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于上世紀80年代初從部隊轉業到懷集縣宣傳文化部門工作,有緣瀏覽各種報刊雜志。2002年,懷集縣老區建設促進會的李健枝秘書長向我約寫一篇反映改革開放給老區帶來巨變的專稿,并向我介紹了廣東省老區建設促進會主管主辦的《源流》之特色。于是,我根據自己工作經歷的所見所聞,寫了一篇“從沙漠變綠洲——懷集縣文化事業發展巡禮”的文稿,總結回顧了邊遠山區,尤其是革命老區縣群眾文化事業乘改革開放春風展現的新成就。送稿后,得到了《源流》雜志的采用。從此時起,我有緣初識了《源流》,有空就往縣老促會借閱《源流》雜志。同時,也將宣傳老區工作列入了本人的“崗位責任制”,并積極參與縣老促會組織的各項走訪調研和采風活動。次年開始訂閱《源流》至今。
2010年退休之后,我當選為懷集縣老區建設促進會理事,便有了更多機會參加老區鎮、村的活動,加深了對推進老區建設重大意義的認識,增強了為老區建設發揮余熱的心愿。
2017年6月,中國老區建設促進會下發文件,組織全國各地老促會啟動編纂《全國革命老區縣發展史》叢書。我被聘請參加《懷集縣革命老區發展史》編輯部工作。也許是每天在老促會“上班”的緣故,閱讀每期《源流》培感親切,內容豐富,更接“地氣”,可讀性強,知識面廣,辦刊質量越來越高,成為促進老區建設工作指導性刊物。我在編寫《懷集縣革命老區發展史》三年多時間,與編寫組的幾位同志深入懷東、懷南解放戰爭時期游擊根據地,走訪采訪老區鎮、村的老游擊隊員、老黨員、老民兵、老干部、革命烈士親屬等,收集整理了一批“紅色故事”,其中,《祠堂里的情報站》《望軍山下的烽火》《到利民村聽老民兵講古》《老民兵回憶游擊根據地的崢嶸歲月》《懷東游擊隊的秘密聯絡站》《紅色保壘鳳南村》《解放戰爭中的女通訊員錢蘭》《桂東獨立團轉戰洽水的烽火歲月》《紅土地上的七朵李花》《浩氣長留白竹坪》等在《源流》雜志和廣東老區網上登載發表。《源流》編輯部的鼓勵和關愛,促成了我采稿撰稿的主動性和積極性。2022年,懷集縣老區建設促進會換屆之后,我又被受聘為顧問,參與老區建設,助力老區振興的余熱不減,而《源流》始終與我相伴,始終與我有著難以割舍的情緣。
(作者系《源流》通訊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