持續期、排卵數量和次數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差異,特別是遺傳疾病或遺傳缺陷,可能導致胚胎、胎兒或新生犢牛畸形或死亡等,直接影響牛的繁殖性能。目前,肉牛遺傳病主要有騾蹄癥、骨硬化癥、蜘蛛腿綜合征、侏儒癥、歪尾綜合征、肌肉增生和紅細胞生成性卟啉癥等[1-2]。通過系譜分析,有條件可結合PCR、酶切技術、基因芯片等技術或方法[3],對種牛組織、血液、精液、胚胎等樣品進行檢測,淘汰攜帶有害基因的種牛或種質資源,科學有效規避遺傳缺陷風險,防止牛群繁育性能下降。
1.2 氣候
溫度、濕度、光照等環境氣候因素是影響母牛繁殖性能的重要因素。牛全身皮較厚,汗腺不發達,耐寒能力較強、耐熱能力較差。不同品種的母牛,其適應性會有差別,但當氣溫過高,特別是在高溫、高濕環境中,往往會出現呼吸急促、熱性喘息、中暑,甚至出現胚胎死亡、流產,以及母牛死亡等情況。牛舍環境溫度不得高于37 ℃,不得低于0 ℃,最適宜溫度在10~20 ℃。牛舍環境濕度不得高于90%,最適宜濕度在60%~80%。邱靜云等[4]研究表明,在自然光縮短時增加光照至16 h,增加光照時間可提高錦江牛食欲,增加采食量、反芻時間和休息時間,提高生產性能。因此,牛舍設計建造時應調廣圈舍屋檐角度,以便母牛獲取更多自然光照,并在自然光較短的冬春季節,適當補光,增加光照時間。
1.3 營養
營養因素是影響母牛繁殖性能的基礎性因素。營養主要表現為平衡問題,當日糧能量、粗蛋白、維生素、礦物質等供給不足[5],以及過度供給導致嚴重肥胖,卵巢、子宮被脂肪擠壓、包圍,后備母牛、能繁母牛可能出現發情不明顯、只排卵不發情、只發情不排卵、發情短促、發情時間推遲等,導致母牛繁殖能力降低,甚至營養性不育。應根據母牛不同生理階段,提供營養均衡、適量的飼草料。
1.4 飼養管理
飼養管理是影響母牛繁殖性能的關鍵因素,但若飼養和管理人員更換頻繁、專業人員技術不扎實、管理混亂、圈舍衛生環境差、噪聲大、助產消毒不規范、配種和斷奶等關鍵環節時間節點安排不合理、草料霉變等,均可能引起母牛生產、繁殖性能下降,甚至出現流產、產死胎,以及母牛死亡等情況。另外,夏洛來犢牛比其他品種犢牛初生體重大,難產率較高,在管理中應推遲該品種牛初配日齡、適當控制妊娠后期精飼料飼喂量,使犢牛保持適當的初生重,降低該品種的難產率。
1.5 疾病
疾病是影響母牛繁殖性能的最大變量因素。由于病原微生物感染、內分泌失調、代謝性疾病等原因,母牛出現繁殖系統疾病,常表現為發情或排卵異常,屢配不孕,以及子宮內膜炎、子宮蓄膿、胎衣不下、胚胎死亡、流產等情況,不僅極大降低繁殖性能,且可導致母牛直接淘汰。做好母牛妊娠期、分娩期、產后期等各個階段傳染性與非傳染性疾病預防治療,降低發病率,為母牛繁殖提供健康體況保障。
2繁殖性能評定指標及提高措施
2.1 受配率
受配率,又稱配種率,指實際參加配種的母牛數占可以繁殖或具有繁殖潛能的母牛總數的百分比,主要與初情期、性成熟期、初配日齡、母牛膘情、空懷天數、產犢間隔等因素有關。初情期短、性成熟早,受配率高;母牛過肥,可能達到適配年齡仍然不發情,或發情不正常,受配率低;空懷天數越長,受配率越低;產犢間隔越長,受配率越低。提高受配率的關鍵在于準確控制好母牛膘情、把握好母牛發情期,減少空懷天數,縮短產犢間隔。
2.2 受胎率
受胎率是指受胎母牛數占配種母牛總數的百分比,主要與母牛胎次、精液質量、氣候條件、配種時機、配種技術、配種次數等因素有關。母牛胎次越高,受胎率越低;精液質量越差,受胎率越低;天氣炎熱,出現熱應激,受胎率越低;配種技術越差、配種時機把握不準,只配種一次,受胎率越低。提高受胎率的關鍵在于加強精液品種控制,加強配種技術培訓,把握好配種時機,間隔8 h復配1次或2次,避免中午等炎熱時間配種。
2.3 產犢率
產犢率是指產犢母牛占妊娠母牛總數的百分比,主要與胚胎、胎兒和犢牛存活率有關。胚胎、胎兒和犢牛存活率低,產犢率越低。提高產犢率的關鍵在于加強飼養管理和疾病防控,減少流產、難產、死產。
3 提高繁殖性能綜合措施
