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長鶯飛二月天”,在江南二月草長鶯飛的美好季節里,“龍年大吉”的新春佳節祝福聲還在我腦海中回響著。此時此刻,想起了與我作伴十年,并溫暖我十年的《源流》,不覺內心的情感澎湃起來。是啊,《源流》期刊如龍似鳳,已經翱翔南天30年了。三十年彈指一揮間,在紀念《源流》創刊30周年之際,與《源流》期刊相伴十年的我,心頭的話語如泉涌,在此姑且用筆尖輕蘸涌泉之飛珠濺沫,以表蕩氣回腸之情愫。
十年前,初見《源流》期刊。也是在二月春風的季節,我“裁出”了《山里春來早 客家年味濃——客家山區春節傳統習俗記勝》的這篇文章,發表于《源流》期刊2013年02期。這篇“春節傳統習俗”文章好幾千字,《源流》期刊能采用發表,乃是對我莫大的鼓勵。于是乎,我接連發表了《茶陽印象—戀墩風情》《關愛烈士后裔是國之大義》《深窠篝火英雄地 閩粵青山翠竹香——閩粵贛游擊隊總部所在地甜祝村游記》等長篇文章,有幸得到《源流》期刊認可并應邀撰寫了《山紅澗碧風雅頌" 熱土飛花賦比興——〈源流〉期刊印象記略》評刊文章,發表于2013年06期。2014年,獲蒙頒賜“十佳特約作者”獎,甚為榮耀。此后,若如“一發不可收拾”,連續十年,發表了近40篇長篇文章,可謂洋洋灑灑矣,大有排山倒海般的恰似“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之勢,其酣暢淋漓,正合革命老區“山紅澗碧風雅頌 ,熱土飛花賦比興”也。期間,又為《源流》期刊撰寫了《墨香透紙情真切 播撒老區萬里春——閱讀〈源流〉期刊有感》的評刊文章,發表2018年05期。
年前,市、縣老促會有意推薦我評為省老區宣傳“特別貢獻獎”,我婉言謝絕了這個獎項的推薦。這不是什么高風亮節,而是因為十年來,我得到的獎項太多了,遠遠超出了我對老區宣傳的小小作為,與“特別貢獻獎”還有很大的距離,還須努力,決不能有“貪天之功”的奢念。過去,工作中得到那么多獎項,基本上是無須推薦而直接頒發的,大凡要經推薦的,我幾乎都是事先主動退出的。就對莊子提出的“素樸”精神境界而言,我算是又邁出了堅實的一小步,因此而收獲到了內心平靜的舒服感受,正如古人所說的“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我還因收獲了“平靜”而賦詩自勉曰:“無須屢省失東隅,桑榆斜陽尤異殊。”
據說,陳開枝會長高興時總是會唱《小草》這首歌。由此讓我想到,自己很愿意做《源流》期刊園圃上的一棵小草,扎根老區、蘇區沃土,有春風吹綠,有陽光照耀,有河流、山川哺育,而努力奔赴“素樸”的人生境界。寫到這里,相伴十年的《源流》期刊及其精英采編團隊,讓我感動而吟七律一首,題為《〈源流〉作伴十年暖》,詩曰:
回顧連年蟋蟀鳴,
源流作伴寫長纓。①
感知國運傳薪火,
見證胸懷輕利名。
腳步鏗鏘穿竹海,
文辭磅礴頌山楹。
蒙頒全省十佳獎,
鞭策乘風萬里程。②
【注】①長纓在手,比喻武力量掌握在手中,出自“軍自請:愿受長纓,必羈南越王而致闕下。”(《漢書·終軍傳》)。②作者2014年榮獲廣東省源流雜志“十佳特約作者”獎。
(作者系大埔縣老區建設促進會常務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