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明昊

“行”是踏出家門,沖出舒適圈,在狂風驟雨中磨礪自我;“歸”是回到家,回歸心靈的田園,于避風港中重振精神。青年只有熟諳“行”與“歸”之道,做好選擇,方可在人生路上昂首闊步,行穩致遠。
青年應敢于“行”,沖出桎梏,奮楫爭先。
西諺有云:“平靜的海面鍛煉不出優秀的水手。”船帆不經風雨洗禮,不過是尋常布匹;寶劍不出鞘淬于烈火,不過是黝黑廢鐵。所以我們青年選擇踏出家門,從簡單走向復雜,從怯懦走向堅強。走出舒適區,與復雜的世界交手。
我們為找尋前路而“行”,從“不破樓蘭終不還”到“學不成名誓不還”,這是少年面對家國危亡、民生疾苦的鏗鏘誓言。若無立志為祖國尋求前路的信念,沖出時代束縛的枷鎖,何來“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的磅礴精神力量?我們為突破自我,不懈探索而“行”。探尋未知的世界是人的天性,如發明地動儀的張衡,演算圓周率的祖沖之,研究生物進化論的達爾文。青年正處于人生的岔路口,當懷拏云系日之少年心,踏出舒適的家,在社會這一鍛造爐中打磨出自己的過硬本領,砥礪出青年的碧血丹心。
青年當知“歸”。回歸心靈,沉潛再行。
一味向遠洋進發的航船終會被風浪擊碎,適時規避風浪,調整方向,回歸初心再出發反而能使我們走得更遠。試問走出塵世數載,你我之初心還保有幾分?出得了門,走得了遠路,是實現夢想的方式。但遠路走久,容易迷失。懂得適時回家,才能保持清醒,保有自我。是東坡的“一蓑煙雨任平生”,還是陶潛那樣“悠然見南山”,又或是像李白那樣堅信“長風破浪會有時”。
有的人,一生孜孜不倦于“行”,卻在不斷地舍棄與收獲中,離生養自己的“家”越來越遠,徹底與過往割裂。這只會讓自己在喪失自我的道路上,日漸迷惘。孔子周游列國不順,并未在一條未知路上茫然前行,而是回歸自我精神,拾粹《春秋》使自己的仁思傳播萬世。“行”與“歸”,這兩種人生的方式,皆為尋找那個最本質、最真實、最深刻的“自我”。“行”,走向外在廣闊而復雜的世界;“歸”,回視內在深邃而澄明的心湖。
青春氣貫長虹,勇銳蓋過怯弱,進取壓倒茍安,你我正值青春,當走出舒適圈,亦可適時回歸心靈。“行”“歸”之間,人生征途,方可穩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