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水土保持;示范縣;東阿縣
[摘 要] 東阿縣屬黃泛平原風沙國家級水土流失重點預防區,原有水土流失面積為159.83 km2,經過多年治理,2023年水土保持率高達91.82%,治理成績斐然。2023年,東阿縣被評為“山東省水土保持示范縣”“2023年度國家水土保持示范縣”。介紹了治理過程中的主要做法:積極創新水土保持預防保護模式,堅持水沙同治,擦亮“綠滿齊魯·美麗山東”品牌,營造水土保持宣教工作濃厚氛圍。
[中圖分類號] S157 [文獻標識碼]C DOI:10.3969/j.issn.1000-0941.2024.06.021
[引用格式] 張陽,劉海濱,汝國棟.東阿縣國家水土保持示范縣創建實踐[J].中國水土保持,2024(6):65-67.
多年來,東阿縣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綜合治理,以加快推進水土流失治理為抓手,加強組織領導,強化監督管理,注重資金保障,有效預防與治理水土流失,不斷加大宣傳力度,水土保持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于2023年6月被山東省水利廳評為“山東省水土保持示范縣”,2023年12月被水利部評為“2023年度國家水土保持示范縣”。
1 概況
東阿縣隸屬聊城市,地處魯西平原、聊城市東南部,位于116°12′~116°33′E、36°07′~36°33′N,土地面積729 km2。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年均氣溫14.4 ℃、日照時數2 300 h、無霜期236 d;年均降水量612.8 mm,其中汛期(6—9月)降水量占全年的74.5%;年均水面蒸發量1 463.8 mm,是年均降水量的2.4倍,干旱指數為1.96。境內地形較為平緩,海拔27.7~40.2 m,沿黃河走向呈狹長形,地勢自西南向東北傾斜,皆為黃河沖積平原。受黃河故道及趙王河的影響,形成波狀起伏的地貌特征,主要有河灘高地、緩平坡地、河間淺平洼地、沙質河槽地、背河槽狀洼地、殘丘和黃河灘地七大地貌類型,其中以緩平坡地和河間淺平洼地分布最廣,占全縣土地面積的65.7%。境內地表均由第四系松散堆積物組成,巖性主要由輕亞黏土、粉砂、黏土等組成,層厚均勻,層位穩定。成土母質分為兩類,一類是零星殘丘上的殘土,母質為洪積物,表土為赤砂泥土;另一類為黃河沖積物,為砂質、壤質及黏土等不同質地的土壤。縣內大部分土地為種植業利用,無天然林地和牧草地,有大量人工林地。
東阿縣屬黃泛平原風沙國家級水土流失重點預防區,以風蝕為主,兼有水蝕[1]。歷史上黃河的多次決口泛濫在東阿境內形成了許多縱橫交錯的河灘高地、決口扇形地和河岸河口沉積帶,加上“引黃必引沙”的位山引黃灌區沉沙池內沉積的泥沙,為風蝕提供了大量的物質來源,東阿縣人民群眾飽受風沙災害之苦。根據1985年第一次水土保持普查,東阿縣水土流失面積為159.83 km2,占全縣土地面積的21.92%,僅位山灌區沉沙池內清理出的泥沙堆高就達數米,面積達533 hm2;東西輸沙干渠兩側清理出的泥沙形成了4條長15 km、寬70多m、高近7 m的沙壟,面積達400多hm2,且每年以27 hm2的速度向外擴展。在干燥多風的冬春季節,灌區大范圍沙塵天氣十分頻繁,大量沙粒順著風向,朝渠道兩側良田躍移前進,直接侵占耕地,加劇了良田的沙化。同時,懸移運動的細顆粒泥沙橫向輸移距離長,垂向高度大,對周邊幾十公里甚至上百公里范圍內的生態環境和人類生產生活危害極大[2]。有觀測資料證實,大風天氣時,泥沙表面30~50 cm的垂向范圍內會形成了一層“沙云”,如同一張移動的地毯,迅速將周圍村莊和良田籠罩。當地流傳著“大風一刮不見家,莊稼年年被沙壓;一天喝進二兩土,白天不夠夜里補”的諺語,是風沙災害的生動寫照。
2 治理成效
東阿縣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基本方略,大力推進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把水土保持工作納入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建立多部門協作機制,形成“河長+檢察長”“林長+警長”等管護模式,多舉措守住“好風景”;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開展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舉全縣之力營造“好生活”;注重落實指標,把水土流失治理與重點產業鏈建設、美麗鄉村建設等有機結合,突出打造現代農業、鄉村旅游經濟,合力發展“好經濟”。經過多年的治理,2023年東阿縣水土保持率高達91.82%,治理成績斐然,生態底色厚重。
1)成功創建水土保持示范縣。經過水利、林業、自然資源、農業農村、生態環境等部門共同治理,東阿縣水土流失面積逐年減少,人為水土流失得到全面控制,重點地區水土流失面積得到全面治理,生態系統水土保持功能顯著增強[3]。東阿縣2020—2022年連續3 a在聊城市水土保持目標考核中排名前列,于2023年6月被山東省水利廳評為“山東省水土保持示范縣”,2023年12月被水利部評為“2023年度國家水土保持示范縣”。
2)位山灌區生態持續恢復。東阿縣不斷促進黃河流域旅游開發與生態保護的良性融合,將位山灌區從往日的風沙地變成了今天的“網紅地”位山黃河公園,成為聊城生態旅游的新名片。位山黃河公園占地387 hm2,其中草地面積20余hm2、水面面積147余hm2、防風林面積120余hm2、水土保持林面積43余hm2,另外還有濕地島等多處生態景觀,園區水面寬闊,水質優良,生態環境優異,白鷺、水鴨、震旦鴉雀等多種水鳥在此棲息。位山灌區生態基本恢復,現為位山灌區國家水利風景區重要景觀節點。
