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希清
摘 要:玉米作為我國的主要農作物和世界糧食來源之一,一直是農業領域重點關注的對象,如何提高玉米產量和品質更是農業科研的熱點話題。而不同的栽培方式能夠影響到玉米產量和品質,通過試驗系統比較不同的栽培方式對玉米產量和品質的影響,并分析玉米種植的最佳栽培方式選擇,給出一些提高玉米產量和品質的方式。
關鍵詞: 栽培方式 玉米 產量 品質
中圖分類號: S513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679-3567(2024)02-0089-03
The Influence of Maize Cultivation and Management Techniques on Maize Yield and Quality
YU Xiqing
( Agricultural Comprehensive Service Center in Hewan Town, Nanling County, Wuhu, Anhui Province, 241315 China )
Abstract: Maize as one of the main crops in China and one of the worlds food sources, has always been a topic of concern in the agricultural field. How to improve the yield and quality of Maize is a major topic of concern. Different cultivation methods can affect maize yield and quality. This article compares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cultivation methods on maize yield and quality through experimental systems, and analyzes the optimal cultivation method selection for maize cultivation, providing some ways to improve maize yield and quality.
Key Words: Cultivation methods; Maize; Yield; Quality
作為我國主要農作物之一,玉米產量和品質一直是農業領域關注的重點課題。隨著科學種植技術的不斷發展,選取合理有效的栽培技術來提高玉米種植的產量和品質是當前玉米種植過程中的最基本需求。要想完成這一目標,科研人員將目標放在研究不同的栽培方式上,選取合理有效的栽培方式,以促進玉米健康生長,提高玉米產量和品質[1]。
1.1 試驗采取的栽培方式
本試驗采用五種栽培方式,通過對五種方式進行試驗,觀察不同的栽培方式對玉米生長的產量和品質的影響。第一種栽培方式為常規栽培方式,這組栽培方式作為對照組;第二種栽培方式為大壟行間覆膜栽培方式;第三種栽培方式為大壟寬窄行密植栽培方式;第四種栽培方式為大壟3行栽培方式;第五種栽培方式為大壟雙行折線栽培方式。具體見表1。
1.2 試驗采取的方式
選取當地被廣泛種植的玉米品種作為種子來源,種植時選取復合肥、有機肥、氮磷鉀肥以及尿素作為肥料來源,將區塊分為五個區域,每個區域大小形狀完全一致。通過這種試驗設計,幫助試驗人員更準確地評估不同栽培方式對玉米生長和產量的影響。
1.3 試驗調查的內容
