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敏

本文基于古文典籍等訓詁材料探究“外”字的形義演變,并具體分析了“外”字的本義和引申義,歸納了“外”字從古至今的幾個用法,希望能對“外”字的字義演變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認識。
漢字是中華民族在長期實踐中所創造出來的記錄漢語的工具和符號,記載了我國悠久的歷史文化,而中華民族文化發展進步的歷程也體現了漢字的發展演變。
漢字據義構形,我們常常通過某字本義和引申義之間的關系來探求漢字形義的演變。本義是指一個字用文字記錄下來的最初的義項,可以從漢字的字形來推測某個字的本義,再從古文典籍中考究這個義項的用法;而引申義是指在本義的基礎上衍生出來的相關義項。
本文以古文典籍中有關“外”字的語料為基礎,對“外”字的本義、引申義,及其相關義項之間的關系進行初步溯源。
一、“外”字的本義
我們一般認為“外”字的基本義,也就是多義詞中最常使用的含義,是“外面,與‘內‘中‘里相對,是方位詞”。而對于“外”字的本義,即在造字階段的字義,是由其字形直接或間接所反映的。因此,我們在探求本義時需要借助最初的字形,下面進行具體分析。
其實,“外”字的產生是極其不容易的。最初在甲骨文中并不存在真正的“外”字,表示“外”字的就是“卜”字。例如,在《史記·殷本紀》中提到殷商先王“外丙”“外壬”,在卜辭中就寫作“卜丙”“卜壬”,這與殷商時期的占卜文化是有很大關系的。甲骨文是殷人占卜時的文字,占卜首先要做的就是形成卜兆,也就是在占卜材料龜甲或牛肩胛骨的背面鉆鑿,再用火烤灼鉆鑿,這樣就會在正面形成甲骨爆裂,出現卜兆(鑿痕形成兆干,鉆痕形成兆枝),這樣一來,占卜者就可以根據卜兆的形態來判斷吉兇。“卜”字就是卜兆的形象描繪,其讀音都如同“卜兆”爆裂的聲音。
除此之外,甲骨文中“卜”字的寫法也是非常不同的。一般來說,在左甲和胛骨左版上占卜的“卜”字橫枝向右,在右甲和胛骨右版上占卜的“卜”字橫枝向左,也就是左右兩邊“卜”字的兆枝都是朝內側的。
根據這一規律,我們就可以發現,“外”字則是“卜”字的兆枝方向反向而成的:在腹甲左半和胛骨左版上的“外”字橫枝向右,在腹甲右半和胛骨右版上的“外”字橫枝向左,正好都跟同側的“卜”字方向相反,也就是朝外側。
“外”字沒有經過規范造字,而是通過一個變向的“卜”字來表示,意味著殷商時期較多關注“室內”,較少關注“室外”。最初“卜”字和“外”字還存在這種區別,后來在甲骨卜辭上逐漸變得沒有那么嚴格,也就很難區分“卜”字和“外”字,而且這種區別離開了甲骨本身是很難有所體現的。在西周金文中,因為“外”的古音與“月”相近,所以人們又在“卜”字上加上了聲符“月”,終于正式產生了“外”字(如圖一)。
《說文解字》中解釋為:“外,遠也。卜尚平旦,今夕卜,于事外矣。”可以看出,許慎認為“外”的本義是“遠處”,從夕從卜。但最初“夕”字的甲骨文中間是沒有一點的(如圖二),不同于“月”字中間是有一點的(如圖三)。西周金文“外”字就是從月、從卜,意思是用文字記錄了十天以上至一個月以內的時間是預測期限以外的。這一義項一直使用到秦漢。戰國之后,“外”字的字形就基本固定下來了(如圖四),直到發展為楷書“外”字。因此,通過字形分析,可以認為“外”字從月、從卜,屬會意字,含義為旬以上至一月之內的時間是預測期限以外的,與旬或旬以下的預測期限是相對的。
