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先說杜甫父系中,對杜甫一生中影響最大的他祖父杜審言和十三世祖杜預。
杜預(公元222—285年)字元凱,京兆杜陵(今陜西西安)人,曹魏散騎常侍杜恕之子、司馬昭的妹夫、司馬懿的女婿,杜甫的第十三世祖。僅此而論,杜家就堪稱京兆世族,時有“城南韋杜,去天尺五”之說。到杜甫這一代,韋杜二家尚有通婚記錄,杜甫的妹妹就是嫁與“韋杜”韋家的,唐代的韋應物、韋莊就是這個“韋”氏家族所出來的詩人。
杜預是晉代名將、著名學者、軍事家。他對法律、經濟、天算、工程都有研究,是《左傳》專家,著有《春秋左氏集解》,更有“杜武庫”之號。“武庫”指十八般兵器庫,也用來稱譽知識廣博的智者。由于他文武雙全,是史上最早被文廟、武廟雙祀的大咖。據說直到雍正二年(一說明代)對于入選文廟的標準有了更改后,才將諸葛亮請入文廟供奉,始打破杜預獨尊文武雙廟的記錄。杜甫十分崇仰他這位始祖,杜預是他的理想人物。杜甫有很深的望族情結。這與唐代在一定程度上承襲了自魏晉以來強調郡望、攀比門第的士族風氣有關。杜甫在詩中曾多次表示他的家族地望,以顯家族榮耀。在他的《祭外祖祖母文》中有“京兆杜甫,謹以寒食庶羞之奠,敢昭告于外王父母之靈”之言。在《祭故相國清河房公文》中又言:“京兆杜甫,敬以醴酒茶藕鯽之奠。”杜甫詩中亦常有“杜陵野客”或“杜陵野老”“杜陵布衣”等自稱,皆表示他是京兆杜預一脈。唐開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杜甫曾特地到杜預墓地首陽山下住過一段時間,寫了《祭遠祖當陽君文》言道:“維開元二十九年,歲次辛巳,月日,十三葉孫甫,謹以寒食之奠,敢昭告于先祖晉駙馬都尉鎮南大將軍當陽成侯之靈……”
他晚年在荊楚漂泊時,也常想到杜預,在荊南頌衛伯玉《惜別行送向卿進奉端午御衣之上都》的詩篇中吟道:“尚書勛業超千古,雄鎮荊州繼吾祖。”表達的意思也是衛伯玉鎮守荊州是繼承的杜預事業。之后,他在衡州想北去襄陽時,也是因想到“吾家碑不昧”,為杜預“一沉萬山之下,一立峴山之上”的兩塊紀功碑而行。杜甫“許身契稷,致君先舜”的忠君思想,就是受到杜預的影響。杜預歷任晉司隸校尉、征南大將軍、河南尹、安西軍司、秦州刺史、當陽侯等職。晉武帝司馬炎對孫吳作戰,杜預是滅吳之戰的統帥之一。戰后,他除了堅持武備之外,還大興教育、水利、農耕事業,因而被時人稱為“杜父”。何為“杜父”?這與西漢召信臣和東漢杜詩的故事有關。這二人先后做過南陽太守。他們深入田間市井,關心民間疾苦,重水利,輕稅賦,興仁政,安良誅暴,體恤貧賤,給人民以休養生息之利,深得百姓愛戴,時人敬稱“召父”“杜母”,謂之“前有召父,后有杜母”。“父母官”這個典故,即由此而來。我曾受中華詩詞學會史詩集卷之征,于2022年3月31日寫過一首《題召父杜母圖》
喝牛犁谷雨,引灌軋車聲。
百姓田園樂,漢家仁政清。
杜詩詢減賦,召父問深耕。
井屋炊煙裊,依依雞犬鳴。
杜甫的祖父杜審言(公元645-708年)是唐代著名詩人。他的《和晉陵陸丞早春游望》膾炙人口,編入《全唐詩》以及衡塘退士的《唐詩三百首》:
