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創造了全國之最:是全國最先創辦的反映革命老區蘇區建設與發展的刊物;它,使命擔當,培養了一大批思想覺悟高、作風過硬、業務精良的高素質記者編輯隊伍;它,記錄了廣東革命老區蘇區在黨的領導下開展血與火斗爭的壯麗歷史和經濟社會文化快速發展的奇跡進程,成為廣東革命老區蘇區建設與發展的一座豐碑。
它,就是三十年前由廣東省老區建設促進會主辦的《源流》雜志。
《源流》創辦的三十年,是堅持政治高站位、風雨兼程寫春秋的三十年。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后,《源流》以其政治敏銳的風格、高昂的熱情和獨特的辦刊視野,成為廣東革命老區蘇區建設與發展的忠實記錄者、熱情歌頌者和堅定推動者,在全國產生了重大影響,享有崇高聲譽。謝佚芳同志擔任社長兼總編輯后,身體力行,帶領全體采編人員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辦好報刊雜志的講話、指示批示精神,戮力同心,提高站位,重擔當,重實干,重效果,風雨兼程,長期深入老區蘇區基層采訪調研,報道推廣先進典型,講好老區蘇區故事,及時為廣東老區蘇區干部群眾送來了精神食糧,為老區蘇區現代化建設作出了重大貢獻。
三十年來,由于史志編研工作的需要,《源流》成了我了解革命老區蘇區建設與發展的必讀和參考刊物,深為全體采編人員砥礪奮發、艱苦奉獻的使命擔當精神和雜志豐富多彩的信息量所折服。在“《源流》精神”鼓舞下,自2012年起,我參與了促進新時代老區蘇區建設與發展的光榮工作,堅持每年參與專題調研,撰寫調研報告,提出建議意見;參加革命老區蘇區的專題研討會,撰寫論文十多篇,助推革命老區蘇區發展;對部分革命老區蘇區的展覽館(室)、村史室等提供資料和布展建議;協助論證史實,深度挖掘紅色資源,傳承紅色基因;承擔部分縣(市、區)“革命老區發展史”和一些專著書稿的審修等。2015年6月、2016年5月,我先后兩次到原中央蘇區縣龍川縣調研,總結推廣細坳鎮“紅色山村”——小參村的建設經驗,對小參村的紅色故事大力宣傳,對村內建設紀念廣場等提供建議。并曾寫一首詩:“中央蘇區紅旗展,江廣亭下革命歌。當年古道運鹽忙,紅色小參貢獻多。”被小參村制成碑刻,嵌于村內碑林。
2015年6月,我和中山大學區鉷教授、省社會科學院韓強研究員、省政府文史研究館黃建雄處長,受中共河源市委黨史研究室的邀請,參與“毛澤東在龍川”專題論證會。在實地調研和分析大批回憶錄、口述史、調查報告等多種材料的基礎上,確認毛澤東同志在1929年1月29日曾途經龍川縣上坪鎮“仰天堂”,連夜召開當地地下黨組織會議,了解黨的活動情況,指導他們開展武裝割據斗爭,并留宿一晚。這一結論,解決了龍川縣蘇區歷史和黨史研究多年來的重大疑難問題。現在,仰天堂革命遺址已成為龍川縣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成為縣革命老區蘇區振興發展旅游項目的試點。《源流》雜志2018年7月號(總第292期)的一篇報道《毛澤東到仰天堂》中曾特別提到這件事,并附了一幅我們調研時的照片,深受鼓舞,也感謝《源流》雜志。
在新形勢下,我將繼續在“《源流》精神”的鼓舞下,一如既往,為推進新時代老區蘇區的“百千萬工程”建設,實現高質量快速發展,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作者系廣東省地方史志編委會辦公室原副主任、研究員,《廣東省志》副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