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輝
面對文化全球化的強勁走勢,阿拉善觀賞石文化發展的任務就是對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觀賞石文化資源進行深入發掘、繼承、豐富、創新,在汲取與融匯全球各地優秀文化的過程中,不斷強化阿拉善觀賞石文化的民族特質與個性,不斷豐富觀賞石文化的內涵,提升其品位,賦予其新含義,使阿拉善觀賞石文化在積極創新中獲得進一步的豐富和發展。
阿拉善觀賞石文化資源的開掘與利用應以豐富、發展、弘揚民族性為第一要義,在觀賞石的種類、題材、氣韻、內容、形態、方法等方面,都要突出民族氣質和特點,培育民族精神,構筑鐫刻民族骨髓、跳動民族脈搏、弘揚民族精神的時代觀賞石文化絢麗風景。唯有從這個基點邁出堅定的步伐,方能為阿拉善觀賞石文化的全球化作出積極貢獻,真正實現阿拉善觀賞石文化的普及。
阿拉善位于內蒙古西部,其獨特的氣候環境、地質構造、地質變化造就并形成了色彩斑斕、形態各異、風格獨特的阿拉善觀賞石文化。阿拉善觀賞石資源遍布全盟各地,主要分布于阿左旗北部的銀根蘇木、烏力吉蘇木蘇宏圖地區,額濟納旗西部馬鬃山和雅干地區,阿右旗的塔木素蘇木恩格爾烏素嘎查地區。迄今為止,中國七大類觀賞石在阿拉善均有發現。
20世紀70年代中期,阿拉善奇石被人們發現和認識;20世紀90年代中期,奇石資源的發掘進入高潮;2001年,阿左旗觀賞石協會成立,從2005年開始,該協會協助政府連續成功舉辦了九屆“中國內蒙古阿拉善奇石文化旅游節”;2012年,在阿拉善玉、奇石文化旅游節上,阿左旗政府推出“阿拉善玉”的概念,建立了玉雕孵化基地,在盟職業技術學院開設玉雕專業培訓班。玉雕市場的開發吸引了大批來自全國各地的玉雕大師,俏雕作品的盛行激活了阿拉善玉的通貨材料市場,拓寬了觀賞石銷售渠道,阿拉善觀賞石文化的內涵得以豐富。如今,阿左旗巴彥浩特鎮已形成15個以“一園一街六大市場”為格局的奇石交易市場,也形成了清洗、打磨、加工等相關產業共生的配套產業鏈,帶動了當地及周邊地區的經濟貿易、文化旅游、住宿、物流等產業的發展。如今,觀賞石文化產業不僅成為阿拉善地區的龍頭產業,還是創業、就業的主要方式,更是城鄉居民和廣大農牧民增收致富的主要途徑。
阿拉善觀賞石文化的發展優勢同樣要置于當代全球化語境中來解讀。阿拉善觀賞石文化兼具歷史傳統和地域特征雙重性質。由于人文、自然乃至與此相關的歷史積淀等原因,阿拉善觀賞石文化的資源優勢顯而易見。阿拉善觀賞石文化產業的崛起、壯大明顯得益于阿拉善獨特的資源、文化、區位、傳播等優勢。
資源優勢
資源優勢是阿拉善觀賞石文化產業發展的首因。一是分布范圍廣,品種豐富,新品種不斷涌現。截至目前,中國觀賞石界認定的七大類觀賞石在阿拉善俯拾即是。二是質地堅硬,溫潤可觀,是行業內公認的玉石級觀賞石。三是色彩斑斕,渾厚凝重。四是畫面生動,形象逼真。五是蒙古國奇石資源不斷涌入阿拉善,形成了石資源優勢。
文化優勢
阿拉善源遠流長的民族歷史造就了獨具特色的阿拉善觀賞石文化。幾千年前,這塊神秘的沃土上便有了人類的足跡。從目前公開發表的觀賞石文獻資料和有關學術報告看,阿拉善最早的戈壁名石—“東坡肉”石已聞名于世。1975年,阿左旗政府成立民族工藝品廠,作為國內觀賞石、寶玉石行業的老牌企業,公司生產的天石牌天然水晶飾品系列、瑪瑙飾品系列、彩玉系列、翡翠珊瑚飾品系列、璧璽、石榴石等早已名揚中華大地。尤其是水晶石眼鏡,歷史悠久,聲名遠播,是著名的阿拉善民族工藝文化品牌。觀賞石的開掘使阿拉善地域民族文化藝術中的審美文化資源得到了有效利用。
區位優勢
阿拉善地處絲綢之路要隘,位于內蒙古西部,西接甘肅,南鄰寧夏,北鄰蒙古國。2013年,該地區通勤機場通航;2014年,京(北京)新(新疆)高速、額(額濟納)喀(喀什)鐵路全線開工建設,南聯北開,打通了新疆觀賞石資源進入阿拉善的通道,成為中亞五國“新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重要驛站。得天獨厚的區位使阿拉善成為開發國內、國際兩大觀賞石市場的主陣營。
傳播優勢
阿拉善觀賞石從祖國北疆走向世界觀賞石市場,得到了專家學者以及媒體的一致好評。在中石協舉辦的中國觀賞石鑒評師培訓班以及各專題講座和觀賞石座談會上,皆有關于阿拉善觀賞石的內容;全國各類媒體均開辟專欄、專題,深入報道宣傳阿拉善觀賞石;中國觀賞石協會網站已落戶阿拉善巴彥浩特7年,網站與人民日報出版社合作出版的《中國賞石》系列書籍,大量刊載報道阿拉善觀賞石活動與發展態勢;全國觀賞石界重要刊物《鑒石》《寶藏》《中華奇石》等,對阿拉善觀賞石的報道不惜版面,洋洋灑灑;在全國各地舉辦的大型綜合類觀賞石展會上,阿拉善觀賞石彩玉雕件、小品組合都是不可或缺的作品,為阿拉善觀賞石文化符號(品牌)的發展營造了濃厚的市場氛圍。阿拉善的觀賞石經營商戶在40余年的發展歷程中得到了“脫胎換骨”式的鍛煉與提升,實現了從“賣石頭”到“賣文化”的價值轉型。
