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堡之變后,明英宗被瓦剌俘虜,都御史楊善作為使者去往瓦剌和談。
瓦剌首領也先友好接待了楊善一行,也先和楊善兩人還在一起聊天,就說到了也先為何攻打明朝,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明朝不賣鐵鍋給瓦剌。
正統十四年(1449),也先發兵入掠前,就曾說:“我每奏討物件,也不肯與。我每去的使臣,做買賣的鍋、鞍子等物,都不肯著買了?!?/p>
對于也先的抱怨,楊善這次做出了解釋:“又說買鍋一節,此鐵鍋出在廣東,到京師萬余里,一鍋賣絹二匹,使臣去買止與一匹,以此爭鬧,賣鍋者閉門不賣,皇帝如何得知?!?/p>
楊善把責任都推到了賣鍋的商人頭上,實際上是明朝嚴禁出售鐵鍋給瓦剌,因為鐵可以制作箭矢、刀具等,屬于嚴格管控的戰略物資。所以,即便在土木堡之變以前,瓦剌誠服于明朝之時,雙方有著互市,但鐵鍋的貿易依舊是受到嚴格管控的。
正統八年(1443)十二月,明朝官方對位于瓦剌使臣團主要入貢通道的宣大地區下達敕書,下令:民有以鐵器賣與瓦剌使臣規厚利者,詔錦衣衛擒獲監禁之。
所以,明朝在大同設立的馬市上,瓦剌也是連一鐵鍋都難以買到。土木堡之變發生的原因有很多,瓦剌為了獲取鐵鍋就是其中的原因之一。
明朝并沒有因為土木堡之戰的失敗,就放棄了對蒙古鐵鍋交易的限制。
成化元年(1465)六月,朵顏衛右都督朵羅干派遣指揮苦列歹等人來朝貢馬,向明朝提出了將鐵鍋和帳篷也作為回賜物品的請求,工部以此事沒有先例為由拒絕了。
老是用堵的辦法肯定是不行的,所以也有官員建議允許一定數量的鐵鍋貿易。
弘治十六年正月,吏科給事中鄒文盛上奏,表示針對兀良哈三衛對鐵鍋的需求,應當允許其定期定量購買。他主張:舊例許五人十人共買一鍋,今立年限 ,或二年三年許買鍋鏵一次,其進貢夷人回,有買鍋亦照此例。
這個建議并沒有得到執行。
到了嘉靖時期,曾銑擔任三邊總督時,為了破敵,他利用蒙古士卒對鐵鍋的渴求,將數百口鐵鍋做誘餌,引誘蒙古士兵。蒙古士兵深知此事有古怪,就聚集圍觀,不敢前來取,也不愿意離去,此時曾銑下令開炮,蒙古士卒死傷慘重。
到了隆慶朝,俺答封汗成為了明蒙關系的一個轉折點,雙方在和談之時,鐵鍋等物資都被列入商談內容。宣大總督王崇古與大同巡撫方逢時提出允許鐵鍋等生鐵鐵器的貿易,而禁止熟鐵流入蒙古。
但此事可沒有這么簡單,建議提上去之后,遭到了兵部的否決,兵部給了一個折中的辦法,就是以銅鍋代之,但由于銅價較貴,蒙古牧民根本買不起。這件事最后鬧到了隆慶帝那里,隆慶帝下令讓官員們再作商議。
王崇古最終提了一個建議,使用廣鍋。所謂廣鍋就是廣東佛山生產的鍋,由生鐵鑄造,鍋輕且薄,不可能將其打造成兵器。
但隆慶帝十分謹慎,要求王崇古做好實驗,確定不能制造兵器,才可以進行互市。
最終,明朝終于在萬歷年間放開了對蒙古的鐵鍋互市,準許朵顏三衛在當地馬市,每人買鍋一口。但明朝官方規定的價格是一口大鐵鍋等同于一匹上等馬的價值,互市的蒙古牧民根本不買,而是更傾向于購買民間更便宜的鐵鍋。
其實不僅蒙古需要鐵鍋,遼東的女真同樣如此。
宣德年間,女真劍走偏鋒,向朝鮮求易鐵器。朝鮮深知此事的利害,趕緊將此事報知明朝。宣宗的態度很明確,女真是接受了明朝的官職,也就是明朝的官員,如果想要互市,那就在遼東進行。但女真并沒有放棄和朝鮮貿易的想法,天順三年 (1459) ,由于在土木堡之變中,瓦剌軍在脫脫不花的帶領下橫掃遼東,明朝在遼東威望大損,而女真一些人也被迫逃入朝鮮境內,建州女真又欲與朝鮮李朝交易鐵器,朝鮮李朝則與建州女真進行鐵器貿易。英宗得知之后,嚴厲斥責了朝鮮李朝國王,朝鮮無奈之下只得斷絕了與女真的官方貿易往來。
女真對鐵鍋的需求是一直存在的,為了得到鐵鍋,甚至不惜發動戰爭。
成化十三年(1477) 十月,海西女真聯合建州女真侵寇遼東清河、叆陽,而禁止鐵器自由貿易,則是導致女真入侵的原因所在。面對女真的侵擾,明朝立即關閉了遼東三個馬市中的兩個以示懲罰。成化十四年(1478),事情解決之后,復開遼東三馬市后,這次直接允許民間交易鐵鍋,女真人五人、十人可以共買一鍋。
而明朝也不斷給予女真鐵鍋進行賞賜,且數量呈現出井噴之勢。嘉靖二十九年賞官鍋每次大多為一口、兩口,最多一次不過 26 口。但到萬歷四年十二月,一次就撫賞女真首領官鍋 218 口。萬歷六年(1578),給女真的封賞中就有鐵鍋1189口。
選自“無心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