獨有宦游人,偏驚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氣催黃鳥,晴光轉綠 。
忽聞歌古調,歸思欲沾巾。
杜審言詩多為五言律。其筆力健拔,格律工整,意象豐沛。他與李嶠(音橋)、崔融、蘇味道合稱“文章四友”。地位與宋之問、沈佺期齊名,同是五言格律形式的奠定者。但沈、宋的律詩很少寫到十韻以上,而杜審言的《和李大夫嗣真》就長及四十韻。排律到了杜甫手里,得到更大發展,元稹贊其為“鋪陳終始,排比聲韻,大或千言,次猶數百。”杜甫對其祖父詩歌水平的評價很高,在贈合川銅梁洞閭丘和尚詩中曾有“吾祖詩冠古”之句。杜甫習詩就是受到了他祖父的影響。杜審言于唐高宗咸亨元年(公元670年)進士及第。官任隰城尉,轉洛陽丞,后貶吉州司戶參軍。之后,又任著作佐郎、膳部員外郎。中宗神龍元年(公元705年)因依附張易之、張昌宗,與宋之問、沈佺期等同時被貶,流配峰州(今越南境內)。不久召還,任國子監主簿、修文館直學士。
杜甫父系祖上自杜預以下做過朝迋命官者達二十三位。杜甫屬杜預的兒子杜耽一脈。這一脈到杜甫有十一代為官。杜耽為晉涼州(甘肅武威)太守。杜耽之子杜顧為晉西海太守。杜耽之孫杜遜為魏興(陜西安康西北)太守(杜遜在東晉初年遷居襄陽,是襄陽杜氏的始祖)。杜遜之孫杜乾光為齊司徒右長史。杜乾光之子杜漸為梁邊城太守。杜漸之子杜叔毗為北周硤州(湖北宜昌)刺史。杜叔毗之子杜魚石為隋獲嘉(河南)縣令。杜魚石之子杜依藝為唐監察御史、鞏縣令(并將杜家遷居河南鞏縣)。杜依藝之子杜審言為修文館學士尚書、膳部員外郎。杜審言之子杜閑為唐朝議大夫、袞州(山東)司馬、奉天(陜西乾縣)縣令。杜甫是杜閑之子、杜預十三代孫,曾任工部員外郎。以上杜氏世系依劉孟伉《杜甫年譜》所載。馮至《杜甫傳》所述則沒有杜顧、杜漸曾任公職的記錄。杜甫在《進雕賦表》中言道杜家自杜預以來,“奉儒守官,未墜素業”。
杜甫的父親杜閑在泰山腳下做兗州司馬時,年輕的杜甫曾登上兗州城樓寫下了《登兗州城樓》一律:
東郡趨庭日,南樓縱目初。
浮云連海岱,平野入青徐。
孤嶂秦碑在,荒城魯殿馀。
從來多古意,臨眺獨躊躇。
探究杜甫的母系更為顯赫,可稱皇親國戚。
杜甫外祖母的父親是唐太宗李世民之孫,即李世民第十子紀王李慎第二子義陽王李琮。談及封建帝王,李世民可謂顯赫于中國歷史。
杜甫外祖父的母親是唐高祖李淵的孫女,即李淵第十八子舒王李元名的女兒。
人們大都曉得杜甫的祖父是大詩人杜審言。其實杜甫的外祖父也是一位大詩人,他就是崔融(公元653-706年)。崔融的母親就是唐高祖李淵的孫女。崔融的長女就是杜甫的母親。“(杜甫)其母出身于清河崔氏,系崔融之長女。”(見劉孟伉《杜甫年譜》)
崔融是齊州全節(今山東省濟南市章丘區)人,詩人、文學家。崔融也是與蘇味道、李嶠、杜審言合稱“文章四友”中人。他是個“考霸”,也是當時的大筆桿。他曾因連續八次中舉,得到當朝太子李顯的重用,聘其為侍讀,專為東宮撰寫文書。武則天封禪泰山碑文,李顯推薦崔融撰寫,武則天十分滿意,重賞崔融,使他名噪一時,平步青云,做了中書舍人。
