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鄉村文化廣場對提升鄉村公共服務空間質量具有重要作用,不僅能改善鄉村生活環境,提高生活品質,更能傳承鄉村鄉土文化傳統、凝聚宗族血親,體現中國鄉村當代鄉土文化價值,實現鄉村文明復興。文章以二十大報告鄉村振興戰略思想為指引,綜合運用田野調查、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提出當前鄉村文化廣場建設存在忽略鄉土風情傳承、設計風貌趨同、公共設施簡陋、鄉村生態特色不足等普遍性問題。在此基礎上,以陽春市潭水鎮翔南村為例,探析鄉村文化廣場規劃設計方案,提出具體設計理念及其策略,以期為廣東乃至國內其他地區鄉村文化廣場系統規劃設計提供借鑒。
關鍵詞:鄉村振興;文化廣場;規劃設計;鄉土文化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1年度廣東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高等教育專項)“探索高校環境設計教育資源服務粵西鄉村振興的機理與路徑”(2021GXJK322);2022 年度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 (一般項目)“基于‘三生空間的粵西鄉土文化景觀韌性與存續研究”(GD22XYS33);2023年度湛江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一般項目)“鄉村振興視閾下湛江鄉村公共空間設計策略研究”(ZJ23YB18);2023年校級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用藝術傳遞鄉情——特色墻繪助力粵西美麗鄉村建設的實踐研究”(2023ZKDCMS86);湛江科技學院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研究成果。
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在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新征程中,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鄉村振興,把發展好建設好新農村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自2018年以來關于“鄉村振興”的相關文件,有國務院文件82份、國務院部門文件582份、國務院公報207份,如《關于推動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的意見》《“十四五”文化發展規劃》等,全面系統規劃了鄉村振興戰略發展要義。“統籌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布局,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1]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再次強調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并指出了鄉村公共服務空間環境的重要性。基于此,我們堅持以黨的鄉村振興戰略思想為指引,采取系統性領悟、改革性創新、創造性實踐的方式探析鄉村公共服務空間環境規劃設計。
一、鄉村文化廣場的作用及研究意義
