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同謝玲相識,已經有好幾年的時間了。我記得幾年前我們東坡赤壁詩社同仁,前往阜陽詩詞學會學習取經,并在阜南縣焦陂酒業公司參加阜陽詩詞學會舉辦的詩賽頒獎活動。當主持人宣布謝玲的名字時,我發現一位窈窕淑女走上了舞臺,頓覺眼前一亮,內心不禁嘆道,果然是皖北多美女,美眉吟美詩。自此以后,我對詩人謝玲有了一些關注,關注其人,其事,其詩。這一次全球發行的《東坡赤壁詩詞》從眾多的安微詩人中,選擇她的一組田園詩詞,在《詩人看臺》欄目刊發。我覺得她實至名歸,我也很高興為其評論。當然我修為不足,評論可能偏頗不如她愿,但并不影響我們之間的友誼,也不會妨礙我們共同為弘揚中華詩詞而發奮的決心與信心。
我對謝玲的這組田園詩詞,進行了認真閱讀,感覺非常好。覺得與其說是她內心吟誦出的一首首田園詩,還不如說是她內心描繪出的一幅幅田園畫,給人們一種亦像丹青亦像詩的視角沖擊,頗有王維風格。這組詩畫,可以從時間上來劃分,把皖北農村春來暑往、秋收冬藏的四時美景描繪、刻畫得栩栩如生,十分動人。也可以從認知上來感悟,我覺得她吐出的是淸新,飽含的是美韻,流露的是真情!
一、詩人筆下出清新
讀罷謝玲的田園詩,便覺一股清風撲面而來,令人耳目一新。她能夠把俗事變成詩話,把平凡升華成高雅,這是她的功力,也是她田園詩詞的一個鮮明特點。
如她的七絕《插秧姑娘》:
巧手翻飛繡綠田,心中經緯織無邊。
秧苗插在白云里,靚了鄉村一片天。
我們兒時都插過秧,大家都知道,那是一件十分辛苦的勞作,一天下來,一身汗水一身泥,還要時刻防范螞蟥的叮咬,我的感覺是不堪回首。但謝詩人筆下的插秧卻不是這樣的。她詩中記敘的勞動過程十分地美好,如詩、如畫、如舞、如歌。首句“巧手翻飛繡綠田”,就是一幅春耕畫。在這幅畫里,有姑娘翻飛的巧手,有一望無涯的綠田,巧手與綠田的交流融合,使得這個畫面非常地養眼和靈動。次句“心中經緯織無邊”,就是詩的語言了。它表達的意思是姑娘在勞動過程中,不僅沒感覺苦和累,而是體驗到了只有勞動才能創造生活、創造未來、創造美好的感受,心中懷有更廣闊的天地。第三句“秧苗插在白云里”,這句既是詩又是畫,我覺得更像一支舞。我們都知道,舞蹈是人們在勞動中創造提煉出來的,中央電視臺也播放過把打農藥變成了跳舞的小品。我認為作者定是受到了啟發,不然寫不出這樣精妙的詩句。秧苗只能插在綠田里,如何插進白云里呢,只有姑娘懷飛天夢想,展舞蹈英姿才能達此目的。尾句是合,是詩的結尾和高峰。它是一支歌,是一曲新時代美麗鄉村的頌歌。綜觀全詩,既寫景,又敘事,還抒懷,環環緊扣。清新脫俗,是詩人田園詩中之上品。
又如七律《小村初夏》
荼蘼枝上老春風,夏日初臨暖意融。
楊柳成蔭凝軟綠,薔薇滿架正嬌紅。
涼生修竹搖清影,雨過新荷映碧空。
極目田原翻麥浪,鵑聲不住到云峰。
這首詩全寫景,描寫的是皖北鄉村春末夏初的田園景色。它并沒有因季節更替而有大的變化,空氣清新,大地祥和,萬物安守,生生不息。