唐朝科考入仕是很難的事。經過嚴格的考試,從數萬名考生中僅選出數十人。且考中的進士都不可能即時授職,要看他參加考試的是“常舉”或是“制舉”。所謂常舉,即每年定期一考的常規考試,考中進士后,朝廷也不會授職,還要經過吏部的組織考察,有的人等好多年也得不到任用。比如著名詩人張繼在天寶十二年(公元753年)考中進士,兩年未得任命,郁郁離京,在東游蘇州時寫下了千古名絕《楓橋夜泊》。直到九年后的寶應元年(公元762年)十月,張繼才被錄用為員外郎在征西府中供遣,后任檢校員外郎繼升檢校郎中,最后任鹽鐵判官。因此,要得到朝廷授用,考生們還會在“常舉”高中后,繼續參加“制舉”考試。所謂制舉考試,是指不定期舉行的由皇帝出題的特別考試,以作國家選拔急用人才之務。制舉考中者可立刻任用。王維參加常舉科考高中后,做了官位較低的太樂丞。而他的弟弟王縉參加制舉科考高中后,則任了宰相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崔融竟然連續參加了八次制舉科考,且次次考中。可見其才華非同尋常。他是朝廷的大筆桿,后因撰武后哀冊(又稱哀策,是頌揚帝王、帝后、皇妃生前功德的韻文)耗費心力過度而絕筆身亡。崔融還是近體格律奠基者中舉足輕重的人物。《文鏡秘府論》有“崔氏新定詩體”或“詩格”之謂。
杜甫的岳父楊怡是司農少卿,相當于現在的農業部副部長。
杜甫祖上顯貴赫赫,但也異常坎坷。世人于其祖父杜審言的品性也頗有微詞。
杜審言和沈、宋(沈佺期、宋之問)在致力于完善格律形式,為近體詩的建立和發展方面做出了貢獻,后世有所推崇。沈、宋以前,律詩多有粘貼之失,且多為五律。沈宋使五律更趨精密,完全定型,又使七律體格始于規范。他們的五七言近體詩,標志著五七言律體的定型。他們主要是在永明體詩律的基礎上,做了兩個方面的推進和完善工作。一是將四聲二元化,就是將漢語平、上、去、入四聲分為兩大類,即平聲和仄聲。具體來說,平聲歸為平聲,而上、去、入聲則歸為仄聲。這樣的處理方式,使得近體詩在聲調上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和和諧的統一,提升了近體詩的表現力和感染力。二是解決了近體律粘貼的問題。從律句律聯到構成律篇方面,擺脫了永明體詩人種種病犯之說的束縛,確立了律詩的形式。因此,律詩又有“沈、宋體”之稱。
但是杜審言與沈佺期都是“回忌聲病、約句準篇”崇尚形式的詩人。他們的作品多為應制奉和之作,數量充斥,無病呻吟,詞采精麗,少有佳制,亦為后人詬病。據《新唐書·宋之問傳》載:“及之問、佺期,又加靡麗,回忌聲病,約句準篇,如錦繡成文。學者宗之,號為沈、宋。”
杜審言為了討好武后和張易之兄弟,曾在武后面前高誦他的《歡喜詩》。他們也都是武后的弄臣(弄臣,指古宮廷中以插科打諢來為皇上消煩解悶的人物,常由侏儒扮演,亦指皇上寵幸的人,但不能簡單地以忠臣、奸臣來定義,是諷刺那種在皇上面前一味阿諛奉承的角色)。杜審言恃才傲物,遭到時人嫉恨。乾封年間,蘇味道當了天官侍郎,杜審言是蘇的選官。他說:蘇看見我對他的判詞時,肯定要羞愧死了。杜還對人說:以我的文章來論,讓屈原、宋玉之流當我的屬官也很合適。以我的書法來論,就算王羲之之流俯首稱臣也沒什么不妥。其實,蘇味道是宋“三蘇”的先祖,與李嶠并稱“蘇李”,也與李嶠、崔融、杜審言合稱“文章四友”。其詩與官職地位都不比杜審言低。
