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我國畜牧行業的快速發展及相關政策的不斷普及,畜禽養殖成為當下農村地區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為農村養殖戶實現增收創收的重要路徑。但近年來,隨著各類病毒的不斷興起、變異,養殖場內病原微生物疫病時有發生,以病毒、細菌為首的病原微生物感染動物后會對動物造成生長性能降低、機體抵抗力變弱、疾病頻發等不利情況,嚴重影響養殖企業及養殖戶的經濟收益,并對養殖業發展構成重大威脅。基于此,本文旨在分析病原微生物對動物健康影響的同時,并提出相關防控對策。以期為相關從業人員提供見解。
關鍵詞:病原微生物;動物健康;防控對策
微生物數量繁多,廣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各個角落。從影響動物機體器官的發育、影響動物的行為及生殖過程,到形成物種的隔離,微生物在一定程度上的確把握著動物生命的方向盤。病原微生物按照《病原微生物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條例》,具體分為一至四類。其中,以口蹄疫、非洲豬瘟、高致病性禽流感等為一類;以豬瘟、綿羊/山羊痘等為二類;三類病毒則包括低致病性流感病毒、牛惡性卡他熱病毒、山羊關節炎/腦脊髓炎病毒等;一般對動物危險性較小、致病率低、傳播風險低以及感染機會少和不在上述三類中的低毒病原微生物為四類病原微生物。
1 病原微生物對動物健康的影響
1.1 對畜禽生長性能造成負面影響
隨著病原體更新變異的速度日漸加快,動物病原體可通過空氣、水、飼養用具等進入動物體內,感染動物并使其體內的黏膜細胞迅速生長和代謝,此過程需要消耗本應用于動物生長發育的大量能量,致使自身所攜帶的能量不足以支撐其正常生長,進而減緩動物機體及體內細胞的生長發育。此外,動物機體在自我解毒時,還需消耗更多的能量,使其無法擁有充足的能量供給自身的生長、生產、發育等,進而導致動物生長性能大幅下降。嚴重影響動物的身體健康。
1.2 降低動物機體抵抗力
有研究表明病原微生物進入動物體內后,會使其體內發生組織缺氧和貧血,當體內濃度達到一定標準時,就會顯著降低動物的抵抗力[1]。如口蹄疫感染初期動物體溫高達40~41 ℃,同時伴有食欲下降及精神不振等癥狀,口腔內會出現絲狀或纖維狀口涎。而且如果疾病進展到一定程度,還會使口腔黏膜發炎,甚至使口腔和黏膜均起水皰,鼻鏡和乳房等也存在起水皰的可能。隨后蹄冠和趾間皮膚也因發炎而產生水皰,破裂后的水皰開始潰爛,由于疼痛致使其在走路時會發生跛行的現象。在水皰破裂后體溫開始下降,若有細菌感染,病程將持續,局部化膿和壞死,無法直立。
1.3 誘發動物疾病
病原微生物在動物呼吸道中的侵染,會導致呼吸困難、咳嗽、支氣管炎、出血、水腫等,嚴重時會引起呼吸機功能障礙和肺組織的壞死。如羊在感染口蹄疫后,體溫也會升高到40~41 ℃,盡管羔羊在感染后沒有表現出水皰的癥狀,但還是會發生出血性腸炎和心肌麻痹,這能致使羔羊快速死亡[2]。
1.4 嚴重影響動物及畜產品出口
長期以來,動物疫病都是制約畜、禽及相關產品出口的重要因素。而畜、禽及相關產品的出口對我國養殖業的發展及人均收入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當疫病發生時,大部分國家不僅停止從該地區進口動物及畜產品,而且還會將該地區列為動物疫病區,致使發生疫病的地區產品無法流通,嚴重阻礙了該地區養殖業的發展。
1.5 對養殖業構成嚴重威脅
病原微生物具備較強的傳播能力,隱藏能力及潛伏能力。在環境條件適宜的情況下,常能引起廣泛的傳播及流行。近年來,國內出現了多起病原微生物疫情,均對畜禽養殖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已是我國畜牧業健康發展的主要阻礙因素之一。如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鼠疫桿菌、結核、霍亂的暴發,直接造成了大量畜群的撲殺,給養殖業造成了巨大經濟損失,給人們留下了慘痛的教訓。
2 動物病原微生物防控對策
2.1 加強控制意識與能力,做好科普宣傳
目前部分養殖戶(場)對防疫的認識還有待提升,而且部分養殖戶的文化水平偏低,很少或者沒學習過關于病原微生物的危害和防控知識。在飼養的過程中,人們經常會存著一種僥幸的心態,通常情況下,他們只是對患病的動物進行了重視和處理,而忽視對病原微生物的預防,致使主次顛倒,并沒有做到真正的以預防為主,一旦某個養殖戶(場)發生疫情,就會造成疫病大范圍傳播。此外,要積極探索適合我國動物從業人員的專業培訓體系,提高病原微生物的整體防控水平。在這方面,首先要做到,培訓渠道的多樣化。結合網絡技術開展線下、線上多種形式的培訓方式。其次,培訓形式應多樣化,要合理結合理論與實踐培訓、專業人員上門培訓及短期培訓等。最后,要將培訓體系進行系統化,建立健全從業人員評估體系,針對不同的從業人員采用不同的培訓方式,并持續對培訓效果進行評價和改進。為完善以往培訓過程中的不足,應聘請經驗豐富的人員對不同人員有側重點地進行培訓。如對輔助人員特別重視對畜禽糞便的收集與處置;對感染病原微生物的技術人員,則要強調個人防護,注重病原微生物處理及危害知識儲備等[3]。