首聯“荼蘼枝上春風老”,春天已過,夏日初臨,暖意融融,這是季節交替的自然規律,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但這種變換我們沒感覺到時空上的大起大落,所以,這個變化是寧靜而少露痕跡的。既然首聯已起,二、三聯必然要作相應的承接。我認為承接所描寫的物和景都十分恰當,給人以清新淡雅之美感。“楊柳成蔭凝軟綠,薔薇滿架正嬌紅”。軟綠是初綠,嬌紅是新紅,素不?雅不?我覺得又素又雅。是典型的王維詩風。“涼生修竹搖清影,雨過新荷映碧空”,這在畫家的眼里,就是兩幅清新素雅的中國畫。尾聯在寫景基礎上,還向人們發出了呼喚,表面上寫的是田原翻麥浪、鵑聲到云峰兩種美景,實則是用擬人手法,用鵑聲向鄉民發出創業、致富、圖強的呼聲。
二、潁河兩岸抒美韻
詩人生活在潁水與淮河交匯的潁上縣。那兒田園錦繡,人杰地靈,是阜陽風光最美的地方。不管一個地方的風景多么美好,總需要人們去發現和推介,猶如千里馬需要伯樂相中一樣,不然的話,就像佳人雖靚卻養在深閨人不識。詩人謝玲就像相馬的伯樂,以女性獨特的細膩,詩人審視的目光和情懷,去挖掘捕捉潁河兩岸的美韻,并把它記錄下來,推薦出去。她無疑是忠貞的潁河兒女,是稱職的潁河形象代言人。
我們先鑒賞她的七絕《農家》:
拂面涼風小徑斜,荷塘垂釣是農家。
長竿直抵煙波里,半釣魚兒半賞花。
這首小絕,詩中有畫,畫里有詩,描繪的是潁上農村的絕美景況,可同千古名句“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相比美。全詩描述的是作者走在鄉間的小道上,迎面而來的是涼爽的和風,看到的是在塘邊垂釣的莊稼漢子。漢子是把長竿扔進水里、浪里、煙波里?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合句奇峰突起,指出了釣魚漢子的用心。原來釣魚非在魚身上,而是在享受垂釣過程,享受休閑時光。更進一步的是,一句“半觀花”又拓展了人們的視野。原來農人在垂釣過程中,還在用心體念周圍的美景。這是農人在觀察,也是詩人在觀察,是詩人通過農人的眼睛去發現美、挖掘美、歌唱美,并用詩詞的語音,將這種美介紹給廣大的讀者,傳播給千千萬萬熱愛美的人們。
我們再觀賞詩人的七律《村望》:
麥浪翻金草色青,橫塘沉碧漲新萍。
楊花影亂黏人舞,布谷聲悠悅耳聽。
搖曳櫻桃生爛漫,參差菡萏立娉婷。
村童無賴追黃鳥,望里莊臺似畫屏。
這首七律名村望,顧名思義是作者用自己的眼睛看到的村容村貌。時令應是春夏之交。她到底看到了哪些景色呢?一共看到七種樸素自然的鄉村勝景。這七種美景又有機地構成了一幅和諧自然的鄉村畫屏。
首聯“麥浪翻金草色新,橫塘沉碧漲新萍”。麥浪翻金,豐收在望,橫塘沉碧,新萍吐蕊。頷聯記述的是楊花飛絮,催人起舞,杜鵑鳴唱,催人農桑。頸聯寫的是櫻桃搖曳,菡萏參差,玉立亭亭。尾聯“村童無賴追黃鳥,望里莊臺似畫屏”。這兩句竟引起了我的兒時記憶,我也曾追過鳥兒。那是不可能追上的。只能證明鄉村生活的樂趣和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最后一句是對全詩的高度概括和總結。詩人看到的是一個村,更是一幅畫,更是一首歌,更是中國農村、農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國“三農”的希望和未來。
三、農家院里寄真情
