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敬孝
今年的三伏天長達40 天。在這漫長的暑伏時節,養生防病要以防暑、養陽、健脾、祛濕為重點。
三伏天里的“伏”字,有“隱伏藏匿”之意。此時宜伏不宜動,應減少戶外活動,適度降低室內溫度,以躲避盛暑的“鋒芒”。但也不宜過分貪涼,所謂“春夏養陽”,暑伏養生應注意養護陽氣。
1. 科學使用電風扇、空調,避免冷風直吹,特別是睡覺時,注意腹部保暖。
2. 多喝熱水、熱茶,少喝冷飲,少吃冰鎮西瓜,以防寒涼之品損傷脾胃之陽。
3. 保證充足睡眠,不宜熬夜或過度勞累,并且適度運動,以助陽氣生發。
中醫認為,脾主長夏。暑伏時節是健脾、養脾、治脾的關鍵時期。此時,飲食要以清淡、易消化為主,盡量不吃肥甘油膩之品,少飲酒,以防助熱生濕,損傷脾胃。大家可適當多食薏苡仁、茯苓、芡實等健脾滲濕之品,赤小豆、荷葉、冬瓜等利水消腫之品,陳皮、山楂、豆蔻等理氣開胃之品,以及綠豆、蓮子心、苦瓜等清熱瀉火之品。另外,暑熱導致出汗較多,易傷津耗氣,故飲食上還可選用烏梅、山藥、白扁豆等,以生津止渴、補脾益氣。
除了遵循上述暑伏食養原則,不同體質的人群還應有所側重。體質平和者可選擇茯苓、山藥、蓮子、芡實等性質相對平和的祛濕健脾食材。平素身熱、面紅、目赤、多汗、小便短赤、大便干結的陽熱體質者,應側重于清解暑熱,可適當選用綠豆、苦瓜、金銀花、雞骨草等清熱利濕、瀉火解毒的食材。平時手足不溫、畏寒喜臥、疲乏倦怠、大便溏薄的虛寒體質者,應側重于顧護陽氣,宜適當選用生姜、花椒、陳皮、豆蔻等溫化寒濕、健脾和胃的食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