阿拉善要想發揮觀賞石文化符號(品牌)效應,向產能經濟和社會效益轉型,就必須對該地區觀賞石文化發展背景進行充分了解,對資源優勢進行充分發掘利用,再進行深入探討與再認識。尤其在經濟愈加全球化、科技趨于一體化、傳媒偏向大眾化的當下,受益于交通、通訊的飛速發展,固有的地域組合被重新打通。這對阿拉善具有地域性民族文化特征的觀賞石文化藝術來說,既是挑戰也是機遇。一方面,阿拉善的原生環境發生了改變,當地觀賞石文化群體的審美趣味和需求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另一方面,全球化語境為包括阿拉善觀賞石文化藝術在內的文化交流創造了廣闊的空間與無限可能。
以前的文化資源拿到當下,皆顯現出在全球化語境中重新闡釋和創造性開掘、利用的弊端。阿拉善觀賞石文化當然不例外。雖然阿拉善觀賞石經歷了發現→形成產業規模→實現文化資源融合→形成文化符號(品牌)全過程,但隨著全國觀賞石文化行業規模化程度的不斷提高,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日漸明顯。如何積極主動、自覺地適應市場變化,創新阿拉善觀賞石文化符號(品牌)內涵,使觀賞石文化這一新興產業發揮其應有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是我們思考的一個重要基點。
阿拉善觀賞石文化是該地區民族歷史文化的根與魂。發揮好阿拉善歷史文化資源的優勢,對阿拉善觀賞石文化的進一步保護、挖掘、整理、傳承與發展至關重要。
第一,找到明確的定位,深化阿拉善觀賞石文化符號(品牌)內涵,讓阿拉善觀賞石文化符號(品牌)融入中華民族文化符號,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符號的一部分。
第二,啟動“兩個工程”。一是啟動阿拉善觀賞石、寶玉石石種的分類與命名工程,盡快建立阿拉善觀賞石文化檔案與文獻整理工作,通過這些基礎性的工程,讓阿拉善觀賞石文化形成文化產業理論基礎學科建設的規模。二是啟動挖掘、整理、利用阿拉善觀賞石歷史文化資源的工程。
第三,制定人才培養教育規劃,大力培育四支人才隊伍。專業人才的培養是實現阿拉善觀賞石文化產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因素。一是盡快建立一支專家學者顧問隊伍。二是培養和造就一支阿拉善觀賞石文化鑒評師、價格評估師等專業人才隊伍。三是在阿拉善職業技術學院雕刻專業的畢業生中選拔一批優秀青年,開展拜師學藝活動,一對一言傳身教,培養一批阿拉善玉石雕刻師和專業人才。四是對阿拉善觀賞石文化行業人員開展觀賞石文化理論基礎知識和經營技能等方面的培訓。
第四,制定和完善政策體系。一是將阿拉善觀賞石文化產業納入全盟經濟社會發展統籌規劃,建立觀賞石文化產業發展專項機制。在文化企業申報、項目用地、信貸貼息、創業就業優惠政策落實等方面,制定并出臺產業發展扶持及獎勵辦法等措施。二是對觀賞石文化產業相關的理論研究、學術成果以及新石種的發現、觀賞石文化研究項目等進行申報,盡快制定扶持、獎勵等政策條例,建立健全購買觀賞石文化成果的制度體系。三是出臺阿拉善觀賞石文化產業與旅游文化產業共同發展的優惠政策,將玉雕產品納入旅游文化產品進行推廣。
第五,加強領導,形成合力,保障觀賞石文化符號(品牌)的可持續魅力。一是成立阿拉善盟觀賞石文化產業發展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在“三旗”成立相應機構,負責觀賞石文化產業的規劃。二是阿拉善盟資源分布廣、品種多,“三旗”間的距離較遠,應該在“三旗”鼓勵觀賞石文化產業從業者成立觀賞石、寶玉石協(學)會,使其便于在更大的范圍內實現與全國行業協會、世界行業協會間的交流與合作。三是依托內蒙古阿拉善國際奇石產業園項目,成立阿拉善國際觀賞石文化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負責5A級觀賞石文化旅游景點的打造以及后期的運行管理工作。
阿拉善既然有“中國觀賞石文化之城”的美譽,就應率先在新形勢下擔負起引領創新、推進觀賞石文化轉型升級、率先轉變觀賞石文化發展方式的歷史使命與重任。
(作者系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行署副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