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規模化豬場在2020年、2021年如雨后春筍般迅速發展,
隨著生豬規模化養殖的推進,養殖糞污處理成為必須思考的重要問題。廣西畜牧工作者和養豬人的智慧凝聚,造就了豬場異位發酵床的應時而生。豬場異位發酵床技術為生豬高密度養殖和糞污資源化利用提供了有力支撐,養豬業可持續發展不再是口號。但是豬場異位發酵床技術畢竟是新課題、新技術,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摸索、總結和提高,才能真正發揮豬場異位發酵床的意義。以下是筆者在工作中對豬場異位發酵床日常運維技術的一些拙見。
1 豬場異位發酵床選址及修建技術
1.1 豬場異位發酵床的選址要求
受限于當前非洲豬瘟防控的生物安全要求,整個養殖環節完全處于封閉式管理,而豬場異位發酵床每次吸抽糞污噴灑都要嚴格控制量,因此豬場異位發酵床必須在生產區內,才能有效進行日常運維管理。同時豬場異位發酵床要緊挨六級沉淀池或糞污暫存池,而且均要布置在養殖場的下風向,間隔距離最好控制在20~50 m范圍內,既降低吸污泵負擔,又便于吸抽糞污噴灑[1]。
1.2 豬場異位發酵床的建造技術
豬場異位發酵床包括床舍、翻耙機和噴糞污管道等。發酵床必須建在實地上,防止下沉出現裂縫影響使用。床舍為長方形,按存欄育肥豬0.3~0.4 m2/頭設定床舍內置面積,一般寬度5~5.5 m,長度最好控制在50~60 m,床舍內底部呈下凹狀,較外部低10 cm,水泥硬化8~10 cm厚度防滲漏,四周墻體為18~20 cm磚混結構,內外均要批灰防滲,保障整個床舍一體、牢固。墻體高度一般在110~120 cm,具體以翻耙機耙齒長度定,同時要匹配足夠大容量的電動機,確保翻耙動力和翻耙效果良好。床舍兩端留1.8 m寬進出墊料活動口,活動口底部高約10 cm以防水,兩長墻上安裝供翻耙機移動的鋼軌約5 cm高,要注意調校好水平,保證兩側和兩端基本在一個水平線,防止翻耙機在工作時跑偏甚至側翻。同時分別在距離兩端1.5 m處安裝觸停轉向裝置,保證翻耙時墊料不外漏。床體建好后,要搭建防雨棚,防雨棚可以采取人字形或拱形設計[2]。
2 豬場異位發酵床的啟床要求
2.1 發酵墊料要求
豬場進仔豬前將發酵床所需墊料準備充分,選用自身不帶重氣味并無霉變的木屑和谷殼,比例按木屑2~3份,谷殼7~8份,也可以全部使用谷殼。首次墊料投放量為均勻平鋪至翻耙機中軸下方20 cm左右。
2.2 啟床時間要求
一般在進仔豬后45~50 d左右,選擇溫度在15 ℃以上的晴朗天氣,將六級沉淀池第一級(當糞污暫存池使用)的糞渣攪拌均勻,若是養殖場只建有1個糞污儲存池,直接從糞污儲存池抽吸糞漿,關鍵要調校好吸污泵高度,確保能夠吸抽到糞漿而非糞水。
首次噴糞量要求:啟床第一次噴糞要求極高,必須做到均勻噴灑和嚴格控制噴糞量,單程噴灑后即關停,翻耙機往返翻耙均勻后,重復2~3次均勻噴糞漿并均勻翻耙后,墊料整體濕度在65%左右即可(手抓成團,松手可散開)。如果是選用六級沉淀池第一級抽糞漿,則可以在第一次噴糞并均勻翻耙后將益生菌類產品按發酵床面積每平方米用20 g左右與優質木糠按1∶10的比例混合均勻后撒在墊料上,再開啟翻耙機進行往返翻耙均勻;若是養殖場只建有1個糞污儲存池,在進仔豬前徹底清底,直接從糞污儲存池抽吸糞漿,糞漿相對新鮮而且較濃,只要均勻噴灑而且墊料濕度控制在65%左右,根據走訪五通鎮西山村委李賤菜養豬戶提供的成功經驗,可以不用益生菌類產品,但是發酵床墊料要做到每批清,批批新。