3.1 選址布局
養殖場選址應避開國道、省道等重要交通干線,且同其他畜禽養殖場、屠宰、加工、交易場所保持必要的距離,地勢高燥、通風良好、背風向陽、光照充足、水源穩定、電力充足、交通便利。場區實行分區布局,辦公區、生活區、生產區、隔離區、糞污處理區完全分開,設置進、出兩個大門,進大門設置人員、車輛、物資消毒通道,場區內凈道、污道嚴格分開。母牛采用分階段散欄式飼養,設置3~5頭母牛為一小圈,最多不超過10頭,減少打斗、追逐、爬跨等行為,并配備不低于15 m2/頭的運動場地,保障母牛的基礎運動,有利于母牛維持合理膘情體重、促進正常發情。
3.2 品種選育
通過系譜篩查、基因選育、有害基因檢測等,淘汰具有基因缺陷的后備母牛、精液、胚胎等種質資源,通過查看后備母牛膘情,以及蹄肢、骨盆發育情況,淘汰過肥、過瘦、發育不良后備母牛。對流產率、難產率、死胎率高的母牛進行淘汰,加強高繁殖性能品種留種選育。
3.3 疾病防控
加強對進出人員、車輛、物資消毒,以及對草料間、精料間開展過氧乙酸熏蒸消毒,對飲用水采取漂白粉或其他含氯制劑消毒,定期對場區內道路、圈舍、飼養器具采用過硫酸氫鉀復合物、聚維酮碘、戊二醛等消毒劑進行消毒,減少場區內病原微生物傳入與繁殖,降低產道、子宮病原微生物感染率。加強口蹄疫等疫苗免疫,做好布魯氏菌病、牛結核病、支原體病等疫病病原或血清學篩查,及時篩查發現并無害化處理淘汰病牛。加強對卵巢囊腫、子宮內膜炎、子宮蓄膿、陰道炎、乳房炎病牛,以及難產、流產病牛的巡查、治療,合理配合使用中獸藥、抗生素等,必要時結合沖洗、靜脈輸液等方法,綜合治療卵巢、子宮、產道、乳房疾病。加強產后癱瘓、脫肛、陰道脫出等疾病預防、治療。
3.4 營養搭配
充分考慮母牛維持、妊娠、哺乳等需要,適當配比礦物質、維生素、碳酸氫鈉、食鹽,注重粗飼料與精飼料、能量與蛋白、鈣與磷比例,合理配料。合理控制青貯飼料、黃貯飼料、酒糟等比例,母牛盡量少喂或不喂酒糟,保障充足干草攝入,促進反芻,維持瘤胃pH穩定。
3.5 飼養管理
加強圈舍衛生,確保牛體干燥、清潔。加強飼料、草料品質控制,確保庫房通風干燥,避免飼草料霉變,并適當添加脫霉劑,降低霉菌毒素對生產、繁育影響。采用提前斷奶方式,縮短產犢間隔,促進母牛子宮恢復。其中,犢牛在10~15日齡適當添加少量干草、開食顆粒料等開始調教,并采用母子分離、定時哺乳方式。母牛不使用催奶藥物,奶水較差母牛,產后10~15 d,逐漸減少哺乳次數,后期根據奶水情況適當擠奶,并提前斷奶。奶水較好母牛,產后10~20 d內逐漸減少犢牛哺乳次數,采用人工或器械擠奶,產后45~60 d根據奶水情況,逐漸減少擠奶次數,提前斷奶。此外,加強母牛巡查,做好發情鑒定、適時配種、妊娠識別、接產、產后護理等工作,加強人員培訓和績效考核,為母牛繁育提供科學管理保障[6]。
4 結語
提高母牛繁殖性能,種源是前提,營養是基礎,管理是關鍵。緊緊圍繞受配率、受胎率、產犢率等繁殖性能重點指標,合理制定繁育計劃,做好養殖場的選址布局、品種選育、疾病防控、營養搭配、飼養管理,提高母牛繁殖效率。
參考文獻:
[1] 彭朋,王思偉,郭偉婷,等.肉牛遺傳疾病研究進展[J].北方牧業,2021(23):23-24.
[2] 韓浩園,黃永震,黨瑞華,等.牛畸形遺傳病的分子遺傳機制研究進展[J].中國牛業科學,2017,43(3):42-45.
[3] 馬飛,許文超,宿雅彬,等.進境種牛及遺傳物質的遺傳缺陷病檢測方法的建立與應用[J].現代農業科技,2019(8):218-222+225.
[4] 邱靜蕓,韓波,龔會單,等.增加光照時間對錦江牛生產性能和行為的影響[J].畜牧與獸醫,2019,51(9):31-36.
[5] 王學杰,付震,吳安川,等.牛繁殖性能的影響因素及有效措施[J].養殖與飼料,2023,22(5):43-45.
[6] 韓芙蓉,王建偉,韓登武,等.平涼紅牛母牛一年一胎繁育技術[J].中國牛業科學,2021,47(3):8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