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東省老區建設促進會領導為海陸豐革命根據地極力爭取扶持政策的同時,源流雜志社也安排記者到11個海陸豐革命老區縣(市、區)實地采訪。
在近一年的時間里,《源流》先后對海豐、陸豐、紫金、惠東、惠來、揭西、高潭等地進行重點報道,回顧這片紅色土地當年革命斗爭的歷程,對根據地的紅色歷史進行挖掘、梳理,具體而生動的宣傳報道,展現這些地區在新時代的嶄新面貌,弘揚革命先烈敢為人先、不屈不撓的革命精神,為海陸豐革命老區國家扶持政策落地搖旗吶喊。一系列報道使廣大讀者對海陸豐革命根據地有了更完整和深刻的認識。
特別是2019年第5期《東源縣與海陸豐革命根據地》,《源流》記者專門前往東源縣,探訪當地紅色歷史,以詳盡資料展示該縣是海陸惠紫革命根據地的組成部分的歷史事實,呼吁有關部門把該縣貧困革命老區納入海陸豐革命老區國家扶持范圍。
廣東是一片有著光榮革命歷史傳統的紅色熱土,從1927年9月到10月底,海豐、陸豐及其附近地區先后爆發兩次武裝起義。
1927年11月中旬,海豐縣蘇維埃政府成立。
當年海豐縣第一次工農兵代表大會,就是在海豐縣海城鎮南門社區紅場路13號召開。如今,舊址已經建成了一座紀念館,步入其中,猶如走進往昔的崢嶸歲月。
《源流》雜志一直關注海陸豐革命根據地的發展,每年都有派記者前往,采寫報道,記錄這塊紅色熱土奮起直追,持續奮斗,快速崛起的光輝歷程。
好政策普惠海陸豐革命根據地
作為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全國十三塊革命根據地之一,又是“農民運動大王”彭湃烈士的故鄉,是周恩來、徐向前、葉挺、賀龍、聶榮臻、林伯渠、劉伯承、惲代英等老一輩革命家帶領紅二師、紅四師戰斗過的地方;創造了我黨我國歷史上的多個第一,包括組建了我國第一個農會組織、建立了我國最早的縣級農會、在全國第一個開展農民運動、成立了我黨領導的第一支農民武裝隊伍、在1927年11月建立了中國第一個縣級蘇維埃政權。海陸豐人民為中國革命勝利作出了巨大的犧牲和重大的貢獻。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海陸豐革命老區經濟和社會事業發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由于受各方面因素制約,老區經濟社會發展仍處于相對落后狀態。
黨中央、國務院,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革命老區振興發展。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要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區加快發展。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出臺了《關于加大脫貧攻堅力度支持革命老區開發建設的指導意見》(中辦發〔2015〕64號)。《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明確提出積極支持海陸豐等欠發達革命老區加快發展。省委、省政府出臺《關于加大脫貧攻堅力度支持革命老區開發建設的實施意見》(粵辦發〔2016〕29號)。省領導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明確要求加大對海陸豐革命老區的政策支持力度。
2017年3月,時任廣東省長馬興瑞在汕頭市主持召開粵東西北(東片)振興發展工作現場辦公會,同意編制海陸豐革命老區振興發展規劃。省發展改革委會同汕頭、河源、惠州、汕尾、揭陽市5市政府和省有關部門深入老區調研,反復征求各方意見,歷經一年半的時間完成了《規劃》編制和報批工作。
在這個過程中,《源流》雜志先后推出了一大批的系列報道,《海陸豐革命根據地史略》進一步以詳盡的史料證實了海陸豐革命根據地不單單指海豐、陸豐、陸河,還包括了河源、惠州等市縣。《東源縣請求納入貧困革命老區扶持范圍》則成為老區人民關注的焦點。
2018年9月,廣東省政府批復同意《海陸豐革命老區振興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省發展改革委印發了《規劃》。
闊步走上高質量發展之路
“常住人口較2022年增加8700人”“14年來首次正增長”……
這是汕尾近期曬出的2023年人口“成績單”。常住人口的增長,不僅反映著一座城市發展的潛力,也是城市魅力與活力的重要體現,其增長的背后是產業發展帶動人口加速集聚的結果。
近年來,汕尾市搶抓省產業有序轉移機遇,積極唱好與深圳的“雙城記”。重點圍繞深圳“20+8”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及本市“3+2”現代產業體系,全力推進“1+1+3”產業承接平臺和六大“萬畝千億”產業平臺建設,新一代電子信息、新能源汽車、海上風電裝備制造、美妝珠寶等千億級、百億級產業集群迅速崛起,深化“總部研發在深圳+轉化落地在汕尾”等產業協同發展模式,吸引更多知識、技術、人才、數據等高級生產要素,加快承接珠三角產業有序轉移。目前,承接產業轉移主平臺已納入省重點支持對象,2023年新承接項目43個。
今年的全國兩會,全國人大代表,汕尾市海豐縣梅隴鎮梅隴村黨總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高劍川再次發聲:“建議財政部參照《關于贛州市執行西部大開發稅收政策問題的通知》,出臺相關支持政策,對汕尾加大稅收優惠支持。”高劍川表示,國務院《關于新時代支持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的意見》提到,支持贛南等原中央蘇區和海陸豐革命老區深度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廣東省委省政府也明確支持汕尾積極創建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示范區。
中央的支持,省委省政府的重視,老區人民敢為天下先的勇氣,讓海陸豐革命根據地這塊紅色的土地再次“飄紅”,加速奔跑在高質量發展的新賽道上,難中求進尋突破,善作善成辦實事,奮力奪取高質量發展和現代化建設的新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