3)打造的生態保護樣板區成果豐富。2022年東阿縣森林覆蓋率達到40%以上,城區綠化覆蓋率達到38%,構建起“一帶八廊多點”的縣域城鄉森林生態體系,綠化率穩居聊城第一,被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贊譽為“平原林業的一面旗幟”,成功創建了“國家森林城市”“國家園林縣城”。東阿縣8個鎮(街道)創建為省級生態鎮,80%的自然村創建為市級生態村,擁有2個國家公園和2個水利風景區。兩次代表山東省和聊城市接受國家“海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考核”,均獲得第一,其中2023年更是全國九大流域的第一名。東阿洛神湖、黃河東阿段(東阿縣艾山卡口至聊城市、德州市界段)等入選省級美麗幸福示范河湖,實現了黃河東阿段省級美麗幸福示范河湖建設全覆蓋,被水利部評為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標縣。
3 經驗做法
1)積極創新水土保持預防保護模式。堅持預防為主、保護優先的理念,以水土保持規劃為基礎、水土流失治理工程為重點、水土保持監督檢查為抓手,強監管、補短板,防治并重、多措并舉,以改善全縣生態環境,提高群眾生產生活條件,支撐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近年來逐步形成了“一核四維九策”水土保持預防保護的“東阿模式”,即緊密圍繞“建設黃河下游水土保持生態保護樣板區”這一核心目標,牢固堅持“尊重自然、科學引領的認識論,問題導向、保障民生的方法論,一體推進、綜合施策的實踐論,改革創新、激發活力的發展論”四維指導思想,大力實施“協同保護、依法保護、綜合保護、源頭保護、重點保護、一體化保護、全周期保護、科技保護、創新保護”九大策略。
2)堅持水沙同治。東阿縣立足自身實際,探索防沙治沙科學規律,為預防和治理水土流失、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和生態環境,提供了強有力的根本遵循。大膽實踐,積極創新,主動作為,牢牢抓住“水沙”這個“牛鼻子”,制定出臺一系列具有地域特色的制度文件,建立健全組織領導和工作機制,協同推進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織密織牢農田防護林網,大力推廣沙崗機械化整治和農田保護性耕作,科學實施覆淤還耕、壓沙改土、還林還草等治沙技術,涌現出老趙王河、魚山等一系列風沙片區治理典型模式,全縣重點水土流失區得到了基本控制,風沙災害得到了基本遏制。不斷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和水生態修復建設,加強組織領導和資金投入,截至目前累計完成治理面積136.27 km2。
3)擦亮“綠滿齊魯·美麗山東”品牌。通過國土綠化、土地整治、高標準農田建設、面源污染防治“四大戰役”系列工程,截至2023年累計整治生態河道300 km,完成治理面積5 015 hm2,其中整地改土21 hm2,營造水土保持林442 hm2、農田防護林352 hm2、經濟林4 200 hm2。通過創新“綠滿齊魯·美麗山東”品牌,切實根除了風沙危害,提高了蓄水保土能力,極大地改善了生態環境。
4)營造水土保持宣教工作濃厚氛圍。依托學校、社區等,積極開展水土保持知識宣講,全縣累計開展水土保持知識教育活動35期,提高了黨員、群眾保持水土的意識;借助媒體,擴大環境保護宣傳覆蓋面,營造出濃厚的宣傳輿論氛圍;利用宣傳欄、顯示屏等,展示“搞好水土保護,建設美麗中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堅持人水和諧,共護碧水清流”等宣傳標語,在潛移默化中使水土保持觀念深入人心。
4 結束語
通過多年的綜合治理,東阿縣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明顯增強,促進了區域內水土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既保存和改善了水功能,又實現了防風固沙、涵養水源、美化城鄉居民生活環境,在推動聊城生態文明建設方面做出了積極貢獻,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注入了新的動能。今后,東阿縣要在不斷推動水土保持高質量發展道路上,繼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加快推動“好風景”走向“好經濟”、邁向“好生活”,聚力打造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先行區,奮力譜寫全面融入黃河戰略的東阿新篇章。
[參考文獻]
[1]田增剛,劉振勇,周士勇.山東省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工程規劃實踐[J].山東水利,2019(12):1-2,6.
[2]張治昊,戴清,曹文洪.引黃灌區清淤泥沙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方式及機理研究[C]//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第九屆青年學術交流會論文集.北京: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2008:333-337.
[3]王巧紅,閆勝,楊紹平.淺析河湖監管中的水土保持工作要點[J].四川水利,2023,44(3):131-132,148.
收稿日期: 2023-11-16
第一作者: 張陽(1987—),男,山東東阿人,工程師,學士,主要從事水利工程管理及水土保持工作。
E-mail: desllhb@163.com
(責任編輯 張緒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