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書如其人”的說法,“想寫好字必先做好人”,一直被人們作為學書的重要思想。但隨著當今社會價值觀的多元化,也有人認為“書如其人”的說法是謬論,不具備可信度,本文以顏真卿的《祭侄文稿》為例,闡述“書如其人”的觀點說法的可信性,以歷史上人品被詬病的書家為例,對“字不如人”的現象進行闡發,進而提出這一理念應該被繼承和發揚的主張。
一、“書如其人”書學理論及內涵
“書如其人”最早可追溯至西漢揚雄《法言·問神》中論及“書,心畫也”。唐代孫過庭在《書譜》中提到書家的人品及修養時寫道:“君子立身,務修其本。”宋代大書法家蘇東坡在《答張文潛書》一文中提出“其文如其為人”。“柳公權曰:心正則筆正,余則曰:人正則書正。取舍諸篇,不無商、韓之刻;心相等論,實同孔、孟之思。六經非心學乎?傳經非六書乎?正書法,所以正人心也;正人心,所以閑圣道也。”[1]清代書家劉熙載在《書概》一文中更是明確提出“書如其人”的理念。書法作為一種表現主義藝術形式,以漢字為書寫載體,漢字內在的象形性,決定了它在向外界傳達表意的同時也直接表現了書寫者的書寫形態。書法作為表意的線條藝術,它在書寫的過程中又造成了字內空間多種對立統一的組合形式,千人千面,加之書寫的流動性,很容易將書者的個性特點及學書經歷體現出來,通過個性的表達又能輕易地體現書者的個性。“書如其人”簡潔明了地道出了書寫風格與書寫者之間的潛在依存關系。在中國書法理論批評史上,這一思想也是評判一件書法作品優劣的重要審美標準。作為書法理論批評的重要命題,“書如其人”思想引導著無數書家在歷史的長河中創造著燦若星河的經典作品,對中國書法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進作用。
“書如其人”,也可以理解為一個人人品上的優劣直接影響人們對于其作品的評價,書者人格上的美丑與高下決定了其書法作品的美丑與高下。但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也有書家賦予它更寬泛的含義。如明末清初的書法家傅山,他初學趙孟頫后改學顏真卿,因為他認為書法是身份標識和人格象征,而顏真卿是傅氏家族世代推崇的典范。他教育兒孫說:“作字先作人,人奇字自古。綱常叛周孔,筆墨不可補。”[2]傅山的這種學書之路的轉變,印證了道德評價高于審美評價的價值取向和這一書學思想對書家產生的無形力量。
二、顏真卿的偉大人格與書法
顏真卿出生在書香世家,家學淵源甚富,科舉順利,仕途在楊國忠為相前一直很順利。公元753年,楊國忠任丞相后為排除異己,將顏真卿外派到平原郡做郡守。公元755年11月,安祿山舉兵造反,直指洛陽,河北諸郡頓時陷落。玄宗初聞祿山之變,嘆曰:“河北二十四郡,豈無一忠臣乎!”[3]就在生死攸關的時刻,顏真卿毅然站了出來,第一時間作出了正確的應對。他在城門召開誓師大會,為將士們鼓舞士氣,他舉杯灑淚說道:“國家之恩,戮力死節,無以上報!”將士們在顏真卿的鼓舞與帶領下英勇抗敵,牽制了安祿山的長驅直入。此時安祿山的士氣正盛,他攻克洛陽后,為震懾人心,將拒不投降的御史中丞盧奕等人的頭顱割下,示眾于諸郡。顏真卿得知消息后,為安定人心,謊稱御史太丞被斬首之事為不實軍情,當安祿山手下叛將攜人頭至平原郡,顏真卿下令捉拿,并將其腰斬于市。顏真卿就這樣穩住了軍心,而就在幾天后,顏真卿秘密取出盧奕等人的首級,用蒲草作為替身,妥善安葬。顏真卿此舉讓我們看到了他對忠烈之士的敬重,以及他面對危難的勇氣和對死亡的蔑視,這種正義且大無畏的氣度,我們稱之為“殺伐之氣”,它與“書卷之氣”并不對立,而是互相交融在他的人格與書法作品中。
