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把革命老區建設得更好,讓老區人民過上更好生活。”習近平總書記在革命老區新縣考察時,對革命老區的發展提出來更高的要求。
作為中國革命策源地之一,河源有光榮的革命傳統,是最早開展農民運動、最早組織農民暴動和建立農民武裝的地區之一,也是最早建立縣級革命政權、創建蘇維埃政權的地方之一。進入新時代,河源人民牢記囑托,奮勇爭先,不斷繪就美好生活的新圖景。
宜業:生態好水變經濟活水
產業強則經濟強、城市興。河源要如何做優做強產業,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答案就寫在了河源的生態好水里。
近年來,河源依托優質的生態資源,秉持“以綠色化為主攻方向做好產業文章”發展思路,大力發展水飲料及食品產業,先后出臺《關于“發揮水資源優勢,因地制宜發展水飲料及食品產業”專題調研工作方案》《河源市發展水經濟產業若干措施(試行)》等文件,不斷推動水飲料及食品產業高質量發展,為河源經濟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自2021年河源市水經濟產業園建設正式啟動以來,我市集聚了華潤怡寶、白象、今麥郎等知名企業簽約落戶,農夫山泉三期、紫泉飲料等優質項目建設正酣,水飲料及食品產業已初具規模,河源的生態優勢正在轉化為強產富民的經濟優勢。
據了解,2023年,農夫山泉一期和二期合計完成產值39.5億元,同比增長27%,納稅4.3億元;今麥郎面品和飲品合計完成產值6.34億,同比增長26.4%,稅收1671萬元;河源市碧優選飲用水有限公司累計實現產值2942萬元。
如今,河源水飲料及食品產業發展態勢初顯,中船鵬力塑造、標信塑料、紫江包裝等7個項目已簽約,農夫山泉三期、白象食品、紫泉飲料、百家鮮二期等6個項目在建,怡寶碧優選飲用水、氫元素氫水、四季廚房預制菜等6個項目已投產,投資總額達83.6億元,年產值約107.85億元,并將加快推進紫泉、白象、農夫山泉三期、百家鮮二期等在建項目于年底前實現投產。
宜居:民生保障托穩幸福
“孩子抵抗力不及成人,看病一年累積下來要花費不少錢,這次因肺炎就醫報銷了將近一半的費用,我很滿意。”市民周先生點贊的正是2023年我市實施“十件民生實事”中的繼續提高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保障水平所帶來的成果。
醫療保障是事關每一個家庭和每一個人的惠民工程。近年來,河源不斷“上新”醫保便民服務舉措,采取多項措施提高參保率,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方式,提高廣大群眾對醫保政策的知曉度,增強廣大群眾的參保意識,強化醫保待遇政策落實,持續向參保群眾提供更便捷、更高效、更優質的醫保服務。
去年,我市提高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財政補助標準,切實減輕群眾的經濟負擔,享受醫保政策帶來的紅利。截至目前,全市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2817678人,參保率達99.15%,進一步提高了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待遇水平,降低個人負擔醫療費用比例,持續增強參保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教育是民生大事。“推動學前教育普及普惠高質量發展”被納入2023年十件民生實事中,河源以“辦人民滿意的教育”為目標,“從娃娃抓起”,增加公辦幼兒園學位供給,著力優化城鄉幼兒園布局,通過建設城鄉教育共同體,帶動縣區各類幼兒園質量提升。
“把小孩送到這里我很放心,也相信公立幼兒園的實力。”市民胡女士的2個孩子先后在市直屬機關幼兒園就讀,大女兒入讀時還是在老校區,她認為近幾年該園的硬件、師資、環境都實現了質的飛越。
據統計,2023年全市完成新、改、擴建公辦幼兒園11所,新增公辦幼兒園學位4560個,全市公辦園在園幼兒數(含購買學位)占比51.96%;新認定普惠性民辦幼兒園14所,新增民辦普惠學位4485個,全市普惠性幼兒園在園幼兒數占比90.49%。
宜游:“紅綠”融合促振興
走進東源縣義合鎮下屯村,村內客家圍屋古民居錯落有致,一大片格桑花形成的花海爭奇斗艷,聞嘯軒學堂內記錄著不可忘卻的紅色過往,行走在村道上,紅色標語、紅色故事、文化墻繪隨處可見,吸引了大批游客慕名前來游玩打卡。
下屯村有著“紅色+綠色+古色”三色融合的鄉村特色風貌。在推動“百千萬工程”過程中,下屯村持續深挖紅色文化和綠色資源,堅持“紅色+綠色”深度融合的理念,以“東江畫廊”鄉村振興示范帶為基礎,將村內紅色文化基地、粵菜師傅培訓基地、蘭源花卉產業基地等各類基地整合為“紅綠交融”的美麗鄉村精品旅游線路,走出一條鄉村振興之路。
“村里依托紅色文化,村容村貌變美了,產業發展起來了,越來越多年輕人留在了村里。現在有了嘯仙大橋,前來參觀的游客也多了,村民的生活更幸福了。”村民阮惠桐說。
乘勢“百千萬工程”,河源將認真發揚革命老區精神,立足資源稟賦優勢,加快推動產業發展,不斷提高民生保障水平,在傳承紅色文化的同時發揮好綠色資源優勢,推動河源綠色崛起,老區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