2.3 成功啟床垂簾管理要求
完成啟床第一次噴糞后,要立即將四周垂簾完全放下,達到保溫保濕目的,大約經過24 h的封床,基本已經激活墊料的發酵功能,可以明顯觀察得到床內有霧氣,此時代表啟床已經成功,可以將縱側垂簾適當升起,利于水蒸氣散去。
3 豬場異位發酵床日常運維技術要點
3.1 噴糞間隔時間
異位發酵床啟床成功后,要結合天氣變化情況適時調整抽吸糞漿頻率和容量。環境氣溫在15 ℃以上的晴朗天氣及干燥的夏秋季,可以間隔1 d均勻抽吸糞漿一次,均勻翻耙。如果是梅雨季節或者陰冷的冬季,在中大豬階段糞水產生量日益增加,可以在環境溫度相對較高的中午時段間隔1~2 d均勻抽吸一次糞漿,但是每天都要啟動翻耙機翻耙一次,仔細觀察發酵床濕度和溫度,確保溫度最低在40 ℃以上,濕度在50%以上。
3.2 單次噴糞量控制要求
保障發酵床發揮功能的關鍵是益生菌的活力和數量,要保證益生菌的戰斗力,就必須提供其舒適的環境條件。益生菌多為好氧菌,不喜水,但需要新鮮的有機質,因此單次抽吸糞漿要做到新鮮、控量、均勻噴灑,堅決不能出現墊料板結和坑洼積液現象,只要發酵床正常工作,翻耙機翻耙時可見明顯的霧氣,均可以適量抽吸糞漿。
3.3垂簾收放技術要求
發酵床垂簾的管理也是關乎發酵床“死活”的關鍵,必須密切關注天氣變化,及時收放垂簾,保證發酵床墊料有效溫度和濕度。在冬季和初春時節,環境溫度較低,而且寒風指數較高,需要把垂簾完全放下以避免益生菌被凍死,僅在正午時段視氣溫上升至15 ℃以上時,可以短時間適當升起垂簾,并開啟翻耙機翻耙墊料以利于發酵床內水汽揮發散去,待氣溫下降后又將垂簾完全放下保溫。
3.4 墊料增加時機及注意事項
發酵床內墊料和糞漿經過不斷地翻耙結合益生菌的工作效能,經過2個月左右,發酵床內墊料會逐漸沉降,至翻耙機耙齒吃料深度不足15 cm時,需要新增墊料至翻耙機中軸往下20 cm的高度,并參照啟床要求均勻澆噴糞漿,開啟翻耙機往返均勻翻耙,視環境溫度和晴雨情況收放垂簾。
4 當前養殖戶異位發酵床運行不好的原因分析
雖然豬場異位發酵床已經推廣實施多年,但是真正運行良好達到預期效果的還是不多,分析原因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1)養殖戶自身不重視管理,節能意識不強。具體表現是抽吸糞水時不結合發酵床的濕度和溫度情況,不看守噴糞過程甚至遺忘關停過量噴灑,直接導致死床;大部分豬場未安裝節水型飲用水嘴,豬只飲水、戲水時大量的水進入六級沉淀池,六級沉淀池糞污含水量大,而且日常未對吸污泵進行調整吃水深淺,導致只抽吸到糞水而非糞漿或者是一直抽吸老糞渣,不能給發酵床提供有效的營養物質,發酵床墊料發酵效率很低甚至完全不能發酵,只是借助自然環境溫度和風力通過翻耙機翻耙機械性工作少量處理污水;另外就是發酵床可升降垂簾日常管理不到位,在寒冷時節、晝夜溫差較大期間及大、暴雨時期沒有及時放下垂簾保溫、防雨,導致發酵床受冷、被浸泡而死床。
