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新時代新征程,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實現新型工業化是關鍵任務。推進新型工業化,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黨和國家事業全局出發,著眼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作出的戰略部署,是推動遼寧全面振興取得新突破,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遼寧實踐的重要任務。遼寧是全國重要工業基地,產業基礎雄厚、工業體系完備,擁有一批關系國民經濟命脈和國家安全的戰略性產業,國防科技工業規模位居全國前列,重大技術裝備優勢明顯,大型冶金和礦山裝備、電力裝備等成套水平國內領先,數控機床、機器人、先進軌道交通裝備等通用裝備在全國具有重要地位;遼寧也是全國重要的石油化工生產基地和鋼鐵資源保障基地,原油加工量和PX、PTA、乙烯、粗鋼產能產量均居全國前列,鐵礦資源儲量居全國首位。推進新型工業化,遼寧有基礎、有優勢、有潛力,也是加快實現工業振興的必由之路。
" 過去一年,省委、省政府審時度勢,作出實施全面振興新突破三年行動的重大部署,全省各項工作呈現多年少有的良好局面,實現了“四個重大轉變”,遼寧全面振興其時已至、其勢已成、其興可待。工業是遼寧經濟的命脈,遼寧振興首先要工業振興。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工業發展,省委書記郝鵬提出“聚焦振興主戰場,打好工業翻身仗”工作目標,省委副書記、省長李樂成提出“把抓好22個重點產業集群作為做好結構調整‘三篇大文章’重要抓手”工作要求,特別是召開了全省新型工業化暨重點產業集群推進會等重要會議,為遼寧推進新型工業化、實現工業振興新突破指明了前進方向,注入了強大動力。全省工業戰線在省委領導下,按照省政府部署,堅持把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推進新型工業化的重要指示精神與關于東北、遼寧全面振興的重要講話和指示批示精神結合起來,一體學習貫徹、一體推進落實,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首要任務,履行維護國家“五大安全”重要使命,把新型工業化作為關鍵任務全力推進,真抓實干,全省工業經濟實現了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三年行動首戰之年交上了一份比較圓滿的答卷。
" 首戰之年,全省工業運行創近年同期最好水平。在省工業穩增長專班領導下,加強工業運行監測調度,實施“基點管理”,結合“雙進雙促”專項行動,“一對一”包保服務重點企業,組織30余場產需對接、銀企對接,加強電力保供,助力企業開拓市場,特別是抓住央地合作契機,協調推進中石油在遼煉廠、鞍鋼等央企穩產增產,全年增加產值420億元,拉動全省產值增長1.5個百分點。同時,加快重點項目建設,華錦阿美精細化工、寶馬全新動力電池等一批超百億元項目開工建設,恒力石化聚酯產業園等項目順利投產,全年竣工投產項目1298項,新增產值329億元。通過全省共同努力,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5.0%,全國排名較2022年上升了7位;工業投資同比增長18.1%,全國排名上升了20位,有力對沖了房地產市場低迷對全省投資的不利影響。
" 首戰之年,全省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快。制定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集群的實施意見及22個集群發展行動方案,形成了省級領導牽頭抓、行業部門專班抓、地方政府具體抓的工作格局,推動集群建設全面鋪開,帶動四個萬億級產業基地加快建設。通過推進頭部企業“整零共同體”建設示范、石化行業“減油增化”“減油增特”、冶金行業精深加工、菱鎂行業高質量發展、消費品工業“三品”專項行動等工作,全省產業結構調整呈現積極變化,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達到20家,數量居全國第7位;全省制造業增加值增長6.3%,其中高技術制造業增長8.8%,高于全國6.1個百分點;高端裝備、精細化工、冶金新材料、現代優質特色消費品營收占比較2022年分別提高2、2.1、2和1.5個百分點,成品油占比下降2.2個百分點,先進煉鋼產能占比95%,大連市、丹東市、大連普蘭店區、沈陽沈北新區4個地區獲評工信部消費品工業“三品”戰略示范城市。新興產業加快壯大,集成電路裝備營收增長30%,遼寧已成為國內集成電路裝備產業三大重點地區之一;軟件產業營收增長14%,離岸外包服務業務收入保持全國第一;新能源汽車、工業機器人、碳纖維及其復合材料等新產品產量分別增長29.2%、4.4%、146.1%。
