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我和丁國成老師一起去看望賀敬之老師。丁老師談到關于詩體探索的一些問題,賀老師說:“詩體問題需要探討,詩風問題更要探討。”
詩風之改,重在清新樸實、貴在生動鮮活、難在言簡意賅。《詩經》有言:“素以為絢兮。”李白說過:“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元好問說:“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這些歷代傳誦的名言,字不多,但很精辟,很給力。改詩風的結果是什么?就是要去掉空洞無物的華麗雕飾,“落盡”假大空的“豪華”,真正做到言之有物,深入淺出,一針見血,入木三分,把詩詞寫得如同“刪繁就簡三秋樹,領異標新二月花”。
詩風,體現的其實是一個作者的作風。改詩風,就要克服掉那些空話、大話、套話,尤其是堅決不能說假話。墻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好文章說的都是實話、真情話、有用的切合實際的話。讀者通過文章認識一位作者的修養格調,也從字里行間感受作者的情操品位。改詩風,是和轉作風緊密結合在一起的。張口閉口都是老爺口氣,出來進去擺著名士范兒,那么,群眾也就只好對他敬而遠之了。
詩風,體現的其實是一個作者和群眾的感情深度。改詩風,就要端正自己的感情坐標,把自己的視角和立足點放到群眾那里去,要增進與群眾的魚水深情,要和群眾心貼心,要在學習運用群眾語言、提高作品的吸引力感染力沖擊力上狠下功夫。過去有一首叫《踏浪》的歌中唱道:“小小的一片云呀慢慢地走過來,請你們歇歇腳呀暫時停下來。”作為歌詞當然很優美,但如果一個寫作者的詩風也像歌詞中的云彩一樣,在群眾的頭上慢慢飄過,只把群眾看做“暫時歇歇腳”的小小驛站,那么,群眾也必然會把他看做一片眼前浮云,無論多么五彩繽紛,來上一陣風就落得個風流云散了。
詩風,體現的其實是一個作者的文化底蘊。改詩風,就要認真在學問上下真功夫、苦功夫。古人之所以能夠做到筆落驚風雨,是因為心里有了“讀書破萬卷”的知識儲備啊。一個胸無點墨的人,怎能寫出生動鮮活的好文章呢?
詩風,體現的其實是一個作者的視野和胸襟。改詩風,就要陟高望遠,增長自己的見識,拓寬自己的視野,要有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辨別力。要能夠敏銳地把握時代的脈搏,追蹤梳理群眾生活的新變化、新趨勢,要了解社會發展的關節點、關注點、著力點在哪里。為什么有的人“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他“身在此山中”啊。而為什么有的人能夠做到“不畏浮云遮望眼”?也是因為他做到了“身在最高層”的緣故啊。
(作者高昌,系中華詩詞學會副會長、《中華詩詞》雜志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