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12年前發生在陽江與《源流》之間的故事。
事情的由頭發生在十二年前陽江市委市政府“兩辦”21號文件中。2011年底,陽江市老促會對全市革命遺址現狀進行全方位調研,之后向市委市政府提出革命遺址維修“建設年”建議。《源流》翌年第一期及時發表了《2012有望成為陽江革命遺址建設年》作推助促進“建設年”立項與論。隨后,5月4日陽江市委辦、市政府辦便出臺了〔2012〕21號文,將革命遺址“建設年”推向新高,決定把對陽江29個重要革命遺址的搶救修繕工程工作定格到2012至2016年度中,對《源流》的報道作了一個深得民心的回應。
陽江“兩辦”〔2012〕21號文《關于加強全市革命遺址保護、管理和開發利用工作的意見》提出,根據陽江市革命遺址的實際情況,決定對陽江重要革命遺址擬用5年時間按輕重緩急分批進行搶救維修,并具體確定了搶救維修時間路線圖。
陽江21號文,將市老促會向市委市府建議“2012為革命遺址建設年”延展為2012—2016年五個建設年,充分顯示了《源流》的與論對推動和提升陽江市領導對保護紅色資源工作重視。2011年12月陽江市老促會在瞻仰調研重要革命活動遺址中發現“危房”“失修”的嚴重問題,及時向市委、市政府發出搶救動議。《源流》對此及時予以報道。這是一股強勁的建設性的助推力。當年市老促會會長楊大欣曾多次向市領導提及源流雜志的熱心關注,促進市領導層對保護革命遺址決策下決心。可以說,陽江“兩辦”21號文出臺亮出的大手筆,既是市委市政府序章,也是市老促會力促,更是《源流》雜志催生,是幾方面綜合共同作用的結果。
對陽江革命遺址“五個建設年”,《源流》不僅努力催生助產,而且一路下來熱情呵護,跟蹤報導各“建設年”革命遺址建設信息。當年8月,陽春市成立了革命遺址保護、管理和開發利用工作領導小組。擬定用5年時間對陽春11個重要革命遺址分批進行修繕。首先安排資金9.3萬元修繕“潭水中學原址”,隨后投入13萬元對“永生堂”、23.7萬元對“屯堡小學”進行維修。對陽春的模范行動,《源流》不失時機作了具體報道。
2013年9月,市重要革命遺址中共陽江縣委舊址許氏宗祠維修翻新復制工程進展順利。陽江市老促會會同市委黨史研究室和陽東區老促會有關人員,到陽東區東城鎮察看正在維修翻新的工地。陽江市、陽東區對這個工程十分關注,有關部門對工程從設計到資金到招標都過問關心。而且,陽東區及時從財政中撥付180萬元資金予以支持。《源流》對此也作了具體報道。
2014年3月,市老促會與陽西縣老促會有關負責人一起,到陽西縣仁和村“兩陽武裝籌備領導小組舊址八元堂”,察看維修工程。經檢查,工程效果較好,館內圖文資料齊全,布置井然有序。隨后,市老促會召開全市會長座談會,旗幟鮮明地提出要以強烈的擔當精神,貫徹落實好市“兩辦”〔2012〕21號文件精神,并重點總結交流了陽東和陽春建設革命遺址工作經驗。該信息也在《源流》當年03期刊登……
《源流》雜志催生助產、熱情呵護“陽江革命遺址五個建設年”的故事,在陽江當地業內人士中一直被傳為佳話。
(作者系《源流》特約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