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產后母牛及犢牛的飼養管理,是自繁自養模式下養殖主體肉牛養殖中普遍面臨的挑戰。文章在歸納竹海鎮養殖主體產后母牛及犢牛飼養管理特點的基礎上,找出了存在的不足,同時對科學的飼養
竹海鎮一直是以傳統種養業為主的鄉鎮,由于客觀的地理條件,天然牧草資源及農作物秸稈產量較為豐富,有大量的肉牛養殖資源。所以本地肉牛養殖的潛力很大,容易帶動農戶養殖收益的提升。調查發現,為了減少疾病風險,降低養殖成本,本鎮多數肉牛養殖主體都是選擇自繁自養[1]。然而,由于養殖主體對產后母牛及犢牛飼養管理知識和能力的不足,以及飼養管理行為的不規范、不科學,導致部分母牛產后恢復和犢牛生長發育出現問題。從產業發展的角度看,掌握本鎮當前肉牛養殖中產后母牛及犢牛飼養管理的不足,并采取相應的飼養管理措施加以彌補,是當前竹海鎮肉牛養殖中需要重點關注的內容。
1 竹海鎮產后母牛及犢牛飼養管理的特點
1.1 飼養管理方式多樣化
目前,竹海鎮的肉牛養殖比較多樣,既有諸如養殖場、合作社等規模化的肉牛養殖,也有以家庭為單位的零散養殖。這種情況使得不同主體在產后母牛及犢牛飼養管理方面采取的措施有所不同。例如,規模化養殖中,養殖主體會為產后母牛及犢牛單獨提供專門的圈舍,并在飼料方面與正常牛只進行相應的區分;而農戶零散養殖中,由于是以1~5頭等少量養殖為主體,農戶并不會專門為產后母牛及犢牛建設圈舍,所投喂的飼料也主要是在常規的農作物秸稈等精飼料和天然放牧的基礎上,加入一定量的精飼料[2]。同樣,在母牛及犢牛健康管理方面,不同養殖方式也有所不同。其中,養殖場、合作社等規模化的養殖中,養殖主體會動態、持續監測母牛及犢牛的健康狀況,并根據情況采取疫病防控,而農戶零散養殖中,農戶并不會動態、持續監測母牛及犢牛的狀況,只有當牛只出現疫病癥狀時,才會采取相應的治療措施。
1.2 產后母牛恢復及犢牛生長發育情況差異明顯
受不同飼養管理方式的影響,養殖場、合作社、農戶等不同養殖主體所飼養管理的產后母牛及犢牛的情況會存在較為明顯的差異。其中,由于養殖場采用的標準化、精細化的管理方式,母牛的體能狀況在產后較短的時間內就可以得到恢復,而犢牛也因為得到了科學的飼養而實現正常的生長發育;合作社的農戶會在合作社統一的技術指導和要求下開展產后母牛及犢牛飼養管理,母牛的體能狀況和犢牛的生長發育狀況雖然弱于養殖場,但優于獨立飼養的農戶;由農戶分散、少量、單獨飼養管理的母牛及犢牛,雖然會得到更具針對性的監測和照料,但由于缺乏分階段、分情況的差異化、精準化照料,母牛的體能恢復和犢牛的生長發育相對緩慢,且不同農戶飼養的母牛及犢牛的情況也存在較大差異。
2 竹海鎮產后母牛及犢牛飼養管理的不足
產后母牛及犢牛飼養管理,是肉牛自繁自養中的基礎性內容,也是影響養殖安全性、穩定性,以及最終養殖收益的關鍵所在[3]。雖然養殖主體對產后母牛及犢牛飼養管理的重視度越來越高,但在實際的飼養管理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
2.1 飼喂不夠科學
產后母牛及犢牛在進食和飲水等方面與正常牛只有明顯的差異。其中,母牛產后的消化機能會比較弱,不能進食太多難以消化的精料,且生產時身體中的水分消耗比較大,容易出現缺水;犢牛則因為消化系統發育尚不健全,會出現消化能力有限,難以完全吸收營養物質的情況[4]。因此,產后母牛及犢牛的飼喂要根據母牛體能恢復和犢牛生長發育的實際情況進行差異化、科學化的對待。但是,在實際調查中發現,本鎮部分養殖主體尤其是農戶在產后母牛及犢牛的飼喂管理方面存在諸多不科學的情況。母牛飼養管理中,有的養殖主體過多地投喂草料或者精料,導致母牛飼料消化出現問題;有的養殖主體直接給母牛飲用生水,導致其腸胃出現問題;有的養殖主體忽視在母牛飲用的水中適當增加鹽分,導致母牛體內流失的鹽分未能及時得到補充。犢牛飼養管理中,有的養殖主體未能在犢牛剛出生的1~2 h內進行初乳喂食,導致犢牛出現健康問題;有的養殖主體未能注意犢牛的喂食頻次和喂食量,引起消化問題,使犢牛生長受阻;有的養殖主體未能對水槽進行清洗、消毒,導致犢牛飲用不衛生的水,出現腹瀉等情況;有的養殖主體過早地給犢牛提供粗飼料,導致出現消化問題。
