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輝的七月,紅花爛漫。黨的百年華誕期間,我應邀回到陽江市老干部活動中心,重溫入黨誓詞。期間,我還偶遇了我所敬重的陳成進老同志。“陳書記,您曾經在邊海大隊當過支部書記?”“是的,我是儒洞邊海人,在家鄉工作過七八年時間,那是我一生中最難忘的一段經歷……”對話間,我與老同志的目光都不約而同地凝聚在《邊海紅旗》的圖文展示上。
為了近距離了解紅色故事,8月23日,在市老促會的安排下,我與多前年在儒洞工作過的陳振成君結伴,踏上了邊海這片紅色土地。
夏去秋來,花木蔥蘢。汽車驅車前往邊海村,一路上稻花飄香。汽車沿著中心村道直往前走,停在了邊海村委會門前。
“這個鄉的黨支部是一個模范的支部,它領導群眾做了許多英勇的斗爭,獲得了群眾的擁護。”1955年12月27日,毛澤東同志在《中國農村的社會主義高潮》一書中對邊海黨支部的事跡寫下了題詞,肯定了邊海黨支部帶領群眾攻堅克難,與自然災害作斗爭的精神。
在村委會辦公樓里,我再次見到陳廣書記,他向我介紹兩位老黨員,“今天我請來了兩位特殊的客人,請他們講講父輩創業的故事吧!”
“這是1954年第一任合作社主任陳慶宜的女兒陳永鳳大姐!”“這是蔡顯杰校長,他是邊海首任黨支部書記蔡叱的兒子,一直在儒洞學校工作。”他指著這位70來歲、笑容可掬的婦女,和另一位為師模樣的長者。
在接下來的時間里,我被兩位老黨員的回憶拉回到邊海當年的崢嶸歲月……
儒洞河,發源于巍峨的鵝凰嶂西側,蜿蜒穿越電白區望夫鎮、陽西縣新墟鎮和儒洞鎮,在邊海匯入浩瀚的南海。然而舊社會的邊海,卻是全縣有名的“災害窩”,遇上災年荒月,村民常常攜兒帶女外出逃荒、流離失所。
1953年,黨中央發出“組織起來,發展生產”的號召。陳慶宜挨門串戶組織了5戶貧農,成立了邊海第一個互助組。這一年,互助組每畝打了750斤糧食,創造了全縣最高紀錄。
秋收后,邊海鄉成立了黨支部。1954年春,陳慶宜吸收了另外兩個互助組,17戶貧農組成了縣第一個合作社——邊海第一社。建社不久,遇上了大旱40天,接著又是大雨40天。山洪水沿著儒洞河滾滾而下,幾乎漫過堤頂。陳慶宜帶病領導全鄉人民抗洪,搶救了7處險段,終于保住了堤圍……
話題轉到了上世紀九十年代的邊海。改革開放時期,邊海人進一步發揮了勇于開拓的精神。1992年,邊海村黨支部學習小平同志的南巡講話精神,著力解決“行路難”問題,決定建設橫跨儒洞河的邊海大橋。
談到這里,陳廣提議,“我們到邊海大橋那邊走走吧。”約莫一刻鐘時分,我們來到了宏偉的“邊海大橋”旁邊。一條寬闊的水泥大道從橋頭伸向村中,堤壩向東通往周邊的咸水港,向西連接電白。
正在這時,專門從織篢趕來的陳顯池、陳成蘭兩位老黨員來到了這里。“聽老同學陳振成說你們來采風,我跟蘭姐專程趕來給你們做導游!”口直心快的陳顯池首先打開了話匣子。“顯池同志是比我早兩屆擔任邊海支部書記的,來得太及時了,就請他談談當時的建橋情況吧!”
接過陳廣話題,陳顯池帶著感情回憶:“要建大橋,籌集資金是關鍵。當時經濟情況稍好的黨員上萬元地捐款,沒錢捐的就帶全家上工地參加義務勞動。在上級的支持下,籌資265萬元,于1993年10月28日建成了長217.5米,寬6.4米的邊海大橋,圓了邊海村幾代人的心愿。”
我接著問:“在當時,265萬可不是小數目,那么屬于邊海大隊籌集的是多少錢?”陳顯池說,“總共是90萬元,為了籌集這筆資金,我們將原已發包出的6個蝦圍統一收回,然后再按較高的價格發包出去,單用此法,我們就籌集了62.5萬元。”
“是呀,本工程從開工到峻工,前后用了一年多時間,黨員干部始終都在發揮表率作用!”陳廣補充。
離開大橋,陳廣書記建議我們到村民群眾那里看看。
走進一個水產養殖基地,村民陳正南正在管理魚苗。他告訴筆者,自己經營著50多畝魚圍,在村中黨員專業戶的帶動下,基地生產的魚苗一直很好,今年又是一個豐收年。
在上屯自然村,今年82歲的陳海是五保戶,住在政府出資為他新建的房子里看電視,享受空調。“感謝黨和政府的照顧!”老人說,他每月領取一千多元的生活費,每年政府還出資購買合作醫療、黨員和村醫常上門看望自己。
47歲的楊旭華,是下屯自然村村民,經營養殖賺了錢,2011年花了80多萬元,在邊海村建起了第一幢別墅。
聽了前后幾位干部群眾的交流,我對邊海的發展有了一個較為清晰的了解——
從1955年“樹旗”以來,歷屆黨支部都有一個約定,至少每年堅持為村民辦一兩件好事,切實解決群眾行路難、用水難、就醫難等突出問題。全村2200畝水田全部實現了良種良法,被國家農業部定為“良種加良法”國家級示范片,邊海成了遠近聞名的生態富裕村。
“干得好啊,你一定為今天所取得的業績感到欣慰吧!”我對陳廣說。“我們工作比較順心,關鍵還是因為有個精神支柱。去年,縣里在我家鄉建起了‘邊海紅色展館’,號召全縣人民要繼續高舉起‘邊海紅旗’,這就是我們最大的精神力量。啊,到了——”
順著陳廣的話,我們看到了巍然聳立在大廣場里的“邊海紅色展館”。在琳璃滿目的展館里,講解員小陳聲情并茂地講述了去年12月27日,值毛澤東同志批示邊海黨支部65年,暨紅色展館落成之際的慶典盛況。小陳十分自豪地說,“全省“兩優一先”表彰名單于6月底揭曉,共有15個基層黨組織獲得2021年廣東省先進基層黨組織榮譽稱號,邊海村黨總支成為我市唯一一個獲此殊榮的基層黨組織。”
離開“邊海紅色展館”,已是下午時分。信步邊海大地,一陣清風迎面撲來,感受著與夏日余熱融和在一起的溫暖。“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英勇的邊海人民,正以戰天斗地的大無畏氣概,書寫了“驚天地、泣鬼神”的壯麗史詩,愿鮮艷的“邊海紅旗”,永遠飄揚在新時代的漠陽大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