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璽
隨著生活方式的改變與飲食結構的變遷,結直腸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在全球范圍內不斷上升。在我國,結直腸癌位居惡性腫瘤發病率第三,死亡率第五,男性的發病率略高于女性。盡管近年來治療結直腸癌的新藥和新技術不斷涌現,但晚期結直腸癌患者的生存率仍不樂觀。這是因為結直腸癌患者的早期癥狀往往難以被察覺,所以普及腸癌早篩理念,推廣進行結腸鏡檢查,對提高結直腸癌患者的生存率大有裨益。
目前,結直腸癌的篩查手段主要有糞便隱血試驗、糞便DNA 檢測和結腸鏡檢查等。
糞便隱血試驗是一項簡單、實用的篩查方法,但在無出血癥狀的腫瘤檢測中存在假陰性的可能。糞便DNA檢測雖然有無創、無需限制飲食等優點,但是價格昂貴,且其實際效用仍有待大規模臨床試驗來進一步驗證。
結腸鏡檢查有極高的敏感性和特異性,被譽為結直腸癌篩查的“金標準”,是其他篩查手段發現陽性結果后的最終確診辦法。
結直腸癌高風險人群特別應該重視結腸鏡檢查。具有以下兩條及兩條以上的,都屬于高風險人群:家族中有結直腸癌患病史、個人有腸道息肉史,或兼有慢性便秘、長期腹瀉、黏液血便、慢性闌尾炎或闌尾切除史、慢性膽道疾病或膽囊切除病史等。
即便不屬于高風險人群,世界衛生組織也建議40 歲以上成年人每5 年做一次結腸鏡檢查,炎癥性腸病或大腸息肉患者每1 ~ 2 年進行一次檢查。
研究表明,與未進行結腸鏡篩查的人相比,做過結腸鏡篩查的人結直腸癌的發病風險和死亡風險分別降低56% 和57%。但是,結腸鏡在我國結直腸癌患者篩查中的接受度一直欠佳,原因之一是結腸鏡是一項侵入性檢查項目,會令被檢查者感到不適,更有患者做完檢查后出現頭暈、嘔吐等反應。正因為如此,無痛結腸鏡檢查受到患者歡迎。
與普通結腸鏡相比,無痛結腸鏡借助麻醉手段,減輕了患者的疼痛感和不適感,能顯著提高患者的配合度和檢查過程中的舒適性。在無痛結腸鏡檢查中應用的麻醉藥物通常是安全、有效的,能確保良好的麻醉效果和鎮痛作用。目前,無痛結腸鏡已成為廣大腸鏡檢查者的首選方案。
做無痛結腸鏡檢查前,充分細致的腸道準備工作非常重要。
檢查前3 天應進食低渣、低纖維食物,如白米粥、饅頭、豆漿、雞蛋和面包等。檢查前1 天改成流質飲食,如米湯、稀薄藕粉等,同時限制攝入深色、帶皮、帶籽的食物,以及水果、蔬菜和谷物等含有大量纖維素的食物。如果是便秘患者,可以提前3 ~ 4 天進行少渣半流質飲食,同時服用通便藥,盡量排盡宿便。
檢查前1 天,患者要服用腸道清潔劑。腸道清潔劑有聚乙二醇電解質散、復方匹可硫酸鈉溶液和硫酸鹽等。每家醫院開具的腸道清潔劑可能會有所不同,服用方法也會不同。一般在開具藥物時,醫院會有專人向患者詳細介紹藥物的服用方法,并且會提供一張紙質說明,方便患者實際操作時查閱和確認。
患者要根據醫囑,認真完成腸道準備工作。很多患者反映腸道清潔劑很難喝,甚至有人表示喝不下去。建議患者小口慢飲,克服困難,堅持服完。因為腸道準備工作只能靠患者自己,如果因為準備工作沒有做好,給結腸鏡檢查帶來障礙,那勢必會影響檢查結果和醫生的判斷。如果準備工作做得不充分,患者就要在醫生的指導下,增加腸道清潔劑的用量,或聯合用藥,或通過灌腸等方式,把排泄物清理干凈,才能進行檢查。
進行無痛結腸鏡檢查之前和之后,患者還須嚴格遵守一系列注意事項,以保障檢查的順利進行。
檢查前:
1. 無痛結腸鏡檢查要使用麻醉劑,檢查前患者要接受麻醉評估,因此檢查前患者要準備好病史資料,以便麻醉醫生進行評估。
2. 檢查時,患者應至少安排一名親屬陪同。
3. 盡管無痛結腸鏡減輕了患者的疼痛感和不適感,但檢查前患者依然可能存在緊張、恐懼等心理。此時,患者可向醫務人員詳細說明自身感受,及時尋求幫助。
檢查后:
1. 檢查后,由于腸道內存留空氣或二氧化碳氣體,患者可能會經歷暫時性腹脹、腹鳴、肛門不適等癥狀。這些癥狀通常會在氣體自行吸收或排出后迅速減輕。
2. 檢查后,患者可能出現短暫的頭暈、乏力、惡心或嘔吐等反應,建議在醫院觀察1 ~ 2 小時,待結腸內氣體排出、腹脹癥狀消失后,再慢慢進食易消化的流食,并在當天回家休養。
3. 若在檢查過程中進行了活檢或息肉切除手術,患者通常需要住院觀察,并遵循醫囑禁食3 天,接受靜脈輸液治療。術后1 個月內避免劇烈運動,多臥床休息,飲食逐漸過渡,自第4 日起嘗試攝取低纖維的清淡半流質飲食,同時忌飲酒及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保持大便暢通。
4. 若患者出現劇烈的腹痛、便血、發熱等異常情況,應立即就醫。
5. 檢查后24 小時內,不得駕駛車輛,或參與攀高等活動。
無痛結腸鏡檢查大大提高了檢查過程中的舒適度,可助力結直腸癌早期篩查的推廣與發展。當前,癌癥發病趨于年輕化。我們鼓勵大家積極接受體檢,特別是那些具有高風險因素的人群,應定期進行結腸鏡檢查,并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健康飲食,維護腸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