2.2 環境管理不精細
母牛及犢牛在產后活動的圈舍的環境狀況,會直接影響到其體能狀況和健康狀況。調查中發現,雖然本鎮養殖主體能夠在產后為母牛及犢牛提供溫度相對適宜的圈舍環境,但在整體的環境管理方面仍然存在不夠精細的情況:①圈舍衛生欠佳。部分養殖主體對產后母牛及犢牛所在的圈舍內的糞便、尿液等清理不及時,也未進行定期的消毒,導致圈舍內細菌滋生,增加了牛只感染疾病的風險;②通風不暢。部分產后母牛及犢牛所在的圈舍內存在通風不良,缺乏新鮮空氣流通的情況,導致圈舍空氣質量偏差,增加了母牛及犢牛呼吸道疾病的發生率[5];③溫度管理不精準。部分養殖主體在冬春季忽視對圈舍溫度的實時監測和調控,未能及時對圈舍采取相應的防寒保暖措施,導致母牛和犢牛受寒受凍或其他寒應激。而在夏季,未能根據圈舍溫度監測情況,進行相應的降溫措施,導致牛只出現熱應激;④明亮度和光照不足。部分圈舍內部存在太過黑暗的情況,影響了產后母牛及犢牛的正常進食情況的同時更會因光照不足影響正常的生長發育和生理機能;⑤濕度缺乏有效控制。部分養殖主體對圈舍濕度的控制缺乏足夠的重視度,導致圈舍出現濕度過大,增加了母牛和犢牛患呼吸道感染及母牛產后截癱的風險。
2.3 免疫行為不規范
免疫行為,是產后母牛及犢牛飼養管理中的基礎性內容。科學、合理、規范的免疫行為,可以降低產后母牛恢復和犢牛生長發育過程中患病的風險,從而保證飼養管理的穩定性。調查中發現,竹海鎮雖然有一部分肉牛養殖主體能夠結合實際,為產后母牛及犢牛采取相應的免疫措施,但在免疫行為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規范的情況:①疫苗接種不及時。部分養殖主體未按照免疫計劃及時為母牛及犢牛接種相應的疫苗,導致牛只出現了感染傳染病的情況;②疫苗接種不完整。部分養殖主體在為產后母牛及犢牛進行疫苗接種時,只接種價格便宜的疫苗,導致疫苗接種不完整,難以為母牛及犢牛提供全面的免疫保護,使牛只面臨疾病發生風險;③未進行定期疫苗接種[6]。部分養殖主體未能意識到疫苗保護期的有限性,沒有按照建議的時間表進行定期的疫苗接種,導致產后母牛及犢牛的免疫力出現下降;④缺乏疫苗記錄。部分養殖主體未建立詳細的疫苗接種記錄,對是否接種疫苗、什么時間接種疫苗等信息只是憑借自己的記憶進行回顧、估算,這影響了疫苗接種的相關安排,導致接種疫苗的種類、次數、效果存在諸多混亂和不確定性。
3 竹海鎮產后母牛及犢牛飼養管理的措施
可采取如下的相應措施來彌補上述產后母牛及犢牛飼養管理的不足。
1)根據實際情況進行科學飼喂。產后母牛體能恢復及犢牛生長發育的特殊性,決定了養殖主體要在飼料和飲水等方面給予母牛及犢牛更多的關注,以確保飼養管理的科學、合理。
在母牛飼養管理方面,要重點做到3點:①科學配飼。產后母牛所食用的飼料要根據母牛的體重、健康狀況和恢復階段進行合理的調配,確保飼料中所含有的能量、蛋白質和維生素等營養成分能夠為母牛有效吸收,并且能夠滿足其體能恢復的需要。需要注意的是,要控制精飼料的量,避免過多飼喂精飼料造成的負面結果[7];②注意進行分階段飼喂。養殖主體要根據母牛產后體能恢復狀況對飼喂頻次和數量進行差異化的控制。初期,可以提供易消化的飼料,然后逐漸增加飼料量,但不要過度喂食,以免影響消化和健康;③適量飲水。產后,要為母牛提供足量的飲水。并且,要避免使用生水,因為生水可能含有細菌或污染物質,容易導致腸胃不適。同時更要注意合理控制水溫,特別是在冬季和初春等寒冷時節應飼喂溫水[8]。為補充母牛體內的鹽分,防止母牛出現脫水的情況,可以在飲水中適量添加鹽。
