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侃敏
編前語:上期,本欄目刊登《做磁共振檢查,不能喝水或進食嗎》一文后,不少讀者表示想多了解一些磁共振檢查方面的知識。為何不做X 線或CT 檢查, 而要做磁共振檢查呢?這項檢查有哪些優勢?檢查過程中會有輻射風險嗎?為此,我們邀請放射科專家為大家答疑解惑。
磁共振檢查是利用磁場和無線電波生成身體內部圖像的成像技術,不會產生電離輻射。X 線或CT 檢查則是采用X 線穿透人體后,發生不同程度的吸收,產生影像對比成像的一種檢查方式。相比而言,磁共振檢查具有更高的分辨率,可提供更豐富的圖像信息,對人體軟組織結構的顯示優勢尤為突出。
磁共振檢查還可以從任意角度進行切層,除了形態學成像,還可以進行功能學成像,能更全面、清晰地顯示器官或組織結構,反映組織的功能狀態。基于這些優點,當醫生想要更清晰地了解神經、肌肉、關節、椎體等組織結構,分析顱腦、心臟等器官功能狀態時,或要避免電離輻射等情況時,就會優先選擇磁共振檢查。
磁共振檢查主要對以下疾病的診斷有明顯優勢。
顱內及脊髓病變 頭部磁共振可對常見的腦出血、腦梗死、炎癥、腫瘤性病變、退行性變提供較高的對比度及清晰度,有較大的明確診斷及鑒別診斷意義。脊髓病變主要是頸、胸、腰椎間盤的病變,比如常見的脊髓壓迫、椎間盤膨出、椎間盤突出、神經根壓迫等。
骨關節病變 對于關節病變,CT可能無法清晰顯示細微的結構病變,而磁共振檢查在膝關節的半月板損傷、半月板撕裂、關節韌帶損傷、肌腱損傷等方面有成像優勢。同時,磁共振檢查還可以協助進行復雜關節手術。
腹盆腔病變 對于腹部及盆腔疾病而言,首次診斷時多數選擇超聲或CT。但由于腹盆腔臟器眾多,一些病情復雜的、累及多臟器的病變,磁共振檢查能夠提供更準確的診斷,比如肝臟腫瘤、婦科腫瘤伴多器官轉移、結直腸癌等。部分胰腺或膽道疾病,可以通過增強磁共振檢查來判斷胰管及胰頭病變。

一般情況下,CT 并不能作為磁共振檢查的“平替”。正如前文所言,CT與磁共振的成像原理不同,使得兩種影像學技術對不同組織或器官的成像清晰度、病變的判斷能力不同。在某些緊急情況下,由于磁共振檢查成本較高,或患者情況不適合完成磁共振檢查時,CT 可以作為替代方案。但同時我們應該清楚,當CT 無法提供足夠詳細的診斷信息時,患者還是需要進一步完善磁共振檢查以診斷及鑒別診斷。
這個問題不能一概而論。我們先來了解一下,為什么體內有金屬者不能做磁共振檢查。
磁共振會產生一個順磁性的磁場,對于鐵和銅等順磁性金屬來說,磁共振會使被檢者體內植入的金屬移位,造成全身發熱,甚至引發射頻反應,導致被檢者軟組織的局部燒傷。且金屬本身可能會干擾磁共振,產生偽影,影響成像質量。
因此,體內有醫用不銹鋼植入物者是不能做磁共振檢查者,例如安裝過不具備抗磁功能的心臟起搏器、金屬節育器、機械瓣膜、金屬假體等。
體內有金、銀、鈦、銀汞合金和鎳鈦記憶合金等植入物者,可以做磁共振檢查。目前,臨床常用的冠狀動脈支架多數是鎳鈦合金材質制成的,不會影響磁共振檢查。
大家在植入金屬或設備前,要先弄清楚其是否會影響以后可能的磁共振檢查。如果不能確定,可以積極與放射科醫生進行溝通,以明確能否進求真證偽責任編輯:胡彬 hubin@jkb.com.cn行磁共振檢查。
磁共振檢查相對X 線或CT 檢查價格更貴。同時,磁共振檢查的持續時間也相對較長,一般頭部掃描需20 ~ 30分鐘,有的特殊部位及臟器檢查時間更長。要求患者平靜地在一個密閉、有較大噪聲的環境中等待20 ~ 30 分鐘,這對于有幽閉恐懼癥的患者而言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磁共振檢查對患者的身體移動非常敏感,容易產生偽影。因此,多動、煩躁、病情危重且配合不佳的患者,可能無法完成這項檢查。
在接受磁共振檢查前,患者需要去除假牙,摘除鑰匙、磁卡、手表、耳環和項鏈等金屬物品,不要將手機帶入檢查室。女性患者避免穿有鋼圈的內衣。
接受腹部和骨盆檢查的患者在檢查前需要排便,清除腸道中多余的物質,以避免在腸道中產生氣體并造成偽影。有的腹部檢查需要提前禁食6小時以上。
對于增強磁共振檢查而言,患者需要事先明確自己是否對造影劑過敏。進行增強磁共振檢查后可多喝水,加快造影劑排出。
在檢查期間,一部分人可能會感覺害怕、緊張,提醒大家檢查時要注意放松,不要太過緊張。對于危重患者,檢查前可以適當推注鎮靜藥物,必要時可有人陪護。
磁共振檢查是一種無創、無輻射的醫學成像技術,它利用強大的磁場和無線電波,捕捉身體內部細微的結構變化,在臨床應用廣泛,能為診療提供極為重要的信息。希望本文的介紹能為大家消除疑慮,讓大家正確看待磁共振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