《“十四五”鄉村綠化美化行動方案》指出,“支持有條件的鄉村,開展一村一公園建設”[2]。鄉村文化廣場是鄉村公共服務空間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鄉村公園整體規劃布局的重要表現形式,故而對提升鄉村公共服務空間質量具有重要作用。設計規劃好鄉村文化廣場,不僅能提升鄉村生活品質,增加村民生活幸福感獲得感,同時能傳承鄉村鄉土文化傳統、凝聚宗族血親,進一步提升鄉村當代鄉土文化價值,實現鄉村文明復興[3]。然而當前鄉村文化廣場建設存在忽略鄉土風情傳承、設計風貌趨同、公共設施簡陋、鄉村生態特色不足等普遍性問題。為此,需以堅持問題為導向,采取以解決問題為切入途徑,用鄉村振興戰略的系統觀念、系統思維和系統方法,探尋鄉村文化廣場規劃設計的守正創新,并以陽春市潭水鎮翔南村為例,提出具體設計策略及可實施方案,以期為全國其他地區鄉村文化廣場規劃設計提供借鑒和參考。
二、鄉村文化廣場設計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縱深推進發展,新農村建設下的村容村貌發生了極大改善,許多新農村規劃建設了鄉村文化廣場,為人們提供聚會、休閑、娛樂、學習的公共場所。陽春市潭水鎮翔南村文化廣場設計團隊在編撰“特色民居調查實踐”課程及“探索高校環境設計教育資源服務粵西鄉村振興的機理與路徑”項目的調研過程中,重點走訪了廣東省湛江市雷州半島和陽春市潭水鎮的一些鄉村,發現當地很多已經建成的鄉村文化廣場存在諸多短板缺陷,與實現鄉村文化振興的要求有較大差距。僅從圖1就能管中窺豹,概括起來當前鄉村文化廣場建設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及不足:
(一)忽略村史文脈構建,缺失鄉土文化氣息
顧名思義,鄉村文化廣場應該是積聚體現鄉村文化的公共活動場地。然而廣東省湛江市雷州半島和陽春市潭水鎮的一些鄉村文化廣場的規劃設計完全與此背道而馳,受城市廣場設計影響,在對鄉土文化的傳承與保護方面做得十分不夠。有著悠久歷史、文化資源天賦異稟的廣東湛江原雷州的一些古村落在公共文化活動場地的設計中沒能將文化廣場設計建造成為宣傳鄉村鄉土文化的主陣地,自然不能充分發揮鄉村文化廣場所應該具有的鄉土文化傳承功能,又何談大力彰顯鄉土文化魅力?其結果,鄉村文化廣場既沒有凸顯村史文脈,又沒能體現同宗同族的血親延續,故而鄉土文化內涵空洞乏味,鄉愁底色也就顯得平淡無奇,最終成了一個只有場所形式而無鄉土文化認同、體現鄉村文化自信的公共活動場所。
(二)無視原有文化資源,缺乏生態理念價值
一些鄉村文化廣場在建造過程中大拆大建、拆舊建新,沒有考慮當地自然地理條件,盲目擴張修建大型廣場造成了環境破壞,有時甚至將原來具有一定歷史價值的老建筑推倒重新仿建,而新的建筑景觀又失去了原本的文化底蘊,不僅沒有保護好當地原有的文化資源,而且還造成鋪張浪費,有的缺少文化教育宣傳畫欄,很多時候甚至成了村民堆積農作物的地方,故而沒法有規劃地舉辦鄉村傳統節慶、農事節氣活動,或者當地特色的非遺民俗表演活動,不僅沒凸顯好鄉村鄉土文化的因地制宜價值,還達不到應有的文化教育作用,不能起到凝聚人心、弘揚傳統文化、宣傳教育的作用。
(三)設計規劃趨附城市,遺失鄉村風土人情
近些年,城市快速發展,吸引了大批年輕勞動力到城市工作生活,農村面臨逐步空心化、老年化。隨之而來的是城市強勢文化對農村原有傳統文化造成強烈沖擊。許多鄉村文化廣場受此影響,在建造中照搬照抄城市廣場建設模式,如一些建筑面積較大、資金投入較多的鄉村文化廣場,采用大面積地面鋪磚硬化,修建水池、噴泉或樓閣,看似高端大氣,實則與農村周圍環境格格不入,顯得特別突兀另類,變成了城市廣場的鄉村復刻版,沒有有效結合當地鄉村資源特色進行創新性設計和創造性轉化,其建筑用材、造型設計、空間規劃等沒有很好表現出鄉村特有的風土人情。
