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針對本學期的芭蕾教學法展示課,教學對象為北京地區綜合類大學二年級的學生,進行了把下中間部分有目的性的訓練,主要解決學生的重心移動和轉換能力以及整體動作的表演性和表現力。
關鍵詞:重心轉換;表現力;訓練價值;內容設計
中圖分類號:G4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0905(2024)11-0-03
芭蕾基礎訓練課程在綜合類大學開設是有必要的,這主要針對未來即將成為舞蹈教師、舞蹈演員或編導的人群而設置的專業課,它強調“開繃直立”的規范性,通過芭蕾舞系統的訓練體系,可以科學地增強身體的肌肉素質,提高協調性、穩定性和表演性[1]。
一、芭蕾基礎訓練的課程設計
芭蕾基礎訓練(以下簡稱“芭蕾基訓”)以北京地區綜合類院校舞蹈專業二年級學生為教學對象,教師基于人才培養目標并結合“全面發展的舞蹈人才”理論進行課程設計。課程設計包含芭蕾基訓的訓練目的、學情分析、課程理念等。
(一)芭蕾基訓的訓練目的
傳統的古典芭蕾集訓一般分為把桿部分、中間部分、跳躍三個部分的訓練,這三個部分是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的遞進關系。其中,中間部分的訓練對于學生的穩定力、表現力有著更高的要求,穩定力包含了重心轉換能力以及動作的協調能力。因此,在芭蕾基訓的課堂中,教師要不斷強調“開、繃、直、立”以及動作細節的要求,為之后具有技巧性、表演性的動作打下堅實基礎。
芭蕾基訓作為基訓課程,需要達到練功的目的,就是為其他任何舞種打下基礎,其系統性、科學性、規范性毋庸置疑。芭蕾基訓是保證所有舞種、所有舞蹈動作表演效果的基礎,以此為目標,提升芭蕾基訓質量是重要的第一步。現階段高校舞蹈教學中,大部分教師已經深刻認識到芭蕾基訓的重要性,并積極開設芭蕾基訓課程。
(二)北京綜合類大學學生學情分析
在生理特征上,學生年齡大多數在18歲到23歲之間,骨骼已經發育完全,處于這一階段學生肌肉能力在此年齡階段提升空間較大,因此在控制重心、核心以及四肢時完成質量應更好,但是因為在綜合類院校中,中專畢業基礎扎實的學生較少,普通高中畢業基礎較薄弱的學生為大多數,因此,教師應注重在芭蕾基訓中的規范性訓練。同時,教師應正確看待學生之間的差異,依據學生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應該循序漸進、探尋符合學生生理特點的訓練方法。
在心理與智力方面,學生的理解力較強,此時若不斷強調動作方法、重點要求及細節并加以訓練,學生可以盡己所能表現出來。
在審美表達方面,作為高校本科的學生,對于舞蹈中的情感表達由于自我概念的強化以及生活經歷的不斷豐富,能夠較好地表達出來。尤其是普通高中畢業的學生雖然在身體能力方面相比中專生較弱,但是在情感表達方面要優于中專學生,在芭蕾基訓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在組合訓練中具有肢體語言表達能力。
以下以北京師范大學與首都師范大學的芭蕾基訓課程設置特點進行對比分析。
1.北京師范大學
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舞蹈系成立于2000年,是中國舞蹈教育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建立了在“開放式教學理念”引導下的當代舞蹈教育、科研及實踐體系,提倡“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式,注重專業文化教育與專業技能訓練相結合,培養具有較高文化修養,集表演、教學、編導、管理“四位一體”式的高級舞蹈創意型人才。在本科四年專業必修課中,與芭蕾舞相關的課程在每一學期都有設置。其中,芭蕾基訓課貫穿在本科前兩年和四年級第二學期的教學中,性格舞課開設在二年級的兩個學期學習,芭蕾教學法開設在二年級的第二學期和三年級的第一學期學習。
在整個課程設置中,“芭蕾基訓”作為必修課三學年總課時量達320節(每學年平均128節,周課時4節)。由此看出,芭蕾基訓課及相關芭蕾課程的設置受舞蹈系學科建設及人才培養的重視,目的是使學生能夠在訓練身體素質能力基礎上熟練掌握芭蕾教學的訓練方法和要求,為未來的教學實踐做好專業知識儲備。
2.首都師范大學
學校以舞蹈創編理論為依托,在創作、教學和科研中不斷探索新的教學理念與實踐方法,注重藝術實踐和學生全面素質的培養。在“芭蕾基訓”課程的課程安排上,大一第一學期主要練習把上部分,第二學期加入把下部分的練習。到二年級時基本是把下練習,最后的結業課程增加了《天鵝湖》第二部分的“四小天鵝”的片段學習。相關芭蕾課程開設了芭蕾教學法,通過學習芭蕾專業知識,掌握動作要求和方法,并講授給學生。學校的多數學生為普高生,對于芭蕾課程并未經過系統性學習,因此芭蕾教學法課程除了訓練學生的講授能力,還提高了芭蕾的專業技能。