當時他的兄長顏杲卿為常山郡守,亦頑強抵抗,但終因“賊臣不救”城破身亡。叛將將刀架在他兒子顏季明的脖子上逼他歸順,他破口大罵,嚴詞拒絕,季明遂被殺。后來他被押到洛陽面見安祿山,安祿山也想策反他,他堅決不從,依然破口大罵,安祿山殘忍地對其實施剮刑,于是便有了文天祥筆下“為張睢陽齒,為顏常山舌”,終壯烈殉國。在這場叛亂中,顏氏一門被殺30余人。后叛亂平息,顏真卿派人尋找親人尸骨,只得侄子顏季明的人頭,面對侄子的首級,他悲痛欲絕,寫下了《祭侄文稿》這篇千古絕唱。他將一腔悲憤傾瀉筆端,內心似滔滔江海縱放悲歌,悲情難抑又使其筆下頓挫沉郁,無意于書,但深厚的書法功力在悲憤情緒的引導下,跌宕起伏,變化萬千,沉著酣暢,悲從中來,壯由字生,字里行間如悲慟泣血,壯烈而不可止,終成了書法史上的千古絕唱。后又有堅持正義、不畏強權而作的《爭座位帖》《郭氏家廟碑》等,其字字里行間正義凜然,大氣端莊。這些都是顏真卿“書如其人”的具體體現。
三、顏真卿《祭侄文稿》中體現的“書如其人”
(一)富有節奏感
世人公認中國書法是最高藝術,就是因為它能顯出驚人奇跡,無色而具畫圖的燦爛,無聲而有音樂的和諧。[4]顏真卿書法筆畫起筆與收筆的沉著蓄勢和中部行筆的流暢、痛快是他書法節奏感的重要因素。更值得一提的是顏真卿的行書甚至草書中都能見到與楷書的混用,這樣想要使整體協調便難度頗大,但是在顏真卿的行草書里卻毫不違和。如在《祭侄文稿》中,前面幾行行筆工穩,凝重遲澀,進而逐漸加速,情緒上涌,字勢逐漸欹側不平,至中部,情緒高漲,激憤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間,至末尾情緒崩潰,字勢飛動,傾瀉而下,勢不可當,似作者心情之一發而不可收,字體也由行書變為草書。在這幅作品中,書法的變化隨書家情緒的變化而因時不同。行筆的快慢,提按的輕重,筆畫的長短,字的大小、方圓,墨色的濃淡枯濕,這些強烈的對比,都達到了空前的程度。正是這草稿,無意創作,恰恰體現了書家這種透露真情的“無意于佳乃佳”的境界。
(二)綿中裹鐵,沉著痛快
在《祭侄文稿》的行文中可以看出,線條較為厚重、沉著,雖不似二王飄逸之風,但其暢快淋漓的瀟灑揮運,也暗合了二王一脈書風。《祭侄文稿》用筆穩健,入筆堅實,筆畫流暢,線條厚重勁健,如綿裹鐵。字的結構大氣磅礴,緊實剛正,雖為行草書,飄逸但不失端莊,方圓兼備,字里行間流露出樸拙高古之氣質。
(三)氣勢磅礴
“顏體”楷書逐漸走向成熟是在其50歲后,從其作品的風格的不斷演變可以看出,這一時期的書法作品多采用篆籀書的筆法,中鋒運筆,圓轉含蓄,不露鋒芒,廟堂之氣凜然而出。筆畫逐漸形成似篆書的圓頭起筆,而收筆則弱化,這樣使得整個字在氣勢上更加連貫,直畫外拓,似弓箭在弦,張力突顯,氣勢磅礴。在鉤畫和捺畫的尾端都收筆迅疾,筆鋒含蓄而出。捺畫一波三折,飽滿有力。折筆則采用提筆和暗轉的方法,減少方筆的出現,從而使字更具有篆籀之氣。而《祭侄文稿》是顏真卿49歲時所作,其書風還不似50歲后的老年之風,此作連綿不絕之勢,能看出受張旭書法的影響,但是已有一瀉而下、氣吞山河的磅礴之氣。
(四)儒家典范與浴血英雄
顏真卿恰逢唐由極盛而衰的過渡中,如若顏真卿像其他郡守一樣獻城投降,也許可保家族30余口平安,但是他卻沒有選擇茍且偷安。如若不是顏真卿振臂一呼,誓死抵抗,牽制住安祿山,也許安祿山已直搗黃龍,大唐早已易主。試想當時顏真卿面臨的是一個什么樣的場面呢?叛軍如虎狼下山,勢不可當,屏障郡縣多已投降,朝廷軍力不濟,人心不齊。而顏真卿在這樣的局面下被推為盟主,率領義軍20萬抗敵,在正義和茍活之間他義無反顧。而這件事情看似簡單,實則難之又難,場面極其兇險復雜,這需要有應對復雜局面的大智慧與勇氣,也需要有振臂一呼的霸氣和敢于犧牲的“殺伐氣”。其一介書生是如何做到臨危不懼,果敢堅毅的?正是胸中的浩然之氣。飽讀詩書浸潤了他筆下的書卷之氣,戰場廝殺,短兵相接又鍛造了他的“殺伐之氣”,蕩滌了靈魂,也浸潤了他的書法。一般認為,顏真卿的經典作品都出于安史之亂以后。沒有這戰火的洗禮,也難有像《祭侄文稿》這樣的千古名作。這也正是顏真卿書法超越只有“書卷之氣”書家的地方。這樣的閱歷,“二王”是不具備的,也是僧智永以及與顏真卿同時代的“歐、虞、薛、褚”、張旭等大家所不具備的。