圖一? ? ? ? ?圖二? ? ? ? ? 圖三? ? ? ? ?圖四
二、“外”字的引申義
從“外”字最初的字形來看,最初表示“旬以上至一月之內的時間是預測期限以外的”,具有動詞詞性。之后,“外”字的引申義不斷增多,逐漸引申出名詞、形容詞、副詞的詞性。本文共歸納出“外”字的8個義項,這些義項分別是:第一,外表,儀表;第二,疏遠,排斥;第三,外物;第四,外地,異鄉;第五,之前;第六,外面;第七,忘懷,超脫;第八,外家。其中,表示“外面”的含義是最多的,有89處。下面對“外”字從古至今的一些義項,以及在古文典籍中的具體用法進行簡要分析說明。
(一)外表,儀表
《易經·系辭》:“吉兇見乎外。”
意思是,吉兇就表現在外表。其中,“外”的含義是外表,儀表,作名詞。又如,《資治通鑒》:“外托服從之名。”其中,“外”的義項也是外表?,F在我們仍舊常常使用這個義項,如外表(人的外貌儀表)、外觀(外表)、外秀(外表俊秀)、外和(外表和氣)。
(二)疏遠,排斥
《易經·否卦》:“內小人而外君子。”
意思是,親近有操持、有品德的君子,遠離奸佞狹隘的小人。其中,“外”字的含義是疏遠,排斥,表示在關系、感情上保持距離,作動詞。由這個義項又引申出了“背離”,如《管子·版法》中的“驟令不行,民心乃外”;“排斥”,如《公孫龍子》中的“堅、白、石不相外,藏三可乎”;“拋棄”,如《呂氏春秋》中的“有所通,則貪污之利外矣”。
(三)外物
《禮記·樂記》:“好惡無節于內,知誘于外,不能反躬,天理滅矣?!?/p>
意思是,喜形于色,將自己的好惡表現出來,深陷于外物的誘惑,不能時時刻刻反省自己,天理就不存在了。其中,“外”字的含義為外物,作名詞。發展到現在,多指身外之物,指利欲功名之類,亦指外界的人或事物。比如,外誘(外界事物的誘惑)、外境(指外界事物)、外論(外界的議論)、外議(外界的輿論)等。
(四)外地,異鄉
《孟子·滕文公上》:“禹八年于外,三過其門而不入。”
意思是,大禹在外地治水八年,三次路過自己的家門而沒有進去。其中,“外”字的含義是外地,異鄉,表示某個地域以外的地方,作名詞。又如,外役(在外服役);外府(外地);外奔(逃亡國外,逃離本陣營,投奔他方);外路和尚(從外地來的和尚,即行腳僧),這個義項現在屬于常用義。
(五)之前
《荀子·非相》:“五帝之外無傳人,非無賢人,久故也。”
意思是,在伏羲、神農、黃帝、堯、舜這五位帝王之前沒有流傳到后世的名人,并不是那時沒有賢能的人,而是因為時間太久的緣故。其中,“外”字的含義是以前,是時間詞,作名詞。這個義項出現的頻率是較少的,發展到現在,我們幾乎很少再使用這個義項了。
(六)外面
《莊子·天下》:“至大無外,謂之大一;至小無內,謂之小一?!?/p>
意思是,大到極點就沒有外部,稱為大一;小到極點就沒有內容,稱為小一。又如:
凡卜筮日,旬之外曰,“遠某日”。(《禮記·曲禮》)
夜來城外一尺雪。(白居易《賣炭翁》)
中通外直。(周敦頤《愛蓮說》)
身外即戰場。(薛福成《觀巴黎油畫記》)
在這些例句中,“外”字的含義都為外面,表示不在某種界限或范圍之內的,與“內”“中”“里”相對,作名詞。成語“里應外合”中“外”的含義也是外面的意思。
(七)忘懷,超脫
《莊子·大宗師》:“吾猶守而告之,參日而后能外天下。”