2.2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①加強基層獸醫室建設。建立符合規定的無害化處理廠,完善病原微生物檢測設備,力求鄉級或者村級獸醫室也能對病原微生物進行診療。可對基層獸醫或技術人員開展應急演練,提高防控人員的實戰能力。
②加強圈舍建設。農村地區的大部分圈舍建設不夠規范,存在通風不足,環境衛生不達標。部分圈舍內潮濕陰暗,糞污難以及時清除,而且圈舍沒有進行定期的清洗消毒,甚至很多養殖戶從來沒有開展消毒工作,或者消毒不夠全面、規范,致使病原微生物防控基礎薄弱,不能有效減少病原微生物傳播。所以務必要保持圈舍通風干燥、無雜物,及時排除污水和清理排泄物。而且,要杜絕使用污染物飼喂家畜。在農村,養殖戶普遍存在使用餐廚剩余物飼喂生豬的現象,而這些食物通常攜帶大量病原微生物,會使動物易感染對應疫病[4]。
2.3 加強引種管理
養殖戶經常利用引種方式來改善畜群,但是引種過程存在一定的疾病引入風險,因此,養殖戶更加需要嚴格管理引種,降低其帶來的疾病風險。首先,養殖戶應堅持自養自繁,減少外界引種。倘若必須引種時,需先充分調研引種市場,檢查種畜的相關證件是否齊全,防止從疫區引種。其次,在購買種畜時,要先觀察其精神狀態、健康狀況等,若發現有相關癥狀則不得引進,在運輸環節盡量避免和外界接觸,運抵圈舍后要單獨隔離,確定健康后才能混入畜群。
2.4 做好疫苗接種和衛生消毒工作
目前,預防病原微生物感染的最基本、最有效的方法仍是疫苗接種。因此,基層專業技術人員應加大對病原微生物疫病流行特征的研究,了解并掌握常見病原微生物疫病傳播高峰期及發生規律,做好提前接種相關疫苗工作,以達到疫病防控目的。進行疫苗接種時,需遵循其科學性和合理性原則,防止因為片面原因誘發其它疾病,導致養殖場疫病難以控制。
想要在短時間內切斷病原微生物疫病的傳播,需要對養殖區進行及時消毒。部分病原微生物疫病具有高傳播性,傳播途徑廣且適應能力強,普通消毒液很難從根本殺死存活的病原體,所以,選擇合適的消毒液能起到更好的作用,全面消毒,防止病毒傳播。消毒場所包括場外和場內兩個部分,場外的重點是對養殖場的周圍環境進行徹底的消毒,內部消毒要求對場內環境、堆積物及糞便等徹底消毒,一般需要進行多次消毒,間隔4 h左右再進行二次消毒,針對水泥建造的圈舍要用自來水沖洗,使用過的工具也要沖洗,從而實現三次消毒。
2.5 保證補貼政策落實到位
在病原微生物疫病防控工作中,無害化處理、疫苗引進、病畜捕殺等均需要對應資金補助補貼,這樣才能使防控工作落實到位。目前,在農村地區病原微生物疫病病例撲殺和凈化過程中,部分地區專項補貼仍然沒有落實不到位[5]。一方面是補償標準比撲殺家畜的實際價值要低很多,或者補助金額比病畜市場售賣價還要低,致使病畜流入市場;二次補償效率也不高,農村撲殺補貼程序中,補貼程序較為煩瑣,部分養殖戶得到相應補償款的周期較長。此外,部分養殖戶甚至都不知道有補貼,或者如何才能得到補貼。另一方面是部分農村地區補償范圍有限,很難根據本地情況對鮮肉和腌制產品等進行補償。所以養殖戶撲殺和凈化積極性不高,導致養殖過程中經常出現病原微生物疫病疑似病例瞞報、缺報現象。
3 小結
病原微生物對動物健康和養殖業均會構成嚴重的威脅。它能降低動物生長性能,影響其生長發育;還能降低動物免疫力,誘發動物疾病,并導致死亡率上升。良好的防控意識是保障部動物健康的前提;提前接種相應疫苗是預防和控制病原微生物的關鍵;良好的飼養管理是減少病原微生物存活和傳播風險的必要措施。另外,在防治病原微生物疫病時需根據其種類對癥下藥,治療效果才能更好。總而言之,在防治病原微生物疫病時需要多措并舉,并充分發揮各種方式的優勢及協同作用。
參考文獻:
[1] 孫齊田.羔羊痢疾發病原因及防控策略[J].特種經濟動植物,2023,26(4):68-69+78.
[2] 梁萬宏.羊口蹄疫的防控[J].養殖與飼料,2020,19(12):140-141.
[3] 夏菡,黃弋,馬海霞,等.美國高等級生物安全實驗室人員培訓體系及其啟示[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9,38(12):252-255.
[4] 唐杰仁.農村地區非洲豬瘟防控的問題與應對措施[J].畜禽業,2023,34(5):78-80.
[5] 江光輝,胡浩.非洲豬瘟疫情沖擊下生豬養殖戶生產恢復行為研究:來自江蘇省的經驗證據[J].農林經濟管理學報,2021,20(2):227-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