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中儉

王先生患糖尿病已經很長時間了,但是他的疾病管理做得并不理想,血糖水平時常波動。一天,他發現自己的右腳腳底出現一個小潰瘍。他并未在意,以為只是普通的皮膚破損。然而,潰瘍不僅沒有愈合,還迅速擴大,潰瘍周圍的皮膚也跟著變黑,并伴有疼痛、紅腫和膿性滲出。直到出現高熱等癥狀,王先生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趕緊到醫院就診。經醫生檢查,王先生被確診為糖尿病足伴下肢動脈病變,但因就診太晚,治療過程必定費時、費力、費錢。
我國糖尿病患者數量逐年增多,而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見的并發癥之一,其發生率超過了其他并發癥的總和。約15% 的糖尿病患者會發生足部潰瘍,糖尿病患者的下肢截肢率較非糖尿病患者高8 ~ 24 倍。
糖尿病足患者的初期癥狀較為隱匿。因為足部位置低、長期被覆蓋,較少被患者關注,所以相較于上肢,下肢的血管病變更為高發,且更易被忽視。
該病的初期癥狀有足背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腳涼麻痹、疼痛、皮膚瘙癢、干裂、感覺異常等。隨著病情的進展,患者可能會出現足部潰瘍、感染甚至壞疽等嚴重后果。因此,糖尿病患者應時刻保持警惕,一旦發現上述癥狀,及時就醫檢查。
糖尿病足的發生主要源于糖尿病導致的周圍性神經病變和周圍性血管病變。長期血糖控制不佳會加重神經病變,導致足部感覺喪失,進而增加潰瘍和壞疽的發生風險。同時,血管病變使得足部血液循環受損,會進一步加重糖尿病足。
一旦患者感覺下肢不靈敏,足部發生傷口而未能覺察,加上足部血液循環不良導致傷口長期不愈合,足部傷口就會越來越嚴重,最后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如果患者的血糖能夠長期保持穩定,足部出現傷口能及時采取措施,那么糖尿病足的發病率就能降低很多。事實上,85% 的糖尿病足截肢患者可以通過早期檢查和及時就診來避免截肢。就是說,患者完全可以對糖尿病足進行預防和治療。
皮膚破潰、神經病變、血管病變、腳形改變、足底高壓力、年齡增加、視力障礙和獨居,都是糖尿病患者足部潰瘍的危險因素。由于大部分危險因素無法輕易改變,所以患者和家屬一定要加強足部護理。當發現自己有糖尿病性周圍性神經病變后,患者就要特別關注自己的足部,比如定期去除足底的硬繭,關注鞋是否合腳等。以下是給糖尿病患者的一些具體的護足建議。
嚴格控制血糖 良好的血糖控制是預防神經性病變進展的根本。下肢的神經性病變與長期血糖控制不佳相關,常表現為足部的感覺神經病變。因此,糖尿病足的發病與糖尿病的發病時間和患者年齡增長正相關。患者應定期監測血糖,遵醫囑調整治療方案,確保血糖水平穩定。
定期檢查足部 一些患者可能完全沒有意識到自己已經喪失了足部的感覺,所以定期做足部檢查十分必要,以便及時發現和治療神經性病變,防止因感覺喪失導致的并發癥。糖尿病患者應每天檢查自己的雙腳,包括觀察皮膚顏色、溫度,是否有破損,有無感染等。如有疑慮,應及時就醫。
注意護理雙腳 保持雙腳皮膚的清潔和干爽,防止雙腳皮膚受傷、感染。洗腳前,一定要用手試試水溫。洗腳后擦干皮膚,特別要擦干腳趾縫里的水,然后給雙腳涂抹潤膚劑,防止皮膚干燥、皸裂。修剪腳指甲前先洗腳,不要剪得太短,剪完后要用甲銼將邊緣磨光滑。及時去除足部的硬繭,以降低足底局部壓力,改善血運。潰瘍有時可能藏于繭下,去掉硬繭后才會被發現。如果沒有及時將硬繭去除,感染和膿腫就會更容易形成。
日常生活多留心 不要在火爐邊暖腳,不要使用電熱毯、熱水暖腳器,防止皮膚在不經意間被燙傷。穿鞋時一定要穿襪子,襪子可以適當厚一些,起到減壓作用。襪子應平整,顏色要淺,以便及時發現足部的異常分泌物和血跡。要穿合腳的鞋,每天穿鞋前檢查鞋里有無破損及異物。穿新鞋時要加倍小心,第一次穿超過半小時,就要檢查足部有沒有被擠壓或摩擦導致的皮膚破損。
如果糖尿病患者已經發生了糖尿病足,那一定要積極治療,防止病情變得更加嚴重。
輕度癥狀:有足部麻木、疼痛等輕度癥狀的糖尿病患者,可通過改善生活習慣、調整飲食結構、加強鍛煉等方式進行治療。同時,定期就醫復查,密切關注病情變化。
中度癥狀:患者如出現足部潰瘍、感染等癥狀,醫生會根據病情給予相應的藥物治療,如抗生素、降糖藥等。同時,患者要加強足部護理,促進潰瘍愈合。
重度癥狀:病情較重的患者,如出現壞疽、嚴重感染等情況,可能需要接受手術治療。此時,患者應積極配合醫生治療,爭取早日康復。
糖尿病患者的血管病變主要累及膝下血管,及時用藥可以改善早期癥狀,即使病情加重,及時手術治療也能明顯改善癥狀。
在控制血糖方面,患者需要就診于醫院內分泌科或糖尿病專科。如出現足部潰瘍、感染等癥狀,也可就診于皮膚科或血管外科。如在檢查中發現下肢動脈狹窄或閉塞,就要到血管外科就診。
雖然糖尿病足的發病率較高,但如果患者提高認識,注意防范,就能有效降低糖尿病足的發生風險。讓我們以樂觀的心態面對糖尿病足的挑戰,關愛自己的雙足,享受健康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