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付炳鋒: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
近段時間,美國一些政客、媒體彼此呼應,炒作所謂“中國新能源產能過剩論”,指責中國新能源汽車產能遠超需求。當前汽車行業正處在轉型的過渡期。在過渡期內,投入超前于市場需求是行業正常發展方式。隨著新能源汽車市場占有率不斷提升,傳統燃油車的需求被逐步替代,企業會根據經營計劃適當調整,逐步實現產能轉型。這是轉型期內的動態轉換過程。目前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整體產能利用率處在70%以上,完全在合理區間。
部分外國媒體將近年中國出口量增長與產能過剩聯系在一起,說成“傾銷”完全沒有依據。中國品牌汽車出口的良好表現,是因為中國產品質量提高了,技術升級了,企業經營服務能力提升了。之所以受到全球消費者喜愛,是因為填補了部分國家和地區在供給上的階段性不足,完全是市場行為。各國消費者追求綠色低碳生活方式,中國新能源汽車能給他們帶來全新的消費體驗,促進當地消費升級,也為各國發展新能源汽車提供技術支撐和政策借鑒,為全球綠色發展作出貢獻。
應對氣候變化、推進綠色低碳發展已成為全球共識。2016年通過的《巴黎協定》為全球合作應對氣候變化指引了方向。中國一直是《巴黎協定》的積極踐行者。習近平主席在第75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明確提出“雙碳”發展目標,為大力推進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面進入綠色轉型提出了戰略指引,充分展現了大國擔當。
汽車是能源使用大戶,為逐步擺脫對化石能源依賴,電動化已成為全球汽車行業的共識。在過去20多年里,中國汽車行業一直沿著節能低碳和電動化路線發展。在燃油車減排方面,追趕上了歐盟最嚴苛的標準;在電動化轉型方面,中國與西方發達國家在同一起跑線上起步,并取得巨大成就。同時,我們深刻地感受到,百年汽車行業向電動化轉型是個巨大系統工程,需要巨大規模市場支撐。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汽車行業加速向電動化轉型。在此期間,產業政策為新能源汽車發展起到了重要指引作用,企業技術創新持續取得重大突破,業已形成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供應鏈。充電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消費者對新能源汽車逐步認可并接受,推動了新能源汽車產業快速發展,創造了新能源汽車在全球的優秀表現和比較優勢,受到了全球同行關注,2024北京國際車展很好地印證了這一點。
總結過去經驗,我國在技術創新、市場培育、基礎設施建設、政策支持等四大工程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在技術創新方面,從“三縱三橫”的戰略布局、到“十城千輛”的示范應用,再到如今全面進入市場化,我國已形成較為完備的產業鏈供應鏈體系,并成為全球新能源汽車創新發展策源地;在市場培育方面,通過引導提升消費者對新能源汽車的認知度與接受度,有力支撐了企業創新熱情,加速了產品迭代升級;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采取先行先試、適度超前發展策略,一二線城市的充電焦慮基本得到緩解,低線城市及鄉村地區充電基礎設施建設也在穩步推進;在引導轉型方面,戰略定力是指南,政策措施是保障。在轉型過程中,《汽車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12—2020年)》《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等系列頂層設計政策適時推出,推動了汽車產業向電動化、綠色發展加快轉型,促進了企業產線投資改造,中國新能源汽車率先進入電動化時代。
國務院總理李強在2024北京國際車展調研時強調:“當前中國和全球新能源汽車市場都在持續增長,具有巨大的需求空間。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一定程度上也是全球產業合作的產物,未來發展更加需要各方發揮優勢、深化分工協作。”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創新成果將給全球汽車產業帶來新的發展機遇,中國企業走出去將帶動當地市場繁榮,拉動當地經濟發展。中國始終堅持高水平對外開放,我們非常愿意將新能源汽車產業積累的經驗與國外同行分享,依托超大規模市場和全產業鏈比較優勢,共享發展機遇,助力全球汽車行業實現綠色低碳轉型。
(原文首發于2024年5月20日經濟日報1版,原標題《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創新成果將惠及全球》。本文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