(四)功能設施簡陋不全,缺失文化活動三感
受限于資金和場地不足,亦或者設計理念的落后,一些鄉村文化廣場空曠乏味,只是簡單修建了一整塊硬化水泥地,再搭建一個舞臺或者門樓,不僅毫無美感可言,其配套設施也相當匱乏,完全忽略了其作為公共活動空間服務及保障鄉村文化生活的主體功能。大多缺少多樣化的空間劃分,諸如村民健身鍛煉場所及休閑娛樂、讀書議事的活動空間及其設施設備,使村民對文化廣場的認知較為單一,無法在文化廣場的活動中獲得親切感、體驗感和快樂感,這與鄉村文化廣場的建設初心相去甚遠。
三、鄉村文化廣場設計理念
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1]深入貫徹落實二十大精神,要扎實統籌推進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布局。在美麗鄉村建設如火如荼的當下,政府、設計師、藝術家等各方參與力量由于所處的位置和認識的不同,在建設理念上也存在較大差別[4]。鄉村建設是去鄉村的快速城市化的新村再造,還是保存鄉村肌理復興鄉村文明,這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把我們帶入悖論[5]。新時期中國藝術鄉建藝術家渠巖指出:“鄉土文化生態、社會秩序、傳統文明精神與‘在地主體尊嚴的修復才是鄉村建設與鄉村設計的重中之重。”[6]
隨著鄉村振興實踐不斷深入,鄉村建設在與時俱進,有的早已是現代化的新村新貌,有的還繼續保留著原始的純樸,又或者是舊貌與新顏的混合體。因此,當今的鄉村文化廣場建設要因地制宜,充分尊重鄉村不同特點,采取不同方法,其核心要義應當堅持以村民為主體,從人與人的關系思考鄉村振興,尊重在地文化脈絡和鄉風禮俗,達到重塑信仰、價值認同、凝聚人氣、恢復活力的目的[7](如圖2)。
(一)彰顯村史文脈特色,展示村俗鄉土風情
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文明,在很長的時間里深受農耕文化影響,鄉村孕育了鄉土特有的村俗風情,是華夏文明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因此,鄉村文化廣場的規劃設計要立足于彰顯村史文脈特色,將鄉村文化廣場所具有的展示村俗鄉土風情的功用,將文旅融合的發展策略,將可打造成鄉村旅游集散地、游客服務中心等的服務設施,融入展示鄉土特色文化的創新設計中,提升鄉村文化人文價值,濃郁鄉村特色文化底蘊,增強鄉村審美韻味[8]。
一是注重文化創意設計。圍繞文化賦能,采取寫實或寫虛的方式,將鄉村傳統文化進行創意設計應用于廣場規劃、建筑景觀,如將民間非遺元素應用于廣場主題雕塑、建筑設計等,突出鄉村文化的表達,增加廣場文化價值。
二是注重鄉土風情展示。深入挖掘鄉村人文、歷史、地理等在地文化資源,將古民居改造為鄉村博物館、文化館、村史館,既傳承歷史底蘊,又展現發展新貌;對于個別文化資源稟賦優秀的鄉村,要深入挖掘提升鄉村舞蹈、戲劇、曲藝、游藝、雜技等文藝表演,用好用活鄉村文化廣場的舞臺,規劃舉辦武術、舞龍、舞獅、鑼鼓等特色民俗表演項目,活躍傳統文化氛圍,同時文化廣場的舞臺設計也要有針對性,將相關文藝表演元素應用于舞臺設計之中。
(二)守住鄉村青山綠水,構建和諧共生文明