2)養豬場選址布局不合理,環保設施設備設計不科學。具體表現是發酵床和六級沉淀池興建在虛土上,完工投入使用之后自然沉降,出現裂縫甚至崩塌,影響正常使用;部分養豬場在安裝碗式飲水裝置時,安裝不合理,沒有形成有效的外傾角度,或過平或內斜,飲水溢漏部分不能有效收集到三級池而直接進入六級沉淀池,六級沉淀池溢滿壓力巨大,同時大部分豬場都沒有單獨修建儲糞池,糞尿直接進入六級沉淀池,而六級沉淀池設計又不合理,各級出水口沒有形成錯位和有效落差,六級沉淀池實際上只是同一水平線的六格池,糞漿難收集,吸污泵只是抽吸到糞水而非糞漿,而且大部分六級沉淀池均建成只留六個抽糞排氣口的封閉式結構,單批豬出欄后陳舊糞渣未能徹底清理,厭氧雜菌較多,不利于益生菌生存和繁殖,導致發酵床發酵不好甚至死床;部分養豬場發酵床與儲糞池間隔太遠,超過50 m甚至150 m,吸污泵壓力大,吸污管道容易堵塞爆裂;或者是發酵床不在養殖區內,受生物安全防控措施限制,養殖人員不能外出管理發酵床,對發酵床狀況不能準確掌握,而考慮養殖成本問題又吝惜專門請人管理維護發酵床,發酵床變成擺設或者過量抽吸糞污變成糞池。
3)業務技術指導未能全面、有效落地。當地縣級畜牧部門對發酵床運維技術培訓和臨場指導有待增強,鄉鎮畜牧站技術干部對發酵床運維技術主動學習和深入豬場調研欠缺,指導養豬戶管理發酵床能力不足,未能真正發揮技術指導前導作用。
5 保障豬場異位發酵床正常運行的對策
5.1要培訓和監管兩手抓
當地畜牧管理部門要及時收集豬場異位發酵床運行良好的成功案例和經驗,在養殖公司和基層畜牧獸醫隊伍中加大宣傳并及時培訓,全面增強養殖公司技術員和基層畜牧獸醫干部的現場指導能力,通過傳、幫、帶把豬場異位發酵床運維技術散播到各個養豬場。同時要加大監管力度,結合“進苗(仔豬)前環保設施核驗”和日常養殖污染防治專項工作,嚴格執行進苗前達到“兩凈一啟床”即六級沉淀池(儲糞池)和三級飲水收集池必須抽干凈、發酵床墊料達到啟床要求,把好進苗關;對養殖戶在養殖過程中使用、運維豬場異位發酵床加強指導、督查和通報,形成畜牧管理部門+養殖公司+養殖戶三方協力的機制。
5.2 生豬養殖公司和養殖戶必須牢固樹立環保意識和可持續發展意識
從日常抓起,用心、細心、精心管護發酵床,做到適時規范啟床、視床噴糞、噴糞控量,密切關注天氣變化精控發酵床可升降垂簾收放,確保發酵床正常運行。從源頭抓起,嚴控污水“非正常”產生量,選擇使用下方出水型節能水嘴,同時配套安裝大口徑碗式收集裝置,安裝時確保外傾30°以上,飲水溢漏收集管直徑是飲水嘴接口直徑的1.5倍以上,保證溢漏水迅速回收,另外在漏糞板上方、沿碗式收集裝置再砌10 cm左右厚度的擋水墻,力爭最大化的收集飲水溢漏部分,避免進入刮糞溝而增加污水量。
參考文獻:
[1] 劉漢丹,楊瓊,秦茂,等.異位發酵床處理糞污技術在湘西州中小規模豬場的應用試驗[J].飼料博覽,2022(4):36-38.
[2] 薛云,黃家平,毛嚴毅,等.異位發酵床技術處理豬場糞尿效果研究[J].上海畜牧獸醫通訊,2022(1):1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