以兩個學校開設的芭蕾基訓及相關芭蕾課程來看,北京師范大學的芭蕾基訓基本貫穿了本科4年的時間,以訓練學生的規范性為主,作為一門基礎課程為學生的“開繃直”的規范性、身體綜合能力、審美觀念等方面打下堅實基礎。其開設的性格舞課程拓寬了學生的視野,增加了學生的專業性,對于芭蕾課程有更深入的探索與學習。首都師范大學在芭蕾基訓的課程中加入了足尖部分的訓練,加大了課程難度,對于學生的重心轉換、肌肉能力、協調能力等方面有了更高的要求。此外,芭蕾課程中融入經典作品與實踐的學習加深了學生對于古典芭蕾美的認識,提高了學生的鑒賞能力,并培養了古典芭蕾的身體質感。綜合來看,兩校根據本校舞蹈系學生的情況,制定與舞蹈本科生身體條件相適應的教學模式與訓練方法,循序漸進地進行芭蕾教學,培養舞蹈師范本科生對芭蕾規范性、系統性的認識,增強其芭蕾審美的意識。
(三)課程理念
綜合類大學專業芭蕾基訓課程的培養目標、學生能力等方面與藝術院校專業芭蕾舞訓練之間存在一定的差異,教師需轉變教學理念,通過芭蕾基訓課程訓練使學生的頭腦與身體,使二者同時達到練習效果。學生能夠在組合的呈現中看到教師對練習方向的側重以及組合之間的內部聯系。在培養學生的身體綜合能力和芭蕾表演能力的同時,也應該培養學生的芭蕾教學能力、編創能力和審美能力。在教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在教學過程中將芭蕾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組合編創、教學實踐相結合,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2]。
二、基于學生現狀進行中間部分組合設計
(一)Port de bras
第一個組合“Port de bras”的特點是更加強調手臂的藝術表現力,使訓練組合不僅具有技術性還加強了表現力,從而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與藝術表達性。通過腳下“Glissade”和“Temps lie”的移動訓練脊柱靈活性和重心的移動。
組合主要通過手臂的呼吸和腳下的重心轉換,充分喚醒四肢和脊柱的感知。重心的移動重點在拎胯,只有中段核心收緊、骨盆拎高,才能使得重心靈活轉換。另外,在骨盆正確擺放的前提下,脊柱可以更好地充分伸展活動,四肢末梢也能夠在穩固的框架內不斷延伸,實現骨盆與脊柱的協調運動。
(二)Battement tendu
把下“tendu”組合通過五位“tendu”方向的變換訓練學生兩腿外開的意識和腳后跟帶動快速轉換重心的能力,并通過節奏和動作質感的變化增加組合腳下的表現力。例如,加入“Port de bourree、développé”等。
組合在把上“tendu”組合的要求下進行編排,需同樣強調外開出腿和收腿、主力腿保持向下踩的力,身體高度不能改變。在基本要求基礎之上,方向的改變需要強調動力腿胯的意識、兩側后背發力意識、頭與手配合的意識。
(三)Battement fondu
“fondu”組合較為規整,加入了前“Attitude”經過“Fouetté”到“Arabesque”的編排,訓練學生在半腳掌上的重心轉換、肌肉的控制能力。
“foudu”意為“融化”,在動作質感的處理上強調連綿不斷的、有對抗力的處理。組合中強調保持外開時雙腿同時到達和同時收回到“plié”的位置、后背收緊的意識、頭頂尖與腳下的對抗力、舞姿美觀性(“Arabesque”后背收緊,頭和腳尖向上翹;“Attitude”頭的角度)等。
(四)Adagio
“Adagio”組合的編排較為新穎,流動性強,具有較強的表現力。同時,也是中間部分難度較高的組合。組合加入了“Tournant”大舞姿轉、“Pirouette”小轉以及之前組合中出現過的“Arabesque”“Fouetté”等舞姿感較強的動作。其中,組合難點動作是“Renversé”需要強調在后“Attitude”的舞姿上的胸腰及后背的表現力。經過二位“plié”借力,重心推到主力腿上形成“Attitude”舞姿,留胸腰和頭旋轉。這一過程中,教師需要讓學生自己找到舞姿中最好看的角度和位置,形成肌肉記憶并反復練習。
“Adagio”的每一個大舞姿的動作要貫穿這一小節或者兩小節的拍子,感覺是連綿不斷的。在重拍上,快速到達“arabesque”“Relevé Lent”這種舞姿感和美感較強的動作,這對于學生的肌肉爆發力和軟度有較高的要求,同時在慢板當中的舞姿造型對于學生的樂感也有較高要求,在彈奏音樂時注意配合動作的韌性和延伸的感覺,每個音符的時值彈充足,旋律完整連貫。音樂的處理有助于學生對動作的理解,找到控制訓練的意義所在。
組合具有表演性質,需要學生在舞姿上有停留的過程。例如“Piqué”上步到“Attitude”或“Arabesque”的大舞姿上,需要強調重心迅速踩在主力腿上,以增加舞姿停留的時間,從而在舞姿上延伸以增強表演性。“Renversé”也是如此。
在綜合類大學中“Adagio”組合訓練首先強調的是舞姿的準確性和線條的舒展性,通過簡單的訓練組合激發學生的表現力;對于水平較好的班級或是結課班級,訓練可以強調動作的整體性、技術技巧與優美舞姿的融合度,可通過不同流派的風格激發或強化學生的綜合表現能力。
(五)Pirouette
“Pirouette”組合訓練加入“Balancé”增加組合的表演性和腳下重心的移動。“Pirouette”需要找到重心的立點,不要強調轉的力量。“Chaines”要快速上步到五位上,后腳跟要快,重心不斷向前推。
“芭蕾舞的難就在于,要在‘重心與‘外開的相互作用中求平衡,在‘垂直與‘放松的彼此牽引中做運動。”[3]從訓練價值來看,“Pirouette”可以作為整合身體、增強協調性的基礎訓練,“Pirouette”既要注重舞姿的標準,又要考慮平衡和協調,身體在旋轉時既是收緊的,又不能過于僵死而喪失調節平衡的能力。該動作在訓練中無形地增強學生對身體多部位、多肌群的控制力和協調能力[4]。
(六)Grand battement jeté
本組合在把下進行訓練,一方面檢驗學生在把上練習的發力方式是否正確,另一方面考查學生在重心不斷轉換的不穩定情況下的完成情況。通過五位“Tendu”的銜接方式找到動力腿外開以及主力腿踩地的力量,在這一過程中后背收緊的力量需保持平衡。在做“Grand battement jeté”時,需要找到腳尖帶動腿部向上的意識,同時保證胯部的正和外開。
(七)行禮
通過最后的行禮,強化學生的審美認識,增強學生動作的表演性。同時,了解西方古典芭蕾的禮儀使得學生的知識面更廣。西方人行禮與中國人或者東方人的不同,他們保持整個脊椎的相對垂直,上身整體微微前傾,下頜微含,顯得高貴典雅。女生一位站好,右手二位至七位,右腳旁擦出,移重心至右腿,左腳點地,左手二位到七位,左腳收于右腳后,雙手翻腕落于體前兩側,屈膝行禮,然后收左腳于一位還原。男生一位站好,前面相同,只是左腳不用置于右腿后交叉,而是并于右腳,鞠躬行禮。
三、重心轉換及表演性在芭蕾基訓中的重要性
(一)重心轉換
“重心”在芭蕾舞中并非自然的平衡,而是在動作中的動態相對平衡,能夠讓動作流暢而優雅。訓練學生重心轉換能力的目的一方面是提高肌肉素質,如“Fouetté”動作的重心變換需要后背肌肉的收緊、主力腿從“Relevé”狀態持續外開到“Plié”狀態、動力腿保持在一個高度上旋轉等需要全身肌肉的控制。另一方面,舞者正確運用“重心”可以避免因不正確的“重心”而導致的不規范舞姿,減少動作中的緊張感,降低疲勞度,使訓練更加有效,技術能力提高更迅速[5]。
(二)表演性
“芭蕾是一門美的藝術”,從審美角度說明芭蕾對于審美的要求嚴謹。芭蕾中的“美”指動作規范性以及視覺上給人的美感。“開、繃、直、立、輕、準、穩、美”這八個特征可以直接稱為芭蕾基訓的美學“要領”,只有在具備了芭蕾基訓動作的八大“美學要領”后,學生才能夠真正地展現給觀眾舒展、延長、挺拔、輕盈、準確、穩健、和諧的動作美感。
四、結束語
芭蕾基礎訓練需要長期的堅持,才能在學生的身體能力和藝術表現力上看到有明顯的提升。在課程實踐中,可以改變學生的認知水平,但對于穩定性與藝術表現力的提升則需要長期的練習,才能得到更加有效的教學效果。在教學過程中,需要思考如何挖掘學生的潛能,結合他們的個人能力,實現因材施教,培養學生知行合一的能力,從而使教學更具深度與廣度。當然,在選擇教學對象時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為不同地區、不同高校的教學方法、學生情況以及地域文化不同,這需要根據具體情況進行針對性的訓練。
參考文獻:
[1]徐夢婕.芭蕾舞教學方法與實踐[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施璐瑤.高師舞蹈學專業《芭蕾基礎訓練》課程設計與教學實踐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23.
[3]郭俁浩.我形我塑[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9.
[4]吳銘.提升Pirouette能力的輔助訓練方法研究[D].北京舞蹈學院,2022.
[5]樊迪.芭蕾中“外開”對于“重心”的意義[J].大舞臺,2012(04):121+244.
作者簡介:趙一喬(2002-),女,北京人,本科,舞蹈學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