鄉村文化廣場建設應深入貫徹生態文明建設之本,結合鄉村在地生態資源,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在保護中建設,在治理中發展,堅決杜絕盲目擴建破壞生態的行為,要因勢利導、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實現鄉村人居環境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一是堅持綠色生態規劃。對于一些具備發展鄉村旅游實力的鄉村,要堅持鄉村旅游全域發展思維,著力打造景區式鄉村文化廣場,配合鄉村旅游規劃整體布局,將鄉村文化廣場作為鄉村旅游的配套設施進行規劃設計,讓文化廣場與鄉村旅游相得益彰。對于大部分不具備發展鄉村旅游的鄉村來說,要堅持美化村容、環境整治和生態治理的有機結合,充分利用鄉村周邊的荒山荒地荒灘、礦山廢棄地、退化林地草地、廢棄和受損山體等進行改造修建,也可以將鄉村文化廣場化整為零、分散布局,通過統一協調的設計,合理對鄉村的廢棄地、拆違地、空閑地、邊角地等進行各個局部規劃,起到從整體上提升美化鄉村環境的作用。在具體細節方面,要注重對小溪流、小池塘等鄉村微小濕地的保護與修復,充分做好鄉村古樹等原生植被保護利用,合理使用當地植被進行種樹種草綠化,防止過度城市化、奢侈化的綠化。
二是堅持和諧文化建設。要充分發揮好鄉村文化廣場文化賦能中科教文化宣傳教育作用,重視科教文化宣傳內容,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深入挖掘優秀傳統鄉土文化資源,以圖文、雕塑、數字等多種方式進行傳播宣傳,規劃設計為文化墻、文化長廊、文化館、文化雕塑或造型等,讓鄉村文化廣場對內是村民文化科普教育的精神食糧,對外是向外界展示農村文化價值的閃亮名片。
(三)構建鄉村特色景觀,突出原生文化形態
鄉村景觀大體包括自然風貌、小巷村道、民居建筑等,是鄉村原生形態的外在表現形式。隨著經濟的發展,鄉村在城市化進程的發展浪潮中,原生態的鄉村特色景觀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響,改變了原本的鄉村面貌,使得鄉村風貌更趨向現代城鎮化,造成了改善村民居住環境的同時,也在逐漸隱去原本傳統鄉土文化記憶,讓鄉村原生形態弱化淡化[9]。
一是強化原生形態保護。鄉村廣場是村民聯絡感情的重要場地,如林蔭下、打谷場、街道邊都是村民進行集體活動的公共空間,這些公共空間作為村落內部自發形成的活動場地通常兼具多種多樣功能,如社交、娛樂和經濟功能等,這種土生土長的鄉村風情加強了村民之間的溝通,增強了鄉村內部凝聚力。當今的鄉村文化廣場應當繼承和發揚傳統原生鄉村廣場的多樣化功能作用,并使之成為整個鄉村的一個標志性象征建筑,增強人們對鄉土文化的認同感、歸屬感和自豪感。因此,強化原生形態保護,突出鄉村特色景觀,才能讓人們記得住鄉愁,喚起那份濃烈鄉情。
二是構建鄉土建筑景觀。在造型設計上,應當注重采用當地鄉村古建筑的標志性、特征性外觀,或者對其進行創造性轉化設計。此外還可以根據當地古民居建筑風格,搭配木雕、灰塑、飛檐翹角、古樸窗花等藝術設計小品,以體現傳統鄉土建筑的原風原貌。在建筑材料方面則可就地取材,將當地特有的建筑材料應用于內外墻裝飾或者地面鋪設等。在色彩搭配上盡量貼合當地環境特點。總之通過對傳統鄉土建筑風格的繼承和發揚,加強鄉村風貌引導,彰顯鄉土特色和地域特點,有效保留鄉村原生形態,使鄉村文化廣場別具特色。
(四)配套完善功能設施,有效提升生活品質
建設美麗宜居鄉村需要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鄉村文化廣場作為綜合性的公共服務場所,在設計規劃上應注重滿足村民健身、娛樂、學習、會議等多樣化需要,有效提升人們的生活品質。
一是健全完善廣場功能分區。要豐富鄉村文化廣場的社交、娛樂和經濟的多重功能定位,將文化廣場作為鄉村綜合性公共服務空間環境進行布局完善,劃分健身運動區、休閑娛樂區、生活服務區、集會活動區等,如規劃籃球場、羽毛球場、跑道等室外運動場,滿足村民健身需要;建設規劃村委會辦公室或者村民黨群行政服務中心,服務鄉村組織振興,提供方便村民的公共服務場地;建設村史博物館或者文化活動中心,促進鄉村文化振興,滿足村民閱讀、娛樂、休閑、會議等需要;建設集會活動廣場,便于開展鄉村民俗表演活動和村民聚會。