杜甫受祖上族人因不惜犧牲以報族仇而被(在當時)稱頌為崇高德行的影響亦不乏其例。
杜審言的曾祖杜叔毗事母至孝,曾為兄報仇,成為一時美談。類似事件曾發生在杜甫的叔父、杜審言的次子杜并(公元684-699年)身上。武后時,杜審言被貶為吉州(江西吉安)司戶參軍,與同事不和,周季重(司馬)受了郭若訥(司戶)的蠱惑,誣陷杜審言,致其下獄。杜并年僅16歲,看見父親遭受這樣的冤屈,連飯都吃不下,形容憔悴,十分憤懣。一天,周季重在府中宴會,杜并乘人不備,拔刀刺殺周季重,杜被當場打死。周季重因被杜并刺殺不治身亡。周季重在臨死時卻懺悔地說:“我不知道(杜)審言有這樣的孝子,郭若訥把我害到這種地步!”因為周季重這一番話,使得杜審言寬赦出獄。洛陽親友都為這個故事而感動,稱杜并是“孝童”。當時的名人蘇颋(唐朝宰相、文學家)為杜并作墓志銘。劉允濟(唐詩人,工文辭,與王勃齊名。累遷左史兼直弘文館,時官修文館學士)為杜并作祭文。杜甫也以他是“孝童”杜并的侄子為榮。
杜甫一向認為“舅氏多人物”“賢良歸盛族,吾舅盡知名”。在他舅氏直系血統中也含有許多濃厚的悲劇成分。
唐太宗李世民的第十子紀王李慎與越王李貞齊名,時人把這兩兄弟稱為“紀越”。武后執政,高祖李淵和太宗李世民的子孫都遭到武后殺戮。于是,李貞起兵討伐武后,但遭失敗。李貞兵敗后服毒自殺身亡,李慎也因“紀越”之嫌牽連下獄,改姓虺(音悔)氏,發配嶺外途中死去。李慎的次子義陽王李琮,就是杜甫外祖母的父親(唐太宗李世民之孫)也被拘入河南獄。彼時,李琮的一個女兒著布衣草鞋,拋頭露面,每日徒步過市,出入于獄中送衣送飯,此事感動洛陽,時人譽為“勤孝”。后來,李琮和他的兩個弟弟被發配桂林,遭酷吏殺害。李琮之子李行遠、李行芳,也被發配嵩州(今四川西昌),李行遠已經成人,按律會死,李行芳還不到法定成人,當免于死。但是李行芳卻抱著李行遠啼哭不讓,愿意替他哥哥去死,結果兩兄弟都遭受死刑,人譽李行芳是“死悌”。
杜甫外祖父的母親,是舒王李元名的女兒。李元名是唐高祖李淵第十八子,唐太宗李世民之弟。武后永昌年間,李元名被來俊臣黨羽丘神勛陷害,發配利州(四川廣元)不久也被殺害。杜甫曾在夔州與唐高祖李淵第十六子道王李元慶之玄孫李義相遇,臨別時他寫給李義詩句有載:神堯(指高祖)十八子,十七王其門,道國(李元慶)及舒國(李元名),實維親弟昆。中外貴賤殊,余亦忝諸孫(《別李義》)。
杜甫的外祖家雖然是一個盛大的士族,但承襲下來的亦非貴族的享有,而是悲絕人倫的慘劇。
(凌澤欣,中華詩詞學會顧問、重慶市詩詞學會會長、中華詩詞學會評論委員會主任。《中華辭賦》編委,重慶釣魚城詩詞楹聯研究院院長、詩書畫院院長。做過童工、苦力、小販和嘉陵江畔的纖夫。當過插隊知青、農中教師及公營公司老總和私營企業老板。自幼拜師習詩,出版《中華詩詞格律及寫作常識講義》《凌澤欣詩詞三百首》《凌澤欣詩稿》《對聯入門》等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