四、如何理解“人不如字”與“字不如人”
在封建王朝,自漢代董仲舒“罷黜百家,尊崇儒術”之后,儒家思想普遍被統治者作為自己統治的思想基礎,并將社會的一切現象和包括書法在內的藝術現象置于儒家道統思想的控制之下。當傳統儒家思想不再成為限制思想的工具,對“書如其人”的命題應從理性、客觀、合乎邏輯的角度進行分析。“書如其人”的例子不勝枚舉,但是“人不如字”的現象在書法界也并非個例。在中國書法史上,蔡京、張瑞圖、董其昌、王鐸等書家,或多或少在人品與氣節上為后人所詬病,但其書法作品又為后人所津津樂道,甚至廣為流傳。
筆者以為人是都具有歷史性的,個人在書法藝術上的追求和個人人品并不是時時都契合的,在封建社會,作為書家的讀書人無不受傳統文化儒、釋、道等思想的綜合影響,儒家“學而優則仕”的思想,成為許多讀書人積極入世的思想支撐。在飽讀詩書的過程中筆下自然會流露“書卷之氣”,受釋、道虛空思想影響下的書家自然書中有悠然之風。然而,即使是在人品上被詬病的一些書家,如蔡京,也并不是邪惡伴隨一生,其少年理想和人生追求也可能和眾多文人雅士一樣,成為“正人君子”或“國之棟梁”,這在他早年的經歷之中我們也可以看得到。但在后來,他未能平衡個人益與大局利益而被后人稱為“奸臣”。所以“書如其人”也絕不是簡單的倫理道德的對應關系,更多的是書家理想上追求的人格,而非現實生活中書家表現出來的實際人格。
至于“字不如人”便很好理解了,任何一個學習書法必要條件的缺失都可能造成這種現象,如個人興趣、性格、專注度、練習量、取法以及師承等,這里不再贅述。
五、“書如其人”應該成為學書者的追求
雖然對于“書如其人”思想有不同觀點,但是追求高尚的人格應該成為我們的終身理想。那些被詬病的書家便是理想與現實人格無法做到統一,但是他們在燦如煙海的能夠作為“書如其人”的代表書家及經典作品面前顯得如此渺茫,不值得一提。這一現象的出現不足以改變我們對“書如其人”的理想追求。另外,高尚的人格也是社會對于書法人才的道德要求。
六、結語
社會思潮的多元多樣化,激發了社會的活力,給人們的思想進一步解放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但是,對于我們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及思想我們要時刻堅守,文化發展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導向。“書如其人”思想的發展,對于傳承本民族書法文化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樣對于整個社會風氣和道德水準的提高也起著一定的促進作用。所以“書如其人”書學思想無論在書學史上還是在人類發展史上都有其獨特的意義。
作者簡介:左云飛(1992—),男,漢族,河南周口人,中小學一級教師,碩士研究生(2015級藝術碩士),研究方向為書法。
注釋:
〔1〕項穆.書法雅言·書統[M].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
〔2〕傅山.傅山全書(第一冊)[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
〔3〕劉昫.顏真卿傳[M].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
〔4〕沈尹默.歷代名家學書經驗談輯要釋義[M].杭州: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