" 首戰之年,全省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競爭力不斷增強。加強重點產業鏈建設,支持企業開展協同研制攻關,持續提升產業創新能力,培育工業母機等3家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68個省級企業技術中心,推廣499戶企業639個創新產品,12項紡織服裝產品獲評國家創新產品,30個新藥和第三類醫療器械獲批上市。持續提升產業基礎能力,推進200個工業“六基”項目,4家企業入選國家產業技術基礎公共服務平臺,中科院金屬所高端軸承鋼項目取得突破進展,撫順特鋼汽車關鍵部件材料項目實現國產替代。穩步推進重大技術裝備攻關工程,推進150個協同攻關項目,認定省級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49個,“太行110”重型燃氣輪機、“玲龍一號”反應堆核心模塊等一批“大國重器”和重大技術、產品實現突破。實施“基石計劃”,陳臺溝鐵礦采選等22個國家重點鐵礦項目加快建設,鐵礦資源保障能力持續增強。
" 首戰之年,全省數字技術和制造業融合持續深化。推動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5G基站累計超過11萬個,培育省級5G工廠40個、國家級8個,新增“星火·鏈網”骨干節點2個;標識解析二級節點39個,居全國第3位,接入企業突破1萬家;省級平臺達到87個,鞍鋼“羽嘉”、航天新長征大道“長征云”入選國家“雙跨”平臺,實現東北“零”的突破;成功舉辦2023全球工業互聯網大會,影響力創歷屆之最。加快智能化改造,新增185家省級數字化車間、智能工廠,7家企業獲評國家級智能工廠,10個項目入選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融合發展示范項目,40個場景獲評國家級智能制造優秀場景,沈陽、大連入選國家首批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試點城市,數量居全國首位,遼寧16項兩化融合指標全國排名實現晉位,6項指標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實施服務型制造,新增34個省級服務型制造示范單位,入圍國家級12個,累計53個,居全國第4位;爭創國家級工業設計中心4家,累計11個。
首戰之年,全省綠色低碳循環發展取得突破。加快實施工業領域碳達峰行動,制定了遼寧工業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及鋼鐵、有色金屬、石化化工和建材四個子方案,謀劃推進143項節能降碳技改項目,完成508個鋼鐵超低排放改造項目。培育省級綠色制造單位139家、國家級48家,2戶企業獲評國家工業產品綠色設計示范企業。擴大綠電交易規模,累計成交量67.92億千瓦時,居全國第4位。持續提升能效水平,3家企業獲評國家能效、水效“領跑者”,恒力石化利用裝置低溫余熱進行海水淡化,每年節約淡水4000萬噸。“十四五”以來,規模以上工業單位增加值能耗累計下降7.1%,煉油、乙烯等領域優于標桿水平產能比例超50%。持續增強工業固廢綜合利用能力,推動鞍山、本溪、營口國家工業資源綜合利用基地建設,新增固廢消納能力900萬噸。廢鋼等再生資源產業數字化平臺建設取得階段性進展,鞍鋼公司建立數字化監控平臺提高節水能力,基本實現廢水“零排放”。
首戰之年,全省中小企業競爭力持續提升。培育優質企業,壯大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規模,通過實施“小升規”、新項目落地、招商引資等工作,完成凈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550戶目標。培育創新型中小企業3356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958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41家,省級制造業單項冠軍56家。通過多維度培育服務,97%的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為知名企業直接配套,95%的主導產品填補了國內空白。完善公共服務體系,培育省級中小企業公共服務示范平臺20家、中小微企業創業創新示范基地14家,舉辦中小企業節等活動。不斷提高中小企業產業集群發展質量,培育省級特色集群5家,沈陽鐵西區特高壓電工裝備集群入選國家特色集群。提升企業管理水平,積極開展“精益管理進千企”等活動,企業精益管理意識普遍增強。沈鼓集團推行企業創新管理,產品交付周期縮短30%,企業成本降低10%,整體庫存降低35%。
