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婕怡



摘 要: 工業集聚不僅促進了經濟發展,還可能導致環境污染問題。因此,基于聯立方程模型,選用2007—2022年我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面板數據,分析了工業集聚與環境污染的相互關系。結果表明:工業集聚與環境污染兩者間存在相互作用關系。環境污染嚴重的地區會促進工業產業的集聚,同時工業集聚又會加速環境污染,形成惡性循環。此外,市場規模的擴大和技術進步會吸引工業產業集聚,同時技術水平的提高有助于保護環境。最后,為解決工業化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平衡問題,提出相關政策建議。
關鍵詞: 聯立方程模型 產業集聚 工業產業 環境污染
中圖分類號: X2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679-3567(2024)02-0059-03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and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in China
HUANG Jieyi
(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Nort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Beijing, 100144 China )
Abstract: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not only promotes economic development, but also may lead to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Therefore, based on the simultaneous equation model, this paper selects the panel data of 31 provinces,autonomous regions and municipalities in China from 2007 to 2022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and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is an interaction between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and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reas with serious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will promote the agglomeration of industrial industries, while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will accelerate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forming a vicious circle. In addition, the expansion of market size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will attract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while the improvement of technological level will help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Finally, in order to solve the balance between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relevant policy suggestions.
Key Words: Simultaneous equation model;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Industrial industry;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隨著中國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的高速推進,工業集聚與環境污染的關系日益突出,引發了廣泛的關注和研究。工業產業集聚區域通常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經濟增長和就業機會的增加,但也伴隨著大規模的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因此,本文的核心目標是深入研究工業產業集聚與環境污染之間的相互關系,以找到平衡經濟增長和環境保護的可行路徑。追求的不僅是減輕工業集聚帶來的負面影響,更是尋求在發展和生態之間實現可持續的平衡,解決產業集聚與環境之間的矛盾。
關于產業集聚與環境污染關系的研究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為產業集聚加劇了環境污染。張可和汪東芳[1]利用空間聯立方程模型考察了經濟集聚與環境污染的空間溢出和相互作用機制,得出經濟集聚加重環境污染的結論。第二類為產業集聚改善了環境污染。陳建軍和胡晨光[2]通過協整分析得出,產業活動的空間集聚可以有益于優化地區環境。第三類研究表明,產業集聚對環境污染的影響存在不確定性。閆逢柱等人[3]發現短期內產業集聚會抑制環境污染,但其長期內并沒有明確的因果關系[1]。
因此,本文在以往研究的基礎上建立了聯立方程模型,進一步研究工業集聚與環境污染的相互作用關系,以解決工業化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平衡問題,促進我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
在產業集聚發展初期,產業集聚使特定區域內企業的種類和數量增多,直接影響環境的承載力。在短期集聚階段,企業與政府偏向于經濟擴張,環保意識不足,環境污染加劇。在產業集聚發展中后期,產業集聚對環境污染的正外部性才逐漸顯現。產業集聚能夠獲得規模報酬,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從而使人均收入水平和政府稅收收入提高,這為環保提供了基礎,政府能夠大力開展節能減排的工作。然而,負面效應仍存在,環境污染程度取決于正負效應的比較。
環境污染對產業集聚也有雙重影響。高污染地區難以吸引人才,特別是高技術人才,這可能會抑制產業集聚。但是,高污染地區通常有較寬松的環境政策以及監管不力,減少企業的治污成本,導致企業集聚。由此可見,環境污染對產業集聚的影響并不確定,它既可能促進也可能抑制產業集聚。
3.1 模型構建

3.2 變量選取與數據來源
3.2.1 內生變量說明
本文選取產業集聚水平和環境污染程度兩個內生變量。
(1)產業集聚水平(Agglo)。根據李筱樂學者的做法,本文采用區位熵指數來測定2007—2022年我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工業集聚水平。區位熵指數計算公式如下:

