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萌

今年“5·18國際博物館日”中國主會場活動在陜西歷史博物館秦漢館(簡稱“陜歷博秦漢館”)舉行。國際博物館日當天,該館正式開館,秦漢館位于遠離西安市中心的秦漢新城,周圍緊鄰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秦咸陽城遺址核心宮殿區和西漢帝陵遺址帶,是大型綜合文旅項目大秦文明園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與秦漢館一同落地的還有秦漢國際馬術中心、大漢紫道、秦風漢韻等一批特色文旅融合項目。
大文旅時代背景下,大型城市周邊的新城建設,博物館的布局更注重文化陣地的集群效應。今年2月2日,上海博物館東館啟用,并與周邊的上海科技館、東方藝術中心、上海圖書館東館、世紀公園等文化設施形成集群效應。2023年12月27日,北京大運河博物館作為首都博物館的東館正式對公眾開放,它與鄰近的北京藝術中心、北京城市圖書館一并構成一組公共服務建筑組團,而這一復合多元文化綜合體,可以滿足觀眾去博物館看展覽、進劇場看演出、到圖書館學知識等不同的文化需求。打造文化陣地群也意味著文旅產業鏈更加緊密,有助于形成多贏局面,對提高城市文化旅游競爭力、吸引更多游客具有積極促進作用。
集群的核心是引流。為了最大程度、最大范圍地吸引游客,這些博物館新建垂直管理的分館,其在定位和內容上與舊館相比有著明晰的目標。陜歷博秦漢館的定位是目前國內唯一一座以集中展示秦漢文明為主題的博物館。上海博物館北館則計劃打造成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古船與考古博物館、全球一流水下考古的研究中心、國際航運貿易中心的展示窗口。明確的內容定位有助于博物館的核心文化產品“常設展”更具有特色和多樣性,能夠滿足觀眾不同的興趣愛好。
值得一提的是,公共藝術是博物館建新升級非常重視的一環。上海博物館東館在開館之前,就啟動了公共藝術全球征集大賽,并強調這些作品能夠與博物館對話,讓作品和公眾產生互動和交流。近日,在北京城市副中心新近落成的北京城市圖書館也引入了“睿尋——北京城市圖書館首屆公共藝術展”,在北京畫院院長吳洪亮看來,公共藝術是能夠貼近人民,并具有公益價值、陶冶情操、提升城市文化水平的文化載體。隨著公共藝術的概念發生變化,它不再只是公共場所長期置放的藝術作品,而是成為促進人與人、人與城市之間聯結的載體。
為了走進公眾,新時代博物館的空間設計也考量了相關功能,很多博物館的入口以及建筑體內部諸如連廊、中庭大堂等共享空間,均具有開放性的架構,讓展廳空間變得更加靈活,為公共藝術的創作和展示提供舞臺。除了雕塑、壁畫等公共藝術形式外,諸如座椅、燈飾、桌椅、井蓋等公共設施也以非傳統類型的公共藝術形式融入博物館中,它們不僅有著實用功能,還為觀眾帶來藝術的享受、精神的感悟。
此外,數字化展陳作為博物館新的公共藝術類型,已成為博物館公共藝術教育的重要窗口。相較于傳統展陳通過實物、圖片、文字等形式,以真實、靜態、說教式的教育方式進行展示,數字化展陳利用數字化和高新技術對展覽內容進行延伸與補充,以虛擬、互動、趣味、親民的方式,讓觀眾參與其中并產生共鳴。
(作者系《中國美術報》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