" 未來,遼寧將學深悟透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型工業化的重要指示、重要論述,把高質量發展的要求貫穿新型工業化全過程,全力實施全面振興新突破三年行動,錨定新時代“六地”目標定位,持續做好結構調整“三篇大文章”,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傳統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新高地,加快構建具有遼寧特色優勢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聚力攻堅工業穩增長。遼寧將把穩增長擺在突出位置,抓住運行和投資兩條主線,努力鞏固工業經濟恢復向好態勢。實施“基點管理”,充分挖掘原油加工、汽車制造等行業增長潛力,開展產需、產融等對接,協調做好關鍵原材料、關鍵零部件供給,推動企業穩產增產。擴大有效投資,抓好項目跟蹤推進、服務保障和要素支持,推進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謀劃一批央地合作、新質生產力等領域高質量項目,加快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加大政策支持,抓好國家及遼寧穩增長政策落地見效,引導社會預期,提振企業信心。
" 聚力攻堅產業結構調整。產業結構調整是推進新型工業化的必然要求。遼寧將聚焦發展22個產業集群,加強重點產業鏈和產業園區建設,加快打造四個萬億級產業基地。推動裝備制造業向高新突破,深化“整零共同體”示范,促進數控機床、電力裝備等優勢產品迭代升級;推動石化和精細化工產業向下游延伸,持續推進“減油增化”“減油增特”,支持產業化項目、中試基地等建設;推動冶金新材料產業向精深拓展,發展新一代汽車用鋼等先進鋼鐵材料,推動菱鎂產業高質量發展;推動消費品工業向優質特色發力,著力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加快發展新材料、集成電路裝備等新興產業,前瞻布局人工智能、細胞治療等未來產業,培育發展新動能。
聚力攻堅產業鏈優化升級。創新是推進新型工業化的根本動力。遼寧將堅持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實施制造業重點產業鏈高質量發展行動,為國家產業鏈供應鏈安全可控貢獻遼寧力量。提升產業創新能力,打造一批制造業創新中心等創新平臺,促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及產業化。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突破一批基礎零部件、基礎工藝、基礎材料等短板,大力推進國產化替代。實施重大技術裝備攻關工程,組織開展工業母機等協同研制,完善創新產品應用生態。
" 聚力攻堅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數字技術快速發展、廣泛滲透是新型工業化的重要推動力。遼寧將以實施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加快傳統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改造。夯實數字底座,推進5G+工業互聯網融合應用,加強工業互聯網平臺體系建設,擴大標識解析和“星火·鏈網”應用規模。推動人工智能賦能新型工業化,建設一批數字化車間、智能工廠和智慧化工園區。實施中小企業數字化賦能專項行動,促進“智改數轉網聯”。發展服務型制造,培育工業設計中心。
" 聚力攻堅工業綠色化發展。綠色低碳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要求,是新型工業化的生態底色。遼寧將實施工業領域碳達峰行動,推動重點行業綠色低碳改造,推廣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等技術工藝,實施綠色制造,推動風電、光伏發電等參與綠電交易。推動工業節能節水,強化鋼鐵、煉油等領域能源管理,培育國家能效、水效“領跑者”。促進資源綜合利用,推廣大宗工業固廢綜合利用技術和裝備,加強廢鋼等再生資源規范管理,建設國家工業資源綜合利用基地。
聚力攻堅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工業發展歸根到底要靠企業,企業強才能工業強。遼寧將堅持“兩個毫不動搖”,擦亮專精特新金字招牌,培育一批創新型中小企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和省級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完善中小企業公共服務體系,培育中小企業公共服務示范平臺和中小微企業創業創新示范基地,著力提質量、優環境、強服務、促融通。實施“小升規”等舉措,不斷壯大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規模。推動企業管理創新,推廣“精益管理+數字化”,提升企業管理水平。
"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推進新型工業化是一個系統工程。遼寧將堅持把黨的領導貫穿到推進新型工業化的全過程,從戰略和全局高度,健全推進機制,細化配套舉措,發揮企業主體作用,引導社會力量廣泛參與,加強各類政策的協同聯動,用好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打造一流營商環境,強化人才保障,在全社會匯聚起推進新型工業化的強大力量,以高質量新型工業化實踐支撐新時代遼寧全面振興。