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建忠
人們都說父愛如山,深沉而博大;父愛如海,慷慨而寬厚;父愛如火,熾熱而溫暖;父愛如傘,感受無私的呵護。父愛是一縷陽光,讓你的心靈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溫暖如春;而我更覺得父愛如酒,醇香甘甜、回味無窮。
我的父親名叫蔡田,1925年出生在四川儀隴一個偏僻的小山村。因有些文化,加之人品又好,就被當地群眾推選為基層干部,直到年老退休,兢兢業業工作四十余年,深得當地群眾的信任與擁戴。雖然他離開我們已經十年之久了,但他的高尚品質還不時在當地傳頌。
抬頭望著墻上父親面帶慈祥笑容的遺像,恍惚父親就站在面前。
記憶中,雖然我們家的兄弟姐妹眾多,也有些磕磕絆絆,甚至偶爾也與別人家的孩子拌嘴打架,但父親從不會厲聲呵斥,更不會棍棒相加,總是溫言相勸。茶余飯后,父親愛給我們講“七俠五義”“岳母刺字”“烏鴉反哺”“三孝”等故事。這些故事中人物的言行與品質如春風化雨般影響著我們,滋潤著我們的心田。其中,三孝的故事,至今還讓我記憶猶新。在他的引導下,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兄弟姐妹相處得越來越融洽,常常受到鄰居長輩的夸獎。
除言傳外,父親還特別注重身教。比如,出門勞動,父親總是默默拿起農具就走,從不點名叫上我們,但兄弟姐妹會自覺地跟在他的后面。這潛移默化的影響,讓我受益匪淺。在我參加工作至今,這四十余年里,遇到任何事情,從不挑肥揀瘦,從不與同事比長比短,也會像父親一樣自覺而又盡心盡力地去做好。幾十年間,常常受到領導與同事的好評,這些都得益于父親的言傳身教。
父親教過書,學識淵博,在我們當地可以說是無人能比。二十世紀四五十年代,家鄉缺乏人才,他被群眾推選為大隊干部,具體職務好像是財務大隊長。那時都是集體生產,農民都是掙工分,憑工分分糧吃飯。父親每天除了在隊上干農活兒外,還不時到他分管的生產隊指導生產。每到夜晚,他總是點燈算賬至深夜,生怕把哪家的工分算錯,反復核實,收支合一,分毫不差才心安,在群眾中口碑甚好。直到現在,那些還在世的老人,只要一提到我的父親,還豎起大拇指連連稱道。
父親待人熱情。那時集體生產,會有鄉上或縣上的干部下隊檢查生產。凡是來我們大隊檢查的人,都被他邀請到我們家歇腳吃飯。因此,他與鄉上的干部和各單位的關系十分要好。當時,國家實行計劃經濟,購買任何東西都要票證。每到過年的時候,哪家沒有肉票買肉過年的困難戶,父親就會幫忙寫個條子,叫人家悄悄拿到食品站找他的熟人給照顧一下。這一樁樁一件件的好事至今還有人提起。
父親德高望重,大公無私。在他擔任干部期間,總是與群眾打成一片,在利益面前總是先想著別人。記得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期,國家實行農村改革包產到戶分田單干,在劃分好田地的等級后,他總是讓群眾先選,好田好地,我們家從不沾邊。那時,我們兄弟姐妹都已陸續長大,對父親這樣的做法我們都想不通,對他提了不少意見,但他總是一笑而過。如今,我們才明白父親的仁心大愛。
父親的品德與言行影響了我的一生,讓我少走了不少彎路。現在我已年近六十,臨近退休,父親的故事還時不時在我的腦海浮現。他的愛寬厚而博大,讓我受用終生,永世難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