謝玲這組田園詩中,有相當一部分是描寫農民生活的,有耕作的,有垂釣的,有庭院情趣的。這些詩詞在保持其清新風格、宣傳美景之外,還對“三農”傾注了真摯的感情。寫農人所悲所樂,關注農民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使讀者在賞讀之時,忍不住回憶起了鄉梓,忍不住記住了鄉愁。
詩人在七絕《回家過年》中寫道:
一路歸心似鼓催,晨昏何懼雪皚皚。
小車才進村東口,已見阿娘跑過來。
說真話,我讀到這首小絕時,早已熱淚盈眶,因我也有相同的經歷。我相信有此經歷的人們,都會為此景此詩動容。我把此絕與孟郊的《游子吟》進行了比較,雖然一首反映送別,一首反映迎歸,事件不一樣,但對人性、人情的歌頌,是一樣的,都是反映母子(女)情深。如果從感情的宣泄上,從感人的程度上,謝詩是優于孟詩的。它的前兩句“一路歸心似鼓催,晨昏何懼雪皚皚”。反映的是游子的心情,為了早日歸家,早點見到父母、親人,晨昏趕路,不懼白雪紛飛,不懼路遙路滑,反映的是游子的歸心似箭。轉句“小車才進村東口”轉得很好,最好的一字是“東”字,為什么不是南或西字,讀者自行感悟。結尾奇妙無窮,妙在一個“跑”字上,阿娘為什么不是看過來或走過來,而是跑過來呢?因為只有一個“跑”字,才能把母親急切見到兒女的心情彰顯出來。我為什么要說孟詩不如謝詩,除上面所述原因以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謝詩表現了父母兒女之間的互相思念、雙向奔赴,而孟詩中似乎沒感覺到這一點。
我們再來看詩人的《鷓鴣天·農家》:
五月熏風遍海涯,無邊風景在農家。層樓掩映芭蕉葉,小院氤氳梔子花。 "插早稻,種秋瓜。煙波深處養魚蝦。閑時最愛邀朋至,老酒三杯飲作茶。
這首詞就是農家四季舒適生活的真實寫照,也是一幅農家活動的優美畫圖。它飽含著對農家的歌頌,飽含著對農民的真情。這種感情在全詞中自然流露,毫無做作之感,讀來十分感人。
頭兩句“五月熏風遍海涯,無邊風景在農家”就飽含著對家鄉、對土地、對農民的無限深情。首先是將廣袤無邊的皖北平原比作汪洋大海,正是這塊大海般的沃土,才讓這兒的百姓們生生不息,才讓農家院子有了無邊的風景。這些風景有什么,三四句自然承接,“層樓掩映芭蕉葉,小院氤氳梔子花”。樓房掩映芭蕉葉,用本身就高大的芭蕉樹來反襯樓房,手法奇特,還有農家小院透露出濃郁的梔子花香。面對此情此景,鄉民們沒有貪圖享樂,沒有停下勞作的雙手。他們插早稻,種秋瓜,煙波深處養魚蝦。正是由于有了辛勒的勞作,才有了豐收的果實,才能夠“閑時最愛邀朋至”,才能夠“老酒三杯飲作茶”。這首詞在很小的篇幅里,把感恩土地母親、描述村莊農院風貌、肯定農戶的勞動和成果、并大膽地歌頌在建設秀美鄉村過程中、農村的明顯變化和廣大農民的幸福生活等等內容融合為一體,足見詩人的情感和匠心。
如果說此組詩詞不足之處,我覺得好像內容過于單一,一目過去,都似曾相識。但瑕不掩瑜,絲毫不影響這組田園詩的整體水平。我衷心的希望,美女詩人的詩愈寫愈好,不斷地邁向詩和遠方,我也會在遠方為她祝福!
(作者周光輝,系東坡赤壁詩社副社長、麻城詩詞學會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