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恩澤
我們當如何選擇同與異呢?我認為,應當求同存異,共赴美好未來。若把“同”比作春日的花園,綠意盎然,生機勃勃,那么“異”就是綻放的鮮花,各美其美,多姿多彩。“異”是“同”的細節,讓美好的景致更添特色,“同”是“異”的總括,描繪一抹亮麗的底色。
同者,是協力,是同心同德、萬眾一心的追求,是百花齊放的土壤,是實現自我價值的舞臺和基礎。
常言道:“人心齊,泰山移。”“同”,不是鉤心斗角的茍同,而是發自心底的認同,攜手并進,互促發展。戰國時,六國合縱抗秦,卻各懷異心,只是謀求自身短淺的利益,終究一無所獲。我國兩彈一星研制過程中,有沖破束縛歸國的科學家們,有日夜勞作的工人們,有保家衛國的士兵們……許多來自天南海北、身份各異的人,卻因同一個目標攜手并進,竭盡全力。求同,是無論你來自何方,但是心中的追求永遠都相同。于是乎,在求同之路上,百家齊鳴,方有百家爭鳴;百花齊放,才體現出各自之美。“一滴水投入大海才會永不干涸”,海納百川,才能川流不息。求同,是以一己之力,追求千萬人所赴之未來,因而有千萬人托舉,向未來共進。
為異者,不僅僅是彰顯個人的獨特性,更是如榫卯般咬合,如齒輪般轉動,綻放個人之能,全力以赴,實現個人價值的最大化。
求異,不是特立獨行,不是離經叛道,而是立于時代下,立于潮頭之上,在碰撞中堅定自我、汲取智慧。“唐詩壓卷九萬篇,一人一詩一世界”,唐朝詩人、文學家層出不窮,或豪放,或婉約,或悲憫天下,或自由灑脫,如同花園中各色花朵,各不相同,卻串聯出盛唐詩詞無比繁盛的時代。人的能力各不相同,喜好各不相同,若是不能存異,必然導致個人的能力廢棄,安于一隅,陷入“單一化”帶來的困境。所以,正如唐太宗從善如流,寬容大度;正如百家爭鳴,各抒己見。“五色交輝,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終和且平。”求異,就是每個人以自己的姿態,在時代中找到位置,而時代則包容接納,達到人與人、個人與團隊乃至人與社會的價值耦合。
春天的到來,由萬物體現,星河的閃耀,由群星匯聚,人類向著和平、進步、開放不斷發展。一枝獨秀不是春,求同存異,方能共赴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