為避免不良因素對試驗結果的影響,選取生育期的玉米進行調查,對不同生長階段的玉米苗進行觀察,觀察其拔節期、成熟期等玉米的株高等參數進行測試。此外,還著重關注玉米生長過程中遭受到的病蟲害情況,記錄病蟲害對玉米生長的影響。最后,試驗人員對不同的分區內的玉米穗長等參數進行測量,記錄對玉米產量和質量產生影響的因素參數,能夠幫助試驗人員更好地分析玉米的生長情況和產量預估。

2.1 不同栽培方式對玉米形態的影響
根據定期調查,發現在每隔20 d的觀察期內,行間覆膜處理的玉米在株高和莖粗這兩個形態指標上表現優于其他栽培方式,由于行間覆膜處理使播種時間提前,生育期延長,因此植株發育狀況相對較好,在相同生長時期內,其株高和莖粗均顯著增加。此次調查結果顯示,行間覆膜的栽培方式能促進玉米植株的生長發育。
2.2 不同的栽培方式對玉米生長速度的影響
根據試驗結果顯示,隨著玉米生長時間的不斷加長,玉米葉子面積不斷增大,且變化趨勢呈現拋物線曲線形狀,在玉米開花時期葉子達到最大值。并且在灌溉生長周期內,各種灌溉方式下玉米葉子的生長情況均優于對照組內的玉米葉子,大壟行間覆膜栽培方式的葉子最大,大雙行折現栽培方式玉米葉子面積最小。由此可知,在選取栽培方式時,可優先選擇大壟行間覆膜栽培方式,能夠有效促進玉米的生長速度。
另外,試驗人員對玉米的根干重進行測量,大壟行間覆膜栽培方式下的玉米的根干重最大,大壟3行栽培方式下的玉米根干重最小。因此,在種植玉米時,優先選擇大壟行間覆膜栽培方式,這種栽培方式能夠有效促進玉米葉子生長速度,并且促進玉米根部生長發育速度,提高玉米的整體生長情況,提高玉米的產量和質量。
2.3 不同栽培方式對玉米生育期與子粒含水量的影響
根據調查結果表明:采用行間覆膜處理的玉米在收獲時子粒水分比對照組低1.67%,而其他各處理組的子粒含水量均高于對照組。這說明行間覆膜的栽培方式能有效降低玉米的水分含量,從而提高玉米的品質,有利于玉米的儲存和運輸。在研究不同栽培方式對玉米生育期及子粒含水量的影響時,發現行間覆膜處理具有顯著的優勢,該技術能有效控制玉米的水分吸收和分布,提高玉米的耐儲存性和抗病能力,促進玉米根系生長和養分吸收,提高產量和經濟效益[2]。
2.4 不同栽培方式對玉米產量的影響
玉米成熟后,科研人員對各栽培方式的玉米產量進行了嚴謹的調查和分析。結果顯示:大壟行間覆膜栽培模式在產量上占據明顯優勢,平均每公頃產量高達11 298.1 kg,較對照組高出13.21%。大壟寬窄行密植栽培模式緊隨其后,每公頃產量為10 068.9 kg。而大壟雙行折線栽培模式的產量稍遜于前兩者,為11 049.1 kg。值得注意的是,大壟3行栽培模式的玉米產量在五種栽培方式中最低,僅為9 138.2 kg。
3.1 不同栽培方式對水分利用率的影響
選取合適的栽培方式,有效促進玉米葉子生長速度和根部生長速度,并且幫助提高水分利用率,以及提高玉米品質和質量。在進行覆膜處理前,農民可適當進行翻耕處理,幫助玉米根部獲取更好的營養和生長環境,幫助玉米根部處于水分較好的環境下,保證玉米植物最大程度獲取土壤養分和水分,實現土壤資源的最大化利用。全膜雙壟溝播技術集覆蓋抑蒸、壟溝集雨、壟溝種植技術為一體,實現保墑蓄墑、就地入滲和雨水富集的效果[3]。此外,全膜雙壟溝播技術有效攔截和收集早春的微雨,就地滲入玉米根部,改善土壤耕層水分狀況,滿足旱地玉米植株生長發育的水分需求,一般比半覆蓋玉米增產20%~30%。
3.2 覆膜對玉米生長狀況的影響
根據多次試驗和調查結果,不同栽培方式對玉米根系生長和水分利用效率有顯著影響。全膜覆蓋、半膜覆蓋和露地相比,全膜覆蓋的玉米根長和根干重最大,其次是半膜覆蓋,最后是露地。雙壟溝播和常規種植相比,雙壟溝播的玉米根長和根干重最大,其次是常規種植。等行距種植和撮苗種植相比,等行距種植的玉米根長和根干重最大,其次是撮苗種植。此外,根干重所占總根干重的比例在壟溝顯著大于壟中。
