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以丞

我們時常想得到生活的肯定答案,持續的喜悅,豐盈的物質,確定的未來,向外舒展,似乎是一切的正確答案。而王陽明說:“吾性自足,不假外求。”我們向外探求得越充分,就愈能大隱隱于市,而向內走得越深,就離喧囂越遠。
所以一個人的全面成長,既需要寂然自守,向內生長,以追求內部的豐饒;也需要向外舒展,在外部探求更好的發展。
所謂“向內生長”,指的是要安靜自守,排除外界干擾,實現自身內在能力與修為的提升。而“向外舒展”則是要向外探尋,在外界尋求發展的空間,以實現更好的發展。一個人的向內生長可以為他向外舒展提供基礎與力量,而一個人向外舒展可以讓向內生長不淪為封閉固守,而成為實現個人發展的積極準備。
只有向內生長,才能向外綻放。向內生長是向外舒展的基礎,可以為向外舒展提供力量。一個人只有通過向內生長實現內在成長,他才有更好的自我認知,有更好的屏蔽力。智者悅己,愚者悅人,陶淵明歸于五柳田園,王安石棲居半山,蘇東坡風雨三州,諸葛亮隱居茅廬……不都是向內生長,寂然自守嗎?他們無視外面的喧囂,不自輕,不自擾,拒絕精神內耗,豐富自己,才能無懼艱難,堅定自己的步伐,寫就一代傳奇。
當然,畫地為牢亦不可取。只有開窗才能見到陽光。我們也需要向外舒展,主動與時代接軌。向外舒展為向內生長賦予意義,沒有向外舒展的向內生長就是“躲進小樓成一統,任爾東西南北風”式的自我封閉,沒有任何積極意義。明代哲學家王陽明,他曾長期寂然自守,獨自鉆研儒學,培養自己內心的修養,但他這種向內生長的作用恰恰是向外舒展賦予的:在有人叛亂之時,王陽明能夠應朝廷征召前去平叛,讓自己向內生長的力量在向外舒展之中有用武之地。
與他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范進科考幾十年,皓首窮經,不能說沒有向內生長,卻心忘世道,看似讀了一輩子書,卻未真正觸及向內和向外的本質,既不能涵養精神,也不能經國治世。所以,“不讀書,行萬里路”向外不向內,不過是行色匆匆的腳夫;“讀萬卷書,而不行路”向內而不向外,也不過是迂朽的腐儒。
而唯有向內生長,到達內心最深的地方,向外探尋,到達世界最遠的地方,才能真正心中有信仰,腳下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