(2)環境污染程度(pollute)。為衡量環境污染,本文選擇工業二氧化硫排放量作為典型的污染指標。
3.2.2 控制變量說明
集聚方程控制變量說明:市場規模(ms),這里采用通用表示方法,以全國各省份生產總值衡量市場規模的大小;外商投資(finv),本文采用外商投資企業投資總額衡量;技術水平(tech),技術水平的提高促進提高生產效率的提高,推動產業集聚;工資水平(wage),相對較高的工資水平吸引高素質人才,提高產業集聚水平[5]。
污染方程控制變量說明:人均GDP(pgdp),本文采用全國各省份人均GDP來衡量各省份經濟發展水平;外商投資(finv),外商投資企業通常具有較高的環保意識和技術,以外商投資企業投資總額衡量;人口數量(pop),人口對環境污染也有著直接的影響,采用各省年末總人口數衡量;技術水平(tech),本文主要采用物質資本存量來衡量技術水平[6]。物質資本存量采用永續盤存法進行估算。
本文數據主要來源于國家統計局網站和《中國統計年鑒》。
3.2.3 計量結果與分析
為確保準確參數估計,避免無效或有偏結果,本文選擇廣義矩估計方法,通過面板單位根檢驗,確認所有研究變量為一階單整序列,并通過Hausman檢驗確認模型具有固定效應。在此基礎上,采用兩階段最小二乘法進行參數估計,以有效應對內生性和相關性問題。圖1分別為集聚方程與污染方程的回歸結果。
根據集聚方程的回歸結果可知:環境污染、市場規模和技術水平對產業集聚產生正向影響,而外商投資的影響不顯著。政府在污染嚴重地區的寬松政策可能導致高能耗企業的集聚,從而對產業聚集產生積極影響。而市場規模的擴大降低了成本和交易費用,技術的提升促進了技術溢出效應的形成,形成技術溢出效應,提高了聚集區內的勞動生產率,促進了產業集聚。最后,外商投資對產業集聚沒有顯著影響,表明我國工業企業的技術和管理水平顯著提高,對外資的依賴度降低[7]。
根據污染方程的回歸結果可知:產業集聚、技術水平、人口數量對環境污染有正向影響,而人均GDP和外商投資對環境污染呈負向影響。首先,產業集聚對環境污染有正面影響,即產業集聚加速了環境污染。其次,經濟發展水平對環境污染呈負向影響,即經濟發展水平提高,污染排放減少。我國的高經濟發展水平對保護環境有積極作用,能有效抑制污染排放。另外,外商投資企業通常也具有較高的環保意識和技術,能減少環境污染的問題。最后,人口數量越多,資源消耗越大,導致污染物排放越多。而隨著技術水平提高,企業的生產能力增強,同樣會進一步惡化環境[8]。
4.1 結語
本文采用聯立方程模型,探究了2007—2022年我國各省工業聚集和環境污染間的相互作用,得到了以下結論:環境污染、市場規模和技術進步對產業聚集具有正向影響,外商投資對產業聚集的影響并不明顯。工業集聚、技術水平與人口數量也促進了環境污染,而人均GDP和外商投資抑制了環境污染。
4.2 政策建議
4.2.1 強化環保監管,完善管理措施
建立健全的環保審批和排放標準,加強對污染排放的監督和懲罰力度,打破惡性循環。同時,完善聚集區的環境管理措施,加強企業自我管理和責任意識,確保有效執行企業主體負責制。
4.2.2 完善污染物集中治理機制
制訂科學合理的污染物處理計劃,引入市場機制,通過資金激勵提高治理效率,推動資源有效利用和污染物全面治理,實現規模經濟。
4.2.3 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發展環境友好型科技
加強知識產權保護,防止同質化競爭,同時借助環境約束促進技術改革,提高能源效率,抑制污染排放。通過創新的產學研融合機制,促進高校、科研機構和中小企業之間合作,推動科技對環境的整體改善。

參考文獻
[1]張可,汪東芳.經濟集聚與環境污染的交互影響及空間溢出[J].中國工業經濟,2014(6):70-82.
[2]陳建軍,胡晨光.產業集聚的集聚效應:以長江三角洲次區域為例的理論和實證研究[J].管理世界,2008(6):68-83.
[3]閆逢柱,蘇李,喬娟.產業集聚發展與環境污染關系的考察:來自中國制造業的證據[J].科學學研究,2011(1):79-84.
[4]秦曉麗,侯躍.產業集聚與城市能源效率:理論機制與空間經驗證據[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25(5):28-39.
[5] 周豐祺,崔航航,劉納新.數字經濟對出口技術復雜度的影響:基于產業協同集聚的中介效應和制度質量的調節效應分析[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23(9):31-36.
[6] 張立華,吉天帥,付子洋.制造業產業集聚對環境污染的影響研究[J].華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23(4):25-33.
[7] 李奕杰,王金洲,林劍,等.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促進工業園區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以溫嶺市東部產業集聚區為例[J].環境保護科學,2023,49(3):8-12,56.
[8]朱洋洋.長江流域農業集聚對農業面源污染的影響研究[D].重慶:重慶工商大學,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