在犢牛飼養管理方面,要重點做到4點:①及時進行初乳喂食。初生犢牛,宜在出生后的1~2 h內給予初乳喂食;②控制飼喂頻次和數量。考慮到犢牛消化能力脆弱的情況,養殖主體要根據犢牛的年齡和生長發育階段,對飼喂的頻次和數量進行科學控制。對于剛出生的犢牛,在出生1~2 h內喂食初乳后,可以按照每3~4 h喂食一次,第1天的飼喂量在體重的5%之內,以后逐漸加量,但每天飼喂的上限量不宜超過體重的10%。初乳期過后(通常是5日齡后),飼喂常乳,喂養頻次為3~4次/d,飼喂量按照犢牛體重的6%~10%進行控制。7日齡時,養殖主體宜開始訓練犢牛采食優質干草,10日齡后,開始訓練犢牛采食犢牛料。干草、犢牛料的飼喂量為:最初10~20 g,之后逐漸增加,在2月齡時達到500 g[9];③保證飲水衛生。養殖主體要定期對水槽進行清洗和消毒,防止犢牛飲用不干凈的水更要注意調適水溫特別是冬末與初春。
2)對圈舍環境進行精細化管理。重點宜采取相應的環境監測、改善措施加以解決:①加強圈舍衛生管理。養殖主體要定期清理圈舍內的糞便、尿液以及其他污物,降低細菌滋生風險。同時,要根據情況及時更換墊料,定期進行徹底的消毒,降低疾病傳播風險;②改善圈舍通風狀況。養殖主體要注意在圈舍內安裝窗戶和風扇等通風設施,改善產后母牛及犢牛所在圈舍的空氣流通狀況;③注意合理控制圈舍溫度。養殖主體宜在圈舍內安裝溫度監測設備,實時監測圈舍內的溫度。根據監測結果,采取相應的措施對溫度進行控制。一般來說,圈舍的溫度應保持在15~25 ℃,新生犢牛可能需要更高的溫度。雖然本鎮亞熱帶季風氣候和全年平均氣溫在15.5 ℃的條件為溫度控制創造了有利的條件,但仍然要在冬春季低溫的情況下采取保暖措施,在夏季高溫的情況下采取通風降溫措施;④改善圈舍亮度與采光狀況。養殖主體要確保產后母牛及犢牛所在圈舍內有明亮度及采光條件,以滿足母牛恢復和犢牛生長發育的需求。這方面,既可以通過在圈舍墻壁上安裝窗戶,吸收自然光,也可以通過安裝照明設備進行照明補充;⑤合理控制圈舍濕度。養殖主體要采用濕度監測設備,監測圈舍內的濕度水平。一般情況下,圈舍的濕度應維持在40%~70%。如果濕度過高,就要采取加強通風、使用除濕設備等措施來降低濕度。
3)規范免疫接種行為。免疫接種,是產后母牛及犢牛飼養管理的重點內容,也是容易被養殖主體忽略的環節。針對目前部分養殖主體存在的免疫接種行為不規范的現象,要從提高免疫行為規范性方面入手加以解決:①建立免疫計劃。養殖主體要制定適合產后母牛及犢牛實際情況的免疫計劃,明確需要接種的疫苗種類及接種時間、接種劑量和接種方式等信息;②定期免疫檢查。養殖主體要規范定期檢查行為,確保按照免疫計劃準時接種疫苗。例如,可以使用日歷、手機應用程序或其他提醒工具;③建立疫苗記錄。每次接種后,養殖主體應立即記錄接種的類型、日期、批次號等信息,建立詳細的免疫記錄,確保免疫接種行為的可追溯。
4 結語
就目前的產后母牛及犢牛飼養管理表現出方式多樣化,產后母牛恢復及犢牛生長發育情況差異明顯的特點。而針對產后母牛及犢牛飼養管理中存在的飼喂不夠科學,環境管理不精細,免疫行為不規范等問題,養殖主體宜注意根據實際情況進行科學飼喂,對圈舍環境進行精細化管理,規范免疫接種行為,以確保飼養管理的效果。
參考文獻:
[1] 許國軍,段天山,張國莉,等.產后不同保健方式對母牛繁殖性能的影響研究[J].現代畜牧獸醫,2023(7):23-26.
[2] 姚亞鈴,何凌云,聶昂.產后護理[J].湖南農業,2023(6):18.
[3] 馬麗娜,高總元,高海慧,等.不同哺乳方式對犢牛生長發育和健康狀況的影響[J].飼料研究,2022,45(19):7-12.
[4] 劉海中.母牛的分娩與接產[J].現代畜牧科技,2021(10):75+77.
[5] 魏富榮.新生犢牛成活率低的原因分析及應對措施[J].飼料博覽,2021(7):70-71.
[6] 和永芳.母牛養殖犢牛與育成期階段飼養[J].中國畜禽種業,2020,16(8):93.
[7] 何小健.母牛產后的科學飼養與護理[J].甘肅畜牧獸醫,2020,50(2):38-39.
[8] 陸義超.母牛產后護理要點[J].中國畜禽種業,2018,14(4):74.
[9] 祁宏偉,張志國,張國梁.母牛產后調控技術[J].草食家畜,2017(5):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