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辰笑

中國,幅員遼闊,各地民俗大有差別。比如,在我的老家山東,就有一個風俗,叫“上馬餃子下馬面”。當有人外出時,家里通常會讓他們吃一頓餃子,這是“上馬餃子”。在物資匱乏的年代,這頓餃子會讓人久久珍藏對家鄉的思念。而家人遠歸,或客人登門時,吃的就是面條,俗稱“下馬面”。
我生長在福州,從小熟知的風俗是福州人常吃且必須吃的太平面。
福州人吃線面的歷史,要推至宋代。據說,當時人們稱它為“湯餅”。因為在宋代,面粉制成的食品統稱為“餅”。而線面必須經過在湯中撈煮后才可食用,故而得名。
如今的福州人,不論是紅白喜事,還是逢年過節,特別是生日,都要扯上線面。鴨蛋、雞肉湯、老酒加線面,組成太平面的豪華陣容,陪伴無數福州兒女度過一個又一個春夏秋冬。線面就像一根感情線,牽住福州人的一生,哪怕是落腳海外。
在過往的兩千多年里,福建這地方大多時間遠離戰爭,屬于“兵家不爭之地”。但福建人恐懼戰爭是出了名的,這可以從福建各地現有的地名得知?,F在,福建含“安”字的地名特別多,有永安、同安、晉安,還有福安、南安、詔安等。福州人吃面,就是圖安,故而叫太平面。為什么叫太平面呢?因為,福州人吃這碗面,至少要配一個鴨蛋。注意,必須是鴨蛋,而不能代之以雞蛋。蛋在福州方言中發古音,讀作“卵”?!奥选备皝y”音相近?!傍喡选奔粗C音“壓亂”,寓意“太平”。為此,福州有一句俗語,叫“吃卵說太平”。
傳統福州線面的制作十分講究。福州許多制面人供奉“九天玄女”為制面始祖。相傳,九天玄女給王母娘娘賀壽,煞費苦心準備禮物,最后精制了細如絲、長如發的福州線面。早些年,福州大街小巷四處可見在陽光下晾曬的白色的、如瀑布似的上架線面,場面相當壯觀。因福州線面具有“易煮快熟,久煮不煳,柔韌滑潤,嚼不粘牙”的特點,明代時線面從福州傳到日本。據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日本餐飲業還組織專門的考察團來福州尋根訪祖。
對福州這道傳統美食說了這么多贊美的話,你一定以為我對他愛得癡狂吧!事實正好相反,我壓根兒就沒有真正喜歡上它,只是因為外公和外婆的堅持,才勉強接受了它。私下告訴你吧,這種線面還有著一種外地人想象不到的特殊功能。今年大年初一一大早,經過守歲熬夜的我,還睡眼惺忪,外公已經為家里每人煮好了一碗熱騰騰的太平面,說吃了它可以得到一整年的平安。我本想今天可以繼續賴床的,但媽媽的威脅來了。媽媽說,你現在不上桌,十分鐘后,你這一小碗面肯定要“胖”成兩大碗。因為,我曾多次領教過福州線面的“恐怖”,所以只能乖乖出去,并極其迅速地把它消滅了。
年復一年,消受福州太平面基本是以這樣的節奏。過年和生日,是絕對少不了的。唯一看到的變化是,偶爾鴨蛋會改為鵪鶉蛋。因為,福州話“鵪鶉”讀起來跟“安全”音近。太平面吃著吃著,我就長大了。
或許,當成為爸爸或外公的時候,我也會選擇以同樣的方式對待我的后輩,不管他愛吃,還是不愛吃。我想,這也許就是傳統得以傳承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