二是配套完善相關功能設施。要配套完善各功能分區的相關設施設備,如配備必要的運動健身器材,可對運動器材進行特色設計,可將劃龍舟、武術、醒獅等當地專業性傳統特色運動項目轉化設計為健身器材,將榨甘蔗的石磨轉化設計為推力鍛煉器材,將劃龍舟的劃槳轉化設計為臂力鍛煉器材等,既能勾勒人們對田園鄉愁的記憶,活化傳承鄉土文化,又能實現健身娛樂的趣味化特色化。根據鄉村在地鄉土文化特點,規劃設計鄉村文化風情展覽館或者文化墻,展示當地特有的鄉土文化,增強村民文化自信,提升村民文化認同感和自豪感。設置閱覽室、會議室、陳列室等,服務村民多樣化高品質生活需要,大大提升鄉村文化廣場的綜合服務保障功能。
四、鄉村文化廣場的設計實踐
根據陽春市潭水鎮翔南村的地理位置、地質環境、農耕文化、傳統民居等具體情況,在遵循以上四條設計理念的基礎上,從四個方面提出具體規劃設計方案。
(一)守正創新,彰顯鄉土文化特色
翔南村自然景觀優美,旅游資源豐富,村中有燕子巖、望天洞自然巖石景觀,附近有馬蘭風光觀景長廊、潭水鳳凰山森林公園、春都溫泉風景區、陽春凌霄巖等旅游景點。此外,該村農業產業特點突出,主要支柱和特色產業為種植藿香經濟農作物,形成“一村一品”的農業格局。
那么在規劃設計翔南村文化廣場時,將文化廣場作為鄉村全域旅游的景區一部分來打造,在滿足當地村民生活需要的同時,將其建設為可供游客駐足休息的場所。因此在選址規劃上,選擇在省道旁邊的位置,兼顧當地村民和來往游客需要。為凸顯該村農耕文明發展,規劃設計一個農耕小品展示區和文化宣傳長廊,利用櫥窗展板以農耕文化發展為主線全面介紹該村村史,將當地傳統農耕勞動工具和特有的一些石器用具作為景觀陳列小品進行展示,讓人們直觀了解該村農耕歷史;規劃設計一個藿香主題展示區,重點以藿香為元素構建景觀小品,詳細介紹當地藿香種植、收割、儲存、加工等過程和藿香全鏈條產業發展狀況。(如圖3、圖4)。
(二)因地制宜,充分構建自然之美
翔南村處于陽春市漠陽河周邊狹長河谷和小平原之中,既有平坦農田又有山地丘陵,漠陽河的支流潭水河及其細流橫貫交錯其中,多小型湖澤濕地,當地的地質和氣候條件極其適合藿香生長,村內大面積種植藿香。
在規劃翔南村文化廣場時選擇將省道旁邊一處池塘濕地進行改造,充分利用藿香本身可作為園林綠化和庭院種植,能更好凈化環境提高生態效益,將藿香作為文化廣場綠化植被,既能對廣場周圍受污染的小微濕地進行生態修復,保留周圍古樹等原生植被,又能改善廣場周圍環境,提升濕地生態功能。同時,在不破壞地形地貌、不拆周圍民居建筑的基礎上,通過設計營造出錯落有致的環境空間,充分利用周邊的地形、綠植、水體等,展現層次豐富、虛實相生、動靜結合的自然之美,使文化廣場與鄉村環境達到整體和諧的效果(如圖5、圖6)。
(三)突出特色,構建原生景觀形態
翔南村村內及其周邊峰林此起彼伏,群山環抱、山石林立、突兀崢嶸,其喀斯特地貌十分明顯。同時翔南村位于廣東省西南部,屬于嶺南地區,其傳統民居建筑具有典型的嶺南建筑風格,建筑外觀多灰塑、磚雕、木雕,其風火山墻搭配淺浮雕、石雕等裝飾,造型精美,整個建筑色彩淡雅,以青灰為主色調。
突出營造翔南村鄉土特色建筑景觀,在對翔南村文化廣場的地面鋪裝、墻體裝飾等建筑材料選用方面就地取材采用當地巖石,廣場的主色調以青灰為主,注重與周圍自然景觀協調搭配,從而達到村景融合;在設計文化廣場舞臺、文化宣傳長廊時,將嶺南建筑特有的風火山墻、屋頂檐脊應用于景觀小品造型設計,大力彰顯嶺南建筑風貌,構造一村一景、融合發展的特色,充分構建當地特有的建筑景觀形態(如圖7、圖8)。
(四)完善設施,提供多元生活服務