深層土壤根系比率的增加意味著更多的根系能夠深入到土壤中,從而更有效地吸收水分和養分,有助于提高玉米的養分吸收和水分利用效率,增加產量和改善品質[4]。因此,下層根量相對比重的增加有效提高玉米的抗逆性能、促進養分平衡和產量提高、增強土壤改良作用等。全膜雙壟溝播技術結合等行距種植處理顯著減少土壤水分的蒸發,特別是在干旱季節,能夠有效地保持土壤中的水分,提高玉米的抗旱能力。并且能夠提高土壤溫度,促進玉米的生長發育。在寒冷季節,能夠減少土壤溫度的下降,防止玉米受到凍害。
4.1 改良土地質量
灌溉是保證玉米生長的關鍵因素,保證玉米在生長過程中不缺水,特別是在干旱的季節。在灌溉時,要根據玉米的需水規律和土壤的濕度確定灌溉時間和水量。一般來說,由于玉米生長前期是玉米生長最快的時期,需要進行大量水分的灌溉,能夠形成強大根系,為后期玉米穩固生長提供支撐。而在玉米生長后期,玉米已經趨于成熟,不需要太多的水分,適量減少蓄水量,減少灌溉頻率和灌溉強度。
翻耕不僅有效打破土壤的硬結層,提高土壤的透氣性和保水能力,有利于玉米的生長,還能夠將地表的雜草和殘茬翻入土壤中,增加土壤的有機質含量,提高土壤的肥力。定期翻耕能夠破壞土壤中的雜草和害蟲,避免玉米在生長過程中受到病蟲害的影響[4]。在進行翻耕時,要根據土壤的狀況和玉米的生長需求確定翻耕的時間和方法,一般建議秋耕,能夠有效保證玉米種植前達到最好的效果。
4.2 改良種子選擇方式和種植密度
在提高玉米產量的過程中,除了土地改良之外,改良種子選擇方式和種植密度也是非常重要的。選擇適合當地氣候、土壤和市場需求的高產、優質、適應性強的玉米品種是至關重要的。優良的玉米品種應該具備以下特點:生長速度快、抗病蟲害能力強、抗逆性好、產量高且穩定等。在選擇玉米品種時,要充分了解品種的特性,結合當地的氣候、土壤和市場需求等因素進行綜合考慮。另外,為了保證種子的純度和質量,選擇信譽良好的種子供應商,并嚴格按照種子生產的要求進行種植和管理。
合理的種植密度能夠有效保證玉米個體和群體的協調發展,使玉米植株之間能夠進行良好的光照和水分競爭,提高玉米的產量和質量??筛鶕寥婪柿陀衩灼贩N的特點確定種植密度,對于生長勢強、莖稈粗壯的品種,種植密度需要設置相對較小值;而對于生長勢較弱、莖稈較矮的品種,種植密度可設置相對較大。
4.3 預防病蟲害
在玉米收獲后,要及時清理田間殘留的玉米秸稈、雜草等,并集中處理,以減少病蟲害的越冬場所和寄主。同時,在玉米種植前,要對土壤進行深翻和晾曬,以殺死土壤中的病菌和蟲卵,有效減少病蟲害的數量和繁殖速度,降低病蟲害對玉米產量的影響。在選擇玉米品種時,要充分了解品種的特性和抗病蟲害能力,選擇適合當地氣候、土壤和市場需求的高產、優質、適應性強的玉米品種,特別是抗病蟲害能力強的品種。在選擇玉米品種后,嚴格按照種子生產的要求進行種植和管理。在玉米生長過程中,對于一些常見的病蟲害,如玉米螟、蚜蟲等,要及時采取措施進行防治,使用合適的農藥種類和濃度,并根據病蟲害的發生規律和特點進行噴灑[5]。
玉米作為我國主要農作物之一,其產量和質量備受關注,如何提高玉米生長時的產量和品質成為研究重點,本文對不同的玉米栽培技術進行分析總結其對玉米產量的影響,并從改良土地質量、改良種子選擇方式和種植密度以及預防病蟲害等角度給出一定建議,希望對后續玉米種植有一定的幫助。
參考文獻
[1]李潔.玉米栽培管理技術對產量和品質的影響[J].河北農機,2023(4):151-153.
[2]徐發剛.農業信息化在玉米種植田間管理技術中的應用[J].農業工程技術,2023,43(5):77-78.
[3]張宏靜,曹源,李悅,等.玉米栽培技術與田間管理技術探析[J].種子科技,2022,40(19):36-38,41.
[4]孫向南.山東郯城玉米綠色高產栽培管理技術[J].特種經濟動植物,2022,25(7):102-104.
[5]石林花.新疆阿勒泰地區玉米田間管理技術與病蟲害防治措施[J].農業工程技術,2021,41(5):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