意思是,我還是持守著并告訴他,三天之后便能忘懷天下。其中,“外”字的含義是忘懷,超脫,作動詞。這個義項現在也是很少使用了。
(八)外家
馮夢龍《警世通言》:“周三不合圖財殺害外父外母。”
其中,“外”字指外家,表示母親、妻子、姐妹或兒女方面的親屬,作名詞。又如,外戚(帝王的母親和妻子方面的親戚);外祖(外祖父);外家(岳父家);外孝(屬于母族、妻族或出嫁姐妹等方面的),現在我們一般使用這個義項表示外祖父、外祖母等。
通過上文對“外”字引申義的簡單分析,我們可以發現,“外”字從古至今的義項都是比較豐富的,是值得我們去探本溯源的。當然,“外”字還有幾個不常使用的義項,例如:外卦(專指八卦卦位的上位);外道(佛教稱本教以外的宗教及思想);老外(傳統戲曲的角色行當,系指扮演老年男子);外郎(官名,宋元時亦稱衙門書吏);外朝(在外朝參政諸官,后泛指朝臣);外班(分發到外省任職的班次)等,這些義項基本屬于歷史詞,即表示歷史上的事物或現象的古語詞,日常一般不使用,只有在敘述這些歷史事物時才會使用到他們。因此,本文只選取并分析了幾個比較普遍的義項。下面我們從“外”字詞性的角度對相關字義的演變進行總結。
首先,“外”最初的本義就是作動詞,表示旬以上至一月之內的時間是預測期限以外的。發展至今,“外”字作為動詞的用法引申出了幾個“遠離義”的義項。例如:第一,疏遠,如《易經·否卦》中的“內小人而外君子”;第二,背離,如《管子·版法》中的“驟令不行,民心乃外”;第三,排斥,如《公孫龍子》中的“堅、白、石不相外,藏三可乎”;第四,拋棄,如《呂氏春秋》中的“有所通,則貪污之利外矣”。可以發現,“外”的四個動詞義項都是在本義的基礎上發展衍生而來的,具有相關性的意義,是屬于引申義的。
其次,“外”字作為名詞,最常使用的義項就是“外面”,其他的幾個名詞性用法“外表,儀表”“外物”“外地,異鄉”“外家”等基本是由“外面”這個義項引申而來的,從先秦到明清再到現在,“外”字作為名詞的幾個義項逐漸地演變為常用義和基本義,而“外”字本義的使用卻日漸減少。
再次,“外”字作為形容詞的用法在古文典籍中是較少的,基本是從“外”字作為名詞的用法引申而來的。例如:第一,另外,其他,別的,如《史記·淮南衡山王列傳》中的“令居外宅”;第二,非正式的,非正規的,不正當的,如《漢書·高五王傳》中的“齊悼惠王肥,其母,高祖微時外婦也”。而現今使用形容詞性的“外”字也較多,例如:外教、外快、外號等。
最后,“外”字作為副詞的用法,并不是只在現代才開始使用,古代就已經出現了。例如:第一,表面上,酈道元《水經注·河水四》中的“楊奉、董承外與催和,內引白波李樂等破催”;第二,另外,《兒女英雄傳》第四回中的“想來是將才串店的這幾個姑娘兒,不入你老的眼,要外叫兩個”?,F今這兩個義項我們都是較常使用的。
通過對“外”這一漢字形義演變的溯源,我們可知“外”字從月從卜,為會意字,且在產生之初是沒有為之專門造字的,與卜辭文化有著密切的關系,之后無論字形如何演變,也都一直保留著“卜”字的特征。“外”字從本義出發,最初以動詞使用最廣,之后在漢字的發展過程中,產生了不同的詞性,逐漸演變為名詞使用最廣,“外”的用法也變得復雜起來,各個義項在古文典籍中使用的頻率也是差不多的??傊?,關于“外”字的形義演變探求是比較有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