翔南村原有文化廣場功能設計較為簡陋,只規劃了一個籃球場,配置了一些老年人健身器材,看上去極為空曠單調,除了立著的石碑刻字表明其為文化廣場之外,其余絲毫看不出文化廣場的樣子。
遵循鄉村文化廣場作為綜合性的公共服務場所,兼具社交、娛樂和經濟的多重功能定位的設計原則,將文化廣場功能區劃分為主入口區域、農耕小品展示區、文化宣傳長廊、藿香文化展示墻、文化舞臺區、康體健身區、娛樂休閑區等,串聯分布在廣場各個道路和景觀節點上;配套完善相關設施設備,規劃配置有室外景觀燈、室外休息座椅、兒童蹺蹺板等娛樂設施,還包括籃球場地、室外健身運動器材等,滿足兒童嬉戲玩耍、年輕人健身娛樂、老年人休閑鍛煉的需要。其中,復原設計一個傳統腳踏水車置于水池中,既能展示傳統農耕用具,又可作為趣味健身娛樂的設施(如圖9、圖10)。
五、結語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縱深推進發展,當前新農村的人居環境建設得到了極大的改善和提升。然而作為鄉村重要的公共服務空間的鄉村文化廣場,在新農村快速城市化建設的背景下,顯現出忽略村史文脈構建,缺失鄉土文化氣息;無視原有文化資源,缺憾生態理念價值;設計規劃趨附城市,遺失鄉村風土人情;功能設施簡陋不全,缺失文化活動三感等諸多問題。著眼鄉土人文復興,秉持重塑信仰、價值認同、凝聚人氣、恢復活力的目的,本文提出彰顯村史文脈特色,展示村俗鄉土風情;守住鄉村青山綠水,構建和諧共生文明;構建鄉村特色景觀,突出原生文化形態;配套完善功能設施,有效提升生活品質的四條設計理念,并視為應遵循的四條設計原則,對陽春市潭水鎮翔南村文化廣場進行實踐性探索設計,獲得文化守正創新、規劃因地制宜、建筑突出特色、功能設施完善等方面相結合的新型鄉村文化廣場的設計規劃構想,達到創新性設計、創造性轉化的最佳成效,完成尊重和弘揚鄉土文化及營造鄉土特色鮮明的鄉村文化廣場的建設目的,為全面推動鄉村振興探索出一條科學合理的發展路徑。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EB/OL].[2022-10-25].https://www.gov.cn/xinwen/2022-10/25/content_5721685.htm?eqid=ccc435740016bbc30000000264819bd4.
[2]中國政府網.“十四五”鄉村綠化美化行動方案[EB/OL].[2022-10-25].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2-11/06/content_5724986.htm
[3]公偉.傳統禮俗空間在鄉建中的現代表達:以臺江縣施洞鎮龍舟廣場設計為例[J].美術觀察,2019(2):152-153.
[4]梅策迎,劉懌.青田計劃—藝術介入鄉村振興的路徑與經驗[J].美術觀察,2020(7):67-68.
[5]呂宙,戚人杰.基于鄉村振興背景的村莊規劃設計策略探索——以龍山縣尖巖村規劃設計為例[J].家具與室內裝飾,2022(5):130-134.
[6]渠巖.青田范式:一種基于生活樣式重建的鄉土倫理與設計實踐[J].裝飾,2019(12):96-99.
[7]李人慶.藝術鄉建助推鄉村振興[J].美術觀察,2019(1):22-24.
[8]龐茂琨,李瑩.以鄉村美育助推鄉村振興 ——四川美院建設美麗鄉村的思考與實踐[J].美術觀察,2023(1):16-17.
[9]鄭玲玲.云南民族廣場的空間塑造與生產研究[D].昆明:云南民族大學,2022.
作者簡介:鐘妍,碩士,湛江科